首页 理论教育 元末明初大变局:滁州邓常二将助力如虎添翼

元末明初大变局:滁州邓常二将助力如虎添翼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尚年少的邓愈,代替父兄职位率兵作战,异常骁勇,每遇战事,总能挺身向前,冲锋陷阵。朱元璋委任邓愈为总管,邓愈成为朱家军中最年轻的军官。朱元璋以弱势抗击强敌,诱使敌军深入其阵营,常遇春依军令和冯国胜领兵三万设下埋伏,被当做全军的主力。在龙湾上岸的陈军突遭常遇春、冯国胜伏兵的剿杀,伤亡惨烈。常遇春一马当先,将张定边射伤,并以自己的战船去撞朱元璋的座船,以使其离开浅滩。

元末明初大变局:滁州邓常二将助力如虎添翼

朱元璋从很早起就开始招揽天下文人武将,他知道当谋士把好的计策说出来时,还必须要有能将去实施。所以,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会寻找当地或者附近的人才。朱元璋在滁州的时候,听人说到一个年少有为的将才邓愈,心中很是称赞,就想让他到自己军中带兵打仗。

邓愈,初名友德,字伯颜。幼时聪敏好学,16岁就随父兄参加了义军。父亲成为一名不大不小的军官,然而在和元军作战的时候不幸牺牲,他的兄长接管父亲的兵权,不久得病,英年早逝。尚年少的邓愈,代替父兄职位率兵作战,异常骁勇,每遇战事,总能挺身向前,冲锋陷阵。军队中的兵士十分佩服他的勇猛,泗州、灵璧、盱眙等地很多民众听闻他的美名前来投效。

当朱元璋攻下和州的时候,邓愈率军从盱眙前来投奔。

朱元璋见邓愈带着一万多人马的军队来投靠心中很高兴,但也有些担心。邓愈此时不过才17岁,17岁的少年性格还未定型,此前他能带兵打仗,说明是个勇猛之人,但这样的人作为投靠者,往往也较为敏感,恐怕不好驾驭。朱元璋也明白,若能合理调控,收服他的野心和野性,这样的人必是有用之将才。

朱元璋决定对邓愈先来个攻心,他相信人和人之间若能以诚相待,以义相对,只要是通情达理之人,都会以礼相还。而对人际关系的沟通,李善长更具亲和力、说服力。朱元璋和李善长一起找来少年邓愈畅谈军务。邓愈见初到军营朱元璋就找自己谈军务,心中很高兴,觉得受到了重用。朱元璋见邓愈情绪高昂,知道这是一个阳刚洒脱之人,不喜掩藏自己,即说:“钦佩令尊的为人和勇敢,只是不能再有机缘相见,终身遗憾。能和邓公子共同对付元兵,元璋甚觉欣慰。只是不明白,如今天下枭雄辈出,起义军众多,为何公子前来和州助元璋之军?”

邓愈老成地答道:“先父生前就很敬重朱将军,朱将军是为天下百姓打仗,邓家也是为了百姓才誓死抵抗元军,这是共同的目标。正如将军所言,眼下各路起义军都在发展壮大,但真正能成气候,能为民着想的不多。”

听到此,李善长叹道:“公子不愧是邓将军的儿子,有远见,有气魄。跟着朱将军,共同抵抗元军,天下不久即可平定。”

邓愈说:“在下等的就是天下平定的那一天,以祭告亡父在天之灵。”

朱元璋又和邓愈谈了些军法兵道,谦虚地询问邓愈对目前形势的看法,相谈投机,同时也让邓愈觉得备受尊重,心中很高兴。朱元璋委任邓愈为总管,邓愈成为朱家军中最年轻的军官。

后来,朱元璋听胡大海说起怀远常遇春,知道这是一个年轻力壮、枪法厉害的野性青年,只当做笑谈,并未往心里去,但记下了这个名字。过了十几天,朱元璋听士兵来报,说城外有个后生来投军,朱元璋随即出城相看才知正是常遇春,心里是又惊又喜。遂命他做猛将前锋,与邓愈编在一队,又命邓愈与常遇春领兵自巢湖乘船南下。朱元璋故意让常遇春在年少的邓愈身边,让他这个性格乖张做过强盗的人看看邓愈如何带兵打仗。常遇春和邓愈还算配合得好,先后攻占牛渚矶、太平、溧阳溧水、句容、芜湖,立下战功。

至正十五年(1355)夏天,朱元璋领兵跨江向南进发。常遇春在采石矶(今马鞍山市以南、长江东岸)战中,遭遇元朝水军元帅康茂才的严守。常遇春坐着一只小船,在流速很快的水流中顶着流箭勇猛进军,冲向敌人的阵营,拼死奋战。后来,朱元璋率军登陆,一举把元军打退了。乘胜追击的朱元璋又领兵将太平攻克,并于至正十六年(1356)春攻下了集庆,把集庆改名为应天府。

朱元璋占据了应天府及其周边的地区,便是取得了一方物产丰富的宝地,为其继续在江南拓展与壮大做好了准备。在这一系列的战斗中,常遇春开始崭露头角,屡得头功,逐渐得到朱元璋的器重,被提拔为元帅。

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亲率几十万水军向应天进发,在应天西北部的龙湾和朱元璋的军队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朱元璋以弱势抗击强敌,诱使敌军深入其阵营,常遇春依军令和冯国胜领兵三万设下埋伏,被当做全军的主力。在龙湾上岸的陈军突遭常遇春、冯国胜伏兵的剿杀,伤亡惨烈。那时恰逢江水落潮,陈友谅的百余艘巨舰因而全都搁浅了。朱元璋趁此机会率水、陆两军并战,最后陈友谅战败而逃。

龙湾一战的胜利,使朱元璋解除了危急的局面,势力也得到壮大。击垮敌营的常遇春因战功突出,没过多久便被提拔为行省参知政事。(www.xing528.com)

不甘心失败的陈友谅于1363年重新领兵六十万来袭,与朱元璋的军队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殊死战斗。

有一次,朱元璋的座船搁浅了,陈友谅的得力干将定边趁机率船队来攻击,形势十分急迫。常遇春一马当先,将张定边射伤,并以自己的战船去撞朱元璋的座船,以使其离开浅滩。常遇春在战斗中依军令全力组织火攻,利用小船行动灵活的长处乘风放火,大火将陈友谅的舰队烧得面目全非,兵士死伤惨重。陈友谅带领残兵败将退向湖口突围,却遭到朱元璋众将的追剿和常遇春的当头围堵。陈友谅最终在交战中被流矢射死。

鄱阳湖一战改变了朱陈双方的势力对比。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在群雄中顺理成章地成为强者。常遇春因为立了大功而又一次受到提拔。

常遇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是无人能与之相媲美的一代猛将。相传他常自己带兵突进,搅乱敌人的布阵,并且在需要的时候,敢孤身潜入元军统治的地区打探消息。朱元璋挥师北伐向元朝发起总攻之时,军事要塞太原成为战役的焦点,但太原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元军利用这样一个屏障,以逸待劳,固守不出。

西征大将军常遇春担任这次任务的先锋,在几次叫阵不出之后,他为了了解守敌详情,甘冒奇险,装扮成樵夫,混进太原城查探情报。不料半路走漏了风声,刚一进城,就被元军事先埋伏好的士兵四面包抄,陷入重围。就在这万分危急并且身边没有随从的情况下,他还是杀开一条血路,逃进了城墙旁的一个小巷里。

由于城中居民对元朝怨气很深,在一位孤寡老妇人柳氏的帮助下,常遇春逃过一劫。获救之后,常遇春为了感激老人的救命之恩,临别时,他顺手折断了院子柳树上的一枝,对柳氏说道:“老人家,这里马上就要成为战场了,兵荒马乱的年月,难免会有所误伤,您就把这根柳条插在门上,以保证您的安全吧。”

几日之后,他率领军队攻破太原城。柳氏眼见战火连天,害怕街坊四邻遭受劫难,就挨家挨户告诉街坊四邻,让大家都把柳枝插在门口。常遇春回到营中之后,命令士兵对门口插柳条的住户要小心保护,秋毫无犯。后来,人们为纪念柳氏和常遇春的恩德,也为了庆祝太原的光复,就家家在门前种上一棵柳树,渐渐绿柳成荫。这条小巷由此远近闻名,后来人们把它改名为“柳巷”了。

至正二十四年(1364)夏天,常遇春先和徐达领兵攻克了庐州,之后又和邓愈聚集到一起,攻陷了江西的新淦、吉安、赣州等郡县。至正二十五年(1365)春天,常遇春和邓愈领兵攻下了湖北安陆和襄阳。当年冬天,他又和徐达领兵攻取了泰州。

朱元璋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秋天封徐达为大将军,封常遇春为副将军,命二人率领二十万大军向东讨伐张士诚。历经十个月的进攻后,张士诚惨败而死。常遇春又立大功,被赐封为鄂国公。

至正二十七年(1367)秋天,朱元璋将徐达封为征虏大将军,将常遇春封为副将军,命二人统率二十万大军进行北伐。那时北方的元朝军事实力已大为减弱,因此,徐达、常遇春仅出征三个多月便将山东平定了。

次元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同年春天,明军和元军在洛阳的塔儿湾交锋,常遇春单枪匹马冲入敌营,旗下兵士随后而入,奋勇杀敌,于洛水北部击垮五万元军,取得“塔儿湾大捷”。通过此战,明军攻占了河南、潼关,抢占了陕西的门槛,为他日攻克元大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和徐达一起,成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徐达是一个帅才,有智谋,有战略眼光,而常遇春则是典型的将才,他有张飞之猛勇,作战身先士卒,怒目就可威震敌胆,人称“徐常二将”。

有人将明朝的统一大业概括为南下、西征、东取和北伐四个大阶段,在所有的阶段常遇春从始到终,大小战役没有一仗不参加的。他带兵以勇猛顽强、无坚不摧而著称,自称能以十万大军横扫天下,军中将士戏称他为“常十万”。史书上评价常遇春“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克敌制胜之方皆中节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