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下工程对历史建筑的影响:层次分析法的研究与实践

地下工程对历史建筑的影响:层次分析法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7-3层次结构模型实例计算构造准则层对目标层及方案层的判断矩阵,求解特征向量和随机一致性比率。历史建筑保护的权重:地下连续墙逆作法为57.9%,排桩挡土+止水为22.6%,地下连续墙顺作法为19.5%。

地下工程对历史建筑的影响:层次分析法的研究与实践

1.方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是传统的定量方法,在方案评价和比选中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计算方法可参考3.2.4节。需要注意的是,应用该方法进行方案比选时,关键在于构造判断矩阵,该矩阵的赋值应由经验丰富的设计和施工专家给出。

基坑开挖会引起周边地表沉降,当其周边存在历史建筑时,需要考虑基坑开挖对历史建筑的影响,以确保历史建筑的安全。将历史建筑保护、影响因子和实施方案通过层次分析法联系起来,根据施工设计各影响因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这些因子分类、分层构成一个包括若干层级的完整体系,先对体系末端的属性进行评价,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层层向上计算,最后获得一个历史建筑保护的综合的、整体的、较优的方案。

2.工程实例

影响历史建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按照各因素性质可分为四大类:历史建筑保护、造价、工期和技术难易程度。历史建筑保护主要包括沉降、差异沉降和上部结构损坏;造价主要包括直接造价、技术措施费用和其他费用;工期有围护体施工、基坑工程施工和上部结构施工;技术难易程度包括技术难度、设备易得、施工操作面和施工质量控制。基坑设计方案中主要考虑地下连续墙顺作法、地下连续墙逆作法和排桩挡土+止水。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本节以上海外滩源某地块的公共绿地工程为例,该项目是上海外滩源综合改造开发项目一期工程的主要项目之一,建设基地北临苏州河,西至圆明园路,东邻中山东一路,南面与半岛酒店地界相接,总用地面积22 654 m2。基坑开挖深度为17 m,建筑面积约为12 000 m2。新建地下空间西侧沿圆明园路红线,东侧距离历史建筑外墙3 m,南侧与原英国领事馆主楼南山墙齐平,北侧沿南苏州河红线。地下空间车库入口退基地南边界1.5 m。

以历史建筑保护为目标层,重点考虑历史建筑保护的影响因素,准则层第一层包括历史建筑保护、造价、工期和技术难易,准则层第二层包括沉降、差异沉降、上部结构损坏、直接造价、技术措施费用、其他费用、围护体施工、基坑工程施工、上部结构施工、技术难度、设备易得、施工操作面和施工质量控制。为保护历史建筑,设计三套方案,以地下连续墙顺作法、地下连续墙逆作法和排桩挡土+止水为解决方案层。层次结构模型如图7-2所示。

图7-3 层次结构模型

(2)实例计算

构造准则层对目标层及方案层的判断矩阵,求解特征向量和随机一致性比率。详见表7-1—表7-6。

表7-1 判断矩阵z-c

由表7-1可知,根据构造的判断矩阵,计算得到构造矩阵的特征向量,即第一层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为w(1)=[0.568,0.264,0.107,0.061]T。从权重可以看出,对于第一准则层,历史建筑保护所占比重最大,经济造价次之,反映了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

表7-2 断矩阵c1-r

由表7-2可知,目标层历史建筑保护下各因素的权重为w(21)=[0.309,0.582,0.109]T。保护历史建筑就必须控制差异沉降。

表7-3 判断矩阵c2-r

由表7-3可知,目标层历史建筑保护下各因素的权重为w(22)=[0.731,0.189,0.080]T

表7-4 判断矩阵c3-r

(续表)(www.xing528.com)

由表7-4可知,目标层历史建筑保护下各因素的权重为w(23)=[0.278,0.650,0.072]T

表7-5 判断矩阵c4-r

由表7-5可知,目标层历史建筑保护下各因素的权重为w(24)=[0.457,0.158,0.062,0.323]T

第二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为w(2)=[0.176,0.331,0.062,0.193,0.050,0.021,0.030,0.070,0.008,0.028,0.010,0.004,0.020]T

表7-6 判断矩阵r-p

(续表)

方案层对准则层:

方案层对目标层:

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检验:

经随机一致性检验可知,满足矩阵构造标准。

历史建筑保护的权重:地下连续墙逆作法为57.9%,排桩挡土+止水为22.6%,地下连续墙顺作法为19.5%。

(3)分析与结论

地下连续墙逆作法对历史建筑保护最有利,但造价较高,技术管理难度大;地下连续墙顺作法对历史建筑保护作用次于地下连续墙逆作法,但比排桩的保护效果要好,施工难度较逆作法小;排桩方案施工难度最低,但对历史建筑保护效果差,历史建筑保护加固等其他费用大,但总的费用比地下连续墙低。

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经反复对比和论证,最后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体,并采用逆作法施工和“两墙合一”基础设计方案,保护了周边历史建筑和环境,加快了整个施工进度,满足预期设计和建设要求。对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方法优选设计与施工方案,能消除人为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②在邻近历史建筑处施工基坑工程,控制历史建筑的变形是首要的,造价次之;基坑工程造价应考虑基坑支护体系和历史建筑保护、技术措施等综合费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