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裕支持开办女学,成就母亲创建永陵女子小学校

德裕支持开办女学,成就母亲创建永陵女子小学校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支持开办女学是德裕的政绩,这话得从我母亲说起。当时永陵只有男校,母亲立志兴办女校。德裕听说要办女学,主动让出都统衙门的后院房舍做校址。母亲请当地仕绅为董事,向县里提出创建“永陵女子小学校”的申请。创办女学正合民国初年开办学校的潮流,很快得到了批准,还发了设备费,并委任母亲担任校长,责其正式筹备建学。其后省教育部门通令嘉奖永陵女子小学,学校因此名声鹊起。

德裕支持开办女学,成就母亲创建永陵女子小学校

支持开办女学是德裕的政绩,这话得从我母亲说起。

母亲卞淑宜是永陵当地人,出身寒微,外祖父靠在异地教私塾养家糊口,母自幼为舅父的长女陪读,得到了学习的机会。最初陪表妹在私塾读四书五经,民国初年又陪表妹进奉天城,在大西门里胜家缝纫机公司学习裁缝手艺。结业后,适逢大东门里女子师范招生,母亲考入该校桑蚕科就读,在这里进一步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母亲毕业后回到家乡永陵街。当时永陵只有男校,母亲立志兴办女校。她冲破了重重困难,奔走宣传,终于得到了一些家长的理解,答应如果办成学校,可以让女孩上学。德裕听说要办女学,主动让出都统衙门的后院房舍做校址。母亲请当地仕绅为董事,向县里提出创建“永陵女子小学校”的申请。创办女学正合民国初年开办学校的潮流,很快得到了批准,还发了设备费,并委任母亲担任校长,责其正式筹备建学。

民国四年(1915年),父母成婚。父亲当时在县师范学校读书,后留校任教。当时我家住在永陵府邸的东邻,与都衙后院的女校仅一墙之隔,为了便于母亲上班,二祖父德裕命人开了一个后角门。

在筹备建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她就想方设法克服。经费不足她就自己垫补一些,师资难找,自告奋勇兼任几门课。但最大的难题还是学苗不足,于是又在学校院内搭台自编自演话剧,以消除“女子念书无用”、“抛头露面叫人笑话”、“耽误学针线活”、“下操脚大找不着婆家”等传统观念的束缚。母亲还借机宣讲了女子求学的十大好处,群众感到新鲜,逐渐打破了一些陈规旧习。学校的4位老师挨家走访,母亲以动员恒孚举人家的三女儿来报名,带动了一些“大家闺秀”前来上学。如是,终于达到了预期的人数。

开始,学生有三不齐:一是年龄不齐,小的八九岁,大的二十来岁。二是文化基础不齐,有的在私塾学了好几年,有的目不识丁。三是各科程度不齐,语言水平不高,算术一窍不通。于是对一百四十多名学生进行分班:需要从头学起的放在大班,其余的按不同情况分成多个速成组,缺啥补啥,一室多组,复式教学。对此当时舆论不一,有人嘲笑:“真没见过这么五花八门办学的。”也有人赞叹:“真是用心良苦啊!”经过一段调整,终于走上正轨。

在采用新教科书的同时,还根据董事们的意见,加学了经学。母亲认为:“吾日三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坐不横肱”等格言古训,有益于学生修身立性,但不应泥古,作文则使用白话,今人说今语。小学毕业,算术必须通过加减乘除,并通珠算,写字提倡使用软笔,而且必须通过考试。还建了图书馆,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春秋佳日,组织学生郊游,采集标本。经几位教师的长期努力,学生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日渐提高。一次,省里的督学官到新宾检查工作,以“天晴了”作为考试题目,这可难倒了6个学校的高年级学生。他们平时作文惯用“之乎者也”,所以感到手足无措,不少人交了白卷。惟独永陵女子小学的学生全作了,并且写的都是白话文,文通字顺,言之有物。督学官进一步检查了学生的作文,发现教师平日作文命题都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强调新思想的内容,不禁大为赞叹。其后省教育部门通令嘉奖永陵女子小学,学校因此名声鹊起。他们还发给母亲一块刻有“热心教育”的奖牌。

学校很重视技术教育,认为女子有一定的技能,才能够自立自强。母亲用积蓄的工资和变卖首饰所得的钱,分别购买了两台缝纫机和织“洋袜子”机,并拿到学校,亲自教老师和学生使用。学生毕业时几乎都会使用机器缝纫、纺织,少数年龄较大的学生还学会了服装裁剪,家长对此不胜欣喜,不少家长给学生买了缝纫机。有些外乡的大姑娘也纷纷来这里上学。(www.xing528.com)

母亲认为,植桑养蚕是女子易于做到的致富之业,并可以造福一方,于是在学校的西院开辟了一片桑园,待绿树成荫又引进蚕种设置蚕室,由高年级学生轮班饲养。经过一年的养蚕活动,学生们掌握了全套的知识技能,后来养蚕之风遍及全校,也影响了一些家长。

女子小学很重视适合女孩儿特点的体、美教育。每晨除唱歌、讲话,还着重做韵律活动,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伴着音乐教师的风琴,按节奏练习走队形。一次县里召开中小学生运动会,学校派五十多人参加比赛,几乎包揽了女子组的全部冠亚军。一个手持花布长巾,名为“阳春白雪”的集体表演,在当时还是个创举。整齐鲜洁的服装,刚柔相济的舞蹈,配以四季古歌不断变化的情节,引起了全场的轰动。

民国十二年(1923年)政府下令取消了“优待皇家”的待遇,德裕离职携家小返回北平。民国十四年(1925年)母亲因操劳过度,未老先衰,毅然辞职,离开了凝聚着她心血的学校,移家西堡。半年后二祖父德裕病故,父母赴北平奔丧回来时,永陵女子小学的部分家长、校董和师生赶制两幅缎制软帏送到我家:一幅蓝地斗方写的是“惠我桑梓”;一幅红地斗方写的是“永记师恩”。

德裕离职不久,陵林遭到彻底砍伐,据说木材用来修铁路了。母亲离职后,女子小学的桑树被砍除,养蚕、缝纫等课程相继停授。如今,祖国各民族文化遗产日益得到党和政府的珍视,重资修缮的永陵成功申报世界遗产,永陵小学也将会越办越好。思及此不胜欣慰。

(作者系民进沈阳市委会离休干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