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观-藩篱与跨越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观-藩篱与跨越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属品,是二等教育,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二等人才。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只是人才的“毛坯”,只有经过现实社会的“锤打锻压”后,才能最终成为合格的“产品”。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观-藩篱与跨越

人才观是学校教育思想的基础,是学校教育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决定着教育的教学观和质量观。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才观正确与否,不但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质量,也影响着民族的强弱、国家的兴衰。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观,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观内涵

何谓人才?人才是指德才兼备,并有某种特长的人。他们的创造性劳动,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以及人类进步作出了较大贡献。人才的特点:第一,杰出性。这是人才最本质的特征,指的是人的杰出表现,或在再现型劳动中作出超量贡献,或在创造型劳动中作出成绩。第二,相对性。指人才总是在相对于一定的历史时代和劳动领域而言的。第三,广泛性。指人才是多类型、多层次的,不限于少数天才。第四,社会性。指人才具有社会属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每个阶段都有自己阶段的人才。第五,动态性。指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实践不断提高、成长,从非人才向人才转化而成的,人才素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是静止不动的[8]

至于人才观,《教育大辞典》中对其的解释是:关于人才现象和问题的基本观念体系,诸如对人才的本质、标准、成长过程和开发使用等每一方面的基本看法,它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并受意识形态、伦理观念、文化传统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在阶级社会中常带有阶级性,对教育的目的、目标、制度、内容和方法等均会产生影响[9]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观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的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标准、质量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观点。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观的误区

由于长久以来,社会意识形态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歧视,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生源素质(大部分是三校生及部分普通高考落榜生)、教育的内容(主要注重动手操作)、教育的层次(有且仅有大专学历)、教育的目标(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等问题,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观有很多错误的看法。

(1)高等职业教育排在普通高等教育之后,培养的是二等人才。人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属品,是二等教育,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二等人才。实际不然,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是由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部分组成的,他们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而非“普”高“职”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偏重原理性知识,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偏重操作性知识,他们之间只是偏重点不同,而无“一等”“二等”之分。

(2)高等职业教育只强调实用技术,培养的是技术性人才。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只强调使用技术,而缺乏人文,的确是一个事实性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创建之初的目的就是:培养经济建设过程中需要的大批懂文化、懂技术的高级应用型工人。所以,其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免厚此薄彼,重技术轻人文。殊不知,高等职业教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它首先应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然后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www.xing528.com)

(3)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只限于专科,培养的是低层次人才。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还仅局限于专科,这必然阻碍了挖掘其继续发展的潜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流动率的增高,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在学历上有所延伸,使职业教育在学历上形成一个体系,一个真正与普通教育相媲美的教育体系。例如,现在中国的台湾就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化,且部分高校的职业教育研究生化。

3.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观

由以上论述可知,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观存有很大的误解,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构建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观,即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观。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观的主要观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不仅要使人学到知识,掌握技能,继承传统道德,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创造能力,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这就给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兼容性[10]。“兼容性”这个概念是比尔·盖茨在他的一本著作里提出的,他指出以他为首的微软公司的成功,正是在于其所出产的电脑软件具有兼容性。软件兼容性的强弱,往往在于它在不同硬件和不同操作环境所能显现的功能。若将这个概念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面,则人才的兼容性是高等职业教育急需关注的一种素质,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要在不同的工作环境均能发挥其功能,不断学习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有效地解决由不同情境引发的问题。这就需要培养人才的“通用技能”——基本的读写、运算和生活技能,复杂的推理技能及与工作有关的合作、思考、工作动机等技能。因为掌握通用技能是人才兼容性的基础。

二是倾向性[11]。倾向性是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受到高等职业教育内在规律和专业人才成长规律以及学生学习时间的限制,只能按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具备某种类型倾向而不能完全定型。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只是人才的“毛坯”,只有经过现实社会的“锤打锻压”后,才能最终成为合格的“产品”。这是因为:其一,高等职业学校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时,既要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变动性,又要保证学校教育的相对稳定性以及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其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成长具有社会性,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他们只有在毕业前从事必要的社会实践,才能形成对应岗位所具备的一些素质和能力。其三,实际工作中,某个具体的人才究竟属于何种类型,并非固定不变,往往会因工作的需要从一个行业到另一个行业,从一个岗位到另一个岗位。因此,试图在高等职业学校将人才定型,将不利于他们适应职业的变更。

三是伸缩性。伸缩性即弹性[12],是人才适应市场、职业、岗位、工种变化的一种可伸缩性的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学习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就是要具有这种弹性素质,这样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这种弹性素质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其一,普通性。即牢固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知识,为现实的专门技术训练和适应未来快速变化的经济形势以及掌握高新技术奠定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其二,变通性。学生要“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能力”,既掌握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在此基础上,在相近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能力迁移,实现上岗不需要过渡期,转岗亦不需要过多的再培训。其三,融通性。即学生既具备职业领域的方法和能力,又具有社会活动能力,且能将这两种能力运用自如。其四,潜通性。即学生应具备今后多次创业和广泛就业的潜在素质,包括创新精神、良好的个性品质、善于学习以及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个人的职业角色的变换,得益于每个人的潜在资质和相当的潜通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