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产出:藩篱与跨越

高等职业教育产出:藩篱与跨越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毫无疑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体是“技术型应用人才”,但这一目标结构中凸显的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题。[22]因而,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文明对教育的呼唤与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学校教育作为“人的发展”的“特定阶段”,必须从人文关怀的高度,创造学生不懈追求人生的发展空间,从而铸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育人工程”。

高等职业教育产出:藩篱与跨越

人力资源的开发,远不止是为眼前的经济发展服务,而且是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为人与生态环境及自然的和谐发展服务。人,应该是我们一切社会活动的终极关怀所在,人力资源开发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丁学良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概览》一文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有两个层次,三个方面的规定:第一个层次(第一个规定)是唤醒自然历史进程赋予人的各种潜能,使之获得充分的发展;第二个层次是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第二个规定)和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第三个规定)。也就是说,全面发展是个人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不难看出,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更多地关注了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却一直是教育者们视而不见、不敢触及的一个空间,从而使得社会关系成为束缚人的主动性、主体性的一种外在盲目的力量。事实上,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会让人摆脱狭隘性,以更开放的胸襟充分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扩展自己的社会交往,在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中,确证自己,实现自己。也只有让每个个体在社会中通过主体间的平等交往和对社会关系的高度驾驭,才能获得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条件,获得个性全面的发展。毫无疑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体是“技术型应用人才”,但这一目标结构中凸显的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题。为职业做准备是以实用专业教育为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使命和历史责任。然而,过度的专业化对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危害。李曼丽指出:“过分专业化的高等教育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以至各个方面局限于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学生成了‘新’的片面发展的人。这种片面发展不同于历史上由于体力、脑力劳动分工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而是指以专业化教育为中介的脑力劳动分工产生的片面发展。这是近代社会产生的一种‘新’的片面发展。这种片面发展指学生的知识、能力、情趣单一,从而使得人成为一种‘专业化的人’,因此将不易对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做出整体的、科学的、合乎伦理道德规范的认识、判断与选择,对学生个人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事务都极为不利。”[22]因而,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文明对教育的呼唤与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这种发展是人的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随着年龄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不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阶段,也贯穿人的一生。学校教育作为“人的发展”的“特定阶段”,必须从人文关怀的高度,创造学生不懈追求人生的发展空间,从而铸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育人工程”。为此,我们应该在三个方面达成共识。

1.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的基本要素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育实践中贯穿合作教育的基本思想,创设和谐、平等、自由的教育情境。合作教育理论是苏联的教育家们在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它表现在师生人际关系上对权力和服从的摒弃,在教育目标上对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张扬。学生作为现实社会的个体存在,是有见解、有情感、有渴望,也有能动精神的人。因此,我们要一改“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超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职能的局限,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人格特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有疑虑和异想天开的探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成长,在独立探索中起飞,在自然发展中成熟。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要研究学生心理,尊重学生人格,挖掘学生潜能,鼓励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空间,从而在变化万千的社会生活中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二是从单纯的“职业能力”培养转变为“综合素质”培养,把综合素质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目标追求,用综合素质教育观取代传统的职业教育观,把发展“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有机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建立能力核心的培养模式

如前所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培养能力,但能力培养的目的“应该表现在善于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正是基于这一基本认识,我们不仅要摒弃一直徘徊在我们心灵深处的两个“幽灵”,即“经世致用”的教育功利观和“教师中心”的教育主体现,而且应在重新审视的基础上,全面把握能力的内涵,并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意味。首先,这种能力培养必须建立在人性提升的基础上,即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其次,能力培养的归宿是素质的合成,这种素质合成既是学生对自身素质提高的认同与渴求,也是学生诸种素质在教育活动中的自然融合。所以,能力培养不仅纳入了整个素质教育的目标视野,也是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第三,能力培养的着眼点不仅仅是某种职业技能的训练与提高,更重要的是社会关系与社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有见解、有情感、有追求、有生命律动的建设人才。第四,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创业能力,这种能力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只有涵盖上述几项内容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力。对能力定位的确认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怎样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几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启示我们这种模式的建立不仅仅是教育理念问题,还与能力结构的确立、教材体系的创新、评价标准的建立等一系列问题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www.xing528.com)

3.创设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

由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带来的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态势,社会生活中价值观念全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环境、管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而人文环境在学生人格健全、个性发展中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学校人文环境又与学校目标导向、价值取向、教师素质、办学氛围以及课程体系和校园环境息息相关,我们必须从学生全面成才、全面发展的高度去关注和重视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把人与人相互包容、尊重、合作、团结、互助的群体精神,自尊、自立、自重、自强的独立精神,公平、公正、守约、诚信的道德精神,注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洋溢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气息中,在能力提升和人性开掘的和谐统一中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了一个总体的概念,但具体来说,如何表达呢?一般认为,培养目标就是指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与培训的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或标准。那么就高等职业教育来讲,广义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在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经营业务、智能操作等领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职业型实用高级专门人才。狭义的专指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应培养既具有大专以上理论水平,又熟练掌握某一复杂职业(或某岗位群)综合素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职业型(包括应用型、技能型、工艺型)新型人才。上述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较好地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教育的高等特色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教育的高等特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的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