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三次和谈破裂,郑成功派人追杀施琅,施琅投降清朝的惊人历程

第三次和谈破裂,郑成功派人追杀施琅,施琅投降清朝的惊人历程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第三次和谈再次破裂。郑成功却以为施琅是负罪逃窜,因此便派人追杀。郑成功听闻此言大怒,竟然没有详加调查,就武断地认为施琅已然谋反,便下令将施琅的父亲和兄弟杀害。施琅得此噩耗,遂投降了清朝。郑氏王朝惊闻这一消息,连忙派出舰队迎敌,但却不是训练有素的施琅的对手。澎湖一役,施琅大获全胜,夺取了澎湖列岛。此时台湾岛已是门户大开,彻底暴露在清军的战力之下。

第三次和谈破裂,郑成功派人追杀施琅,施琅投降清朝的惊人历程

郑成功英年早逝,与清王朝折冲樽俎的重任落在了他的儿子郑经肩上。与他父亲不同,郑经虽然也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但却完全没有郑成功那样的宏图壮志。面对清朝咄咄逼人的态势,郑经提出“以外国之礼见待,各不相犯”。康熙则希望能够通过和谈的方式将郑经招降。最终谈判破裂。

自此之后,康熙忙于平定三藩之乱,之后又经过了一段漫长的休养生息的时间。其间,康熙实行坚壁清野的海禁政策,尽量断绝台湾和内地的联系。这一招确实起到了奇效,台湾虽然在郑氏王朝时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并不足以支持郑氏庞大的军事开支。康熙于是趁机派兵收复了厦门、金门二岛,郑经只得全军退守台湾。

深谙软硬兼施之道的康熙这时又举起了招降的旗帜。康熙派福建总兵孔无章前往台湾说降郑经,并许诺可以册封其为“八闽王”,并让他管辖沿海诸岛。谁料早已放弃反清复明的郑经自恃海峡天险,清军必然无能为力,第二次拒绝了康熙的提议。

康熙二十一年(1682),福建总督姚启盛再次遣使赴台和谈。这一次郑经着实感到了来自清朝的压力,决定奉大清为正朔,接受大清的爵位,但他仍然拒绝剃发和更改服饰。消息传到康熙处,康熙深为震怒,在他看来,只有剃发易服,才标志着郑经真正臣属于清朝,否则台湾就真的和朝鲜、安南等属国毫无二致,这是一心一统中华的康熙绝对不能接受的。于是,第三次和谈再次破裂。至此康熙已经下定决心,要用武力收复台湾了。

连番几次的和谈失败让康熙意识到,光有文事不足以让郑经屈服,还需要拥有强有力的武备。因此康熙开始大规模兴建水师,建造规模和强度都足以进行渡海作战的大型战船。而当时清廷,这方面的人才却极其稀少。幸亏施琅存在,清廷才有可能建设一支强大的水师。

施琅曾经是郑成功的得力助手,但由于性格上的冲突,二人嫌隙渐生。施琅由于屡次得罪郑成功,不得已从厦门逃到同安,希望求助郑成功的二叔郑芝豹为二人化解纠纷。郑成功却以为施琅是负罪逃窜,因此便派人追杀。谁知杀手未能成功刺杀施琅,又担心回去无法向郑成功交差,便谎报军情,说施琅已和清军勾结。郑成功听闻此言大怒,竟然没有详加调查,就武断地认为施琅已然谋反,便下令将施琅的父亲和兄弟杀害。施琅得此噩耗,遂投降了清朝。(www.xing528.com)

施琅降清之后,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又被封为靖海将军。施琅一心想早日攻克台湾,为父兄报仇。从康熙初年起,他就不断上奏,请求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但由于当时朝廷正集中力量解决“三藩之乱”,并没有余力顾及台湾。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之乱”最终平定,而郑经也恰巧于这一年去世,其子为争夺王位展开了血腥的斗争,台湾政局动荡不已,虽然最终由郑克塽继任,但已是元气大伤。施琅此时虽然已经从水师提督任上被撤职,但却再次上疏,强烈要求“当乘其(指台湾郑氏政权)民心未固、军情尚虚”时,“进攻澎湖,直捣台湾”。

施琅的奏折被重视,和朝中一些官员的大力推荐密不可分。先是福建总督姚启圣向康熙力荐“才略优长,谙练军事”的施琅,后来康熙的宠臣、大学士李光地在康熙向其征求对福建水师提督人选的建议时,又两次推荐施琅。有这两位重臣的推举,康熙亲自接见了施琅,听取了他对平台方略的看法和意见。施琅口讲指画,侃侃而谈,康熙深为满意,当即同意了施琅的计划,并重新授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之职,加太子少保。

经过两年的训练,大清水师已初具规模。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亲率五百余艘大小战船,共两万余名水兵,趁北风劲吹之际,从东山岛出发,进逼台湾门户澎湖列岛。郑氏王朝惊闻这一消息,连忙派出舰队迎敌,但却不是训练有素的施琅的对手。澎湖一役,施琅大获全胜,夺取了澎湖列岛。此时台湾岛已是门户大开,彻底暴露在清军的战力之下。

施琅深谙康熙“以战逼和”的策略,因此他攻下澎湖后并不急于进攻,而是一方面安抚澎湖百姓,另一方面又向郑氏王朝递出了和谈的橄榄枝。郑克塽年纪尚小,国事由大将刘国轩掌握,他们自知大势已去,便遣使送降表至施琅军前。台湾也被并在了大清的版图之中。

东南海靖,康熙帝长舒一口气。然而伴随一个王朝新生而来的,总会让一国之君为之无暇寝食。当东南之事已了,康熙不得不再把目光投向东北,那片辽阔的大清龙兴之地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