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人与自然共生设计思想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人与自然共生设计思想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人考察自然,又从自然考察人的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即今日生态设计的整体性设计观,将设计的价值置于“人与自然”关系兼顾的基础之上,是中国一贯的传统设计思想。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的实用、惜物、节俭的设计观,是中国传统用物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在人与设计对象的关系上,强调人在设计中处于主导地位,也就是强调实用和民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简约主义,提倡人在物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

中国传统人与自然共生设计思想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思想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将人、建筑和自然有机地统一在环境中。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儒家思想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种自然观与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农业自然经济模式有密切联系,传统观念中人应该顺应自然而生活。二是人与自然本质同源并且人高于自然的生存观,人与自然共同组成大自然,自然与人是有机连续的一体。

现代社会的发展所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越来越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许多设计师在分析环境危机、探寻未来设计发展方向时,都同时转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思想强调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从自然中得到启示,人和自然保持和谐的设计观,引起了当代建筑设计师的思考。

在当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面前,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共生设计原则对现代建筑设计无疑具有指导意义,耕读文化在古村落的建筑设计上表现出不凡的生态意识,充分显示出古人自觉地把生态保护意识内化为日常行为并绵延子孙后代的观念,这种生态解读,正是今天的设计师应该学习和借鉴之处。

从人考察自然,又从自然考察人的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即今日生态设计的整体性设计观,将设计的价值置于“人与自然”关系兼顾的基础之上,是中国一贯的传统设计思想。例如,在建筑设计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其环境属性,除了考虑建筑的性能、质量和成本,还要考虑建筑的更新换代对环境产生的影响。(www.xing528.com)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的实用、惜物、节俭的设计观,是中国传统用物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以用为本的思想,归根结底是传统造物的基本理念,指导着造物的原则,即实用是造物的根本目的。强调对自然资源的采伐要有节制,力求节俭,适用即可,不要过度,保持整个社会的发展的生态性。

中国古人造物以简约为美,提倡顺应自然,反对过多的雕饰。强调人们必须转变对生命的态度,即由“占有”和“利用”转向“生存”。中国传统的造物观体现了中国朴素节俭的传统价值观念,同时也体现了重自我、以人为中心、物为我用的传统哲学思想。而这些观念也是现代建筑设计中所必需和缺乏的。因此,发掘传统造物观念中的精神内涵并将之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之中,借鉴传统造物思想的人与物的关系、造物与自然的关系,在未来的发展远景上,节省能源、保护环境将成为人类活动的主导思想。在当前条件下,对发展本身提出要求,这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大局观。我们反观中国传统造物文化,其中,“共生”的设计主张给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可参照的设计守则。在这种生态哲学的指导下,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原则,运用生态思维进行宏观、系统思考成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在我国一些留存的古村落中,中国人追求人、自然、物和谐交融的境界仍在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不是无条件无限制地发展,而表现出一种数量方式,更表现出一种质量方式,以质量方式为主,要做到借物、节俭的设计原则。遵循传统的实用、惜物、节俭的设计观,是对当代的建筑设计现象在哲学层面的反思。

中国人在农耕社会这个大背景下,不同时期的设计基本上都是与生活方式和谐一致的,没有产生与农耕社会的生活相背离的建筑设计。中国传统在人与设计对象的关系上,强调人在设计中处于主导地位,也就是强调实用和民生。那些讲求功能、关乎国计民生、保持人文关怀的建筑设计,才是建筑设计的主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简约主义,提倡人在物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中国道家学说主张不要人为地违背自然规律,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同构的信仰,古人在审视建筑营造等生产实践与自然环境的效应关系时,对于自然资源大量消耗的生存危机表现了忧虑。中国传统造物文化关于功能和形式的外表、实质方面,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功能与装饰的统一,这要求人们在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及人造物和人的关系等方面,始终保持着形式与内容并重的价值取向。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传统建筑的发展基本上是正常且健康的,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一些过于繁缛的设计,但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它都与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表现出一定的节制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