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民间美术的原生态传承:视觉传达设计与元素运用研究

中国民间美术的原生态传承:视觉传达设计与元素运用研究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间美术是一种原生态艺术形态,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与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民间原生态的传承是民间美术传承的根本性守候,但是对民间原生态的传承并不等于机械式地保存自然经济时代民间美术的外在形式。如果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民间美术本体元素的存在与传承势必会受到负面影响。探讨民间美术的传承不能忽视它本体的生态因素和内涵。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城市的兴起,民间美术的存在状态

中国民间美术的原生态传承:视觉传达设计与元素运用研究

民间美术是一种原生态艺术形态,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与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民间原生态的传承是民间美术传承的根本性守候,但是对民间原生态的传承并不等于机械式地保存自然经济时代民间美术的外在形式。民间美术原生态的传承要基于尊重民间的生态规律,以及所处社会的存在形态,以发展的眼光从民间美术的生态事象中抽离出民间美术本体传承的要素,以及民间美术生态传承的要素。

(一)中国民间美术原生态传承的内容

1.本体元素的形态传承

如果从视觉艺术的视角定义民间美术本体元素,民间美术本体元素就是指民间美术本身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当代民间美术传承的最原始的基点。民间美术本体的形态元素按不同分类可以概括为以下类别:

(1)祭祀类。民众对民间诸神信仰崇拜所雕刻、绘画的各类神像;在祭祀活动中制作的各类面花、纸扎等贡品和贡具。

(2)娱教类。民众在戏曲文化传播中所使用的面具、脸谱、皮影、木偶及相关的戏文美术品,以及具有启蒙、开发智力和审美功能的民间玩具等。

(3)装饰类。民众对环境和自身的美化和装饰用品,如节令中的年画窗花和屋内装饰品以及服饰剪纸花样、鞋样等。

(4)游艺类。民众在游艺民俗活动中所创造的民间乐舞、舞具、道具、乐器以及相关的乐舞表演形式和民俗活动中常见的灯彩、竞技及其他杂艺品等。

(5)穿戴类。民众用来装饰自身的艺术,主要是少数民族的服装、饰品、鞋帽、首饰,以及蜡染、刺绣、挑花、织锦等服饰用品。

(6)起居类。民众居住的宅舍及与生活有关的其他建筑物,其中包括建筑构件的各种砖、木、石雕和室内的家具陈设等。

(7)生产类。民众在日常劳动中所创造和使用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交通运输工具、商贸交易工具、手工业工具等。

(8)用品类。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所创造和使用的各种材质的餐饮厨炊用具、起居用品及其他生活用品等。

民间美术本体元素与民间生态环境唇齿相依,可以说,民间美术本体元素或民间美术这种艺术形式就是民间文化孕育的累累果实。如果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民间美术本体元素的存在与传承势必会受到负面影响。所以,维护民间美术本体元素的发展、维护民间美术艺术形式的传承就必须进而对民间美术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和保护。

2.民间生态元素的传承(www.xing528.com)

世间万物都是生态性的,民间美术也一样是生态的。探讨民间美术的传承不能忽视它本体的生态因素和内涵。相反,从生态文化的视点还能够找到传承民间美术的方式和方法。民间文化如同一种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中繁衍、生长了不同的民间文化之树和民间文化果实,如果仅仅局限于对文化产品的研究显然是失去了其具有的深沉的文化底蕴和内在的生命力。如果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文化就会凋零、失落或者畸形,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文化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正是文化的生态性。

民间美术的创生与发展离不开它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民间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之所以流传下来繁多的艺诀、图谱以及作品都离不开当时使之得以创生和传承的文化、地域、生产方式等生态因素。当下农耕社会生态环境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传统的农耕社会生活方式逐渐被现代生活方式所取代,民间美术生态元素的传承问题已不是简单的去保留民间美术作品等物化成果,而是要把民间美术的传承关注角度放到横跨当下、穿越时空的多维视角中去。当下关于民间美术传承保护问题已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如人们在久违了乡土温情后自觉地去选择民间剪纸、皮影、风筝等民间美术作品装饰居所及营业场所,开发了民间美术在非原生态环境的传承空间。无论何种艺术形式,其发展总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社会文化形态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连,所以民间美术传承问题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审美或工艺的层面上,必须关注民间美术生态元素在当下的存在状态。

(1)传承人

人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由人创造和传承。民间美术由劳动人民创造,乡村与集镇的民众一直是传统民间美术创作的重要力量,他们都是来自底层的人民群众,他们熟知乡土生活,从生长于斯的生产劳作中汲取养分并创作出丰富的民间美术作品。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和文化积淀造就了人们不一样的艺术情调和风格喜好,产生了地域风格各异的民间美术作品。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谋生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脱离原有的生产劳作方式。原有的民间美术的创造者、传承人由于对土地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很多民间艺人的生活重心出现了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使得民间美术的传承人逐渐减少,甚至出现了某位民间老艺人离世就意味着某种民间美术技艺品类的消失。有的老艺人,我们采访他们的时候还神采飞扬,把自己一生的看家本领尽数展现在我们面前,几年甚至几个月之后,就物是人非了。伴随他们的离去,一个技艺品类也随之消亡。人们对于土地的逐渐疏离,乡土生活气息的逐渐流失使民间美术的传承后继无人,所以当下民间美术的传承越来越艰难。

(2)自然环境

民间美术的创作以及艺术风格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自然生态造就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形成了地区状貌相异的自然环境,而不同的自然环境为民间美术的创造提供了先天不同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基础制约着人们对于材料的加工取舍,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倾向,所以不同的自然环境会产生不同风格喜好的民间美术作品。从民间美术创作动机及创作观念来说,民间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大多与生产生活、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从繁多的民间美术作品中反映出的各种祥瑞鸟兽、灵芝仙草、天地神灵是民间美术中已经程式化了的题材,这些作品反映出人们的自然生态观念。虽然种种自然现象与民间美术作品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人类透过民间美术作品表达了自然和人类关系的美好愿望。

(3)社会变迁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在农耕社会,民间美术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对单一,基本上一成不变,又因为农耕社会交通不太发达,由山川河海等自然地貌的隔阂,造成了村落间的相对独立,人们在相对封闭状态中静静地生息与繁衍,因此,许多古老的民间美术品类在民间存活得稳定久远,所以,民间美术作品又被称为民间文化的活化石

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城市的兴起,民间美术的存在状态也发生着变化。城市文化的强势涌入,改变着乡村农民的审美趣味与生活方式,越是挨近城郊接合部,民间美术的变迁越是明显。当下,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科技媒体、都市时尚潮流都对民间美术的存在发生根本性的冲击,使得一部分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消亡的状态。因此,社会变迁也理应是研究民间美术传承的一个重要审视因素。

(二)中国民间美术原生态传承在当代面临的问题

由于民间美术对农耕社会与自然经济的依赖,使民间美术的传承在当下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近百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国家逐步实现了由农业手工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现代化。中国的民间美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态,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原生态逐渐萎缩的严峻挑战。

农耕生产关系及生活的改变是必然的。我们不能为了保护乡土的原生态文化环境而要求农村永远留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这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当下的我们不需要悲观情结,而是需要正视与积极的应对意识、思想和方法。在改变中我们应该自觉的、广泛的建立起传承传统民间文化的观念、社会风尚,唤起人们对本土民间文化的关注,让民间美术文化成为我们今天和明天的助跑器与前进运动的血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