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泽史话:人民感念的知府义宁

会泽史话:人民感念的知府义宁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乾隆十八年至二十三年任东川知府。1757年,地方人士感念义宁的功德,建“义公祠”,落成后请他题匾,他坚决推辞,拒不接受,将匾改题“金钟书院”。后人为纪念知府义宁开河之功,称新河为“义通河”。光绪三年任东川知府的蔡元燮在《蔓海秋成》一诗中有诗云:“蓬莱清浅时,海田沧桑变。”义宁非常重视教育。义宁执政东川时,正值东川“京铜”的鼎盛时期。义宁在会泽期间,写有《重修龙潭神祀记》《新设日新书院碑记》。

会泽史话:人民感念的知府义宁

义宁,满州正白旗人,进士出身。清乾隆十八年(1753)至二十三年(1758)任东川知府。在任期间,办教育、开铜道、兴水利等一系列惠民善政之举,深得人心,为民爱戴。百姓为了感激他而建了祠堂

清乾隆二十年(1755),当他看到会泽坝子万亩良田靠雨水栽插,栽早则无水,迟栽易受冻时,便亲自出马,循河而上,踏勘地形,申报获准,修建新河,当年开工,次年竣工。新河深宽各五尺,由城西马鞍山脚引以礼河水流经乌龙募龙潭,汇龙潭水经县城北门外,由西向东,直抵华宜寨溜沙闸,全长30千米。灌溉海田,兼润高田。河首以石筑坝,坝上建分水闸一座,沿河放分水涵洞108个,引水灌溉农田,经鱼洞河泄入以礼河。该河兼供水、蓄水、泄水多种功能,是明清以来会泽水利设施中利用价值最大的人工灌渠,义通河成为了灌排两用的河流。

同时,制定了“白日归东,夜归西”栽插季节的农田用水规定,引以礼河水灌溉金钟坝子田地2万余亩。1757年,地方人士感念义宁的功德,建“义公祠”,落成后请他题匾,他坚决推辞,拒不接受,将匾改题“金钟书院”。后人为纪念知府义宁开河之功,称新河为“义通河”。

“义通河”修成后,“蔓海秋成”终于名副其实,真正成为“东川十景”之一。光绪三年(1878)任东川知府的蔡元燮在《蔓海秋成》一诗中有诗云:“蓬莱清浅时,海田沧桑变。”举人陈鸿图在《东川杂诗》赞道:

义通河水绕东城,灌溉田畴万顷平。

昔日曾来贤太守,于今蔓海庆秋成。(www.xing528.com)

为充分利用义通河的水能,义宁又在龙潭以下,北门以上,水流湍急处建水碾6盘,租赁经营,每盘年收租米50石。

会泽的水利建设,始于清雍正三年(1725),乡民疏通城西的龙潭左、右两渠。后两年,东川知府黄士杰在“一望芦苇浸波,藻荇交错”的金钟坝子开左、中、右三河,分泄蔓海之水,招民垦田种植。雍正十年(1732),知府崔乃镛治理者家海,试种稻谷成功。比较而言,知府义宁修建的义通河、鱼洞倒闸、娜姑上水洞,使金钟、娜姑坝子得灌溉之利,会泽海坝的数万亩海田由于得到义通河水的灌溉,保障了按节令栽插,确保旱涝保收,谷物丰收。故前人有诗赞道“孰使海田沧桑变,前有黄公后义公。”正如义宁在《新河水碾记》中所说:“若此者,大则资灌,小者济公用。因所利而利之,不劳民力,不亏帑项,经营两载,告厥成功。盖府名东川,县名会泽,庶不负顾名思义之道。”

义宁非常重视教育。刚到知府任上,看到建于东门外的西林书院面积狭小,地处闹市,不宜作为学习之地。正想另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搬迁扩建,恰好前任知府夏昌的住宅求售,这里离县署很近,环境清静,宅院宽绰,前有门庑、堂廊,后有楼台、亭榭,实在是一个读书的好去处。于是捐银400两买下,将西林书院迁入,改西林书院为“日新书院”,使书院的学习环境大为改善;同时,又将义通河的两盘水碾房拨给书院作为校产,年收租银135两,使书院增加了一笔可观的固定经费,保证了书院的发展。

义宁执政东川时,正值东川“京铜”的鼎盛时期。万里京运,道路崎岖艰险,每多走一里弯路都要付出若干的银两和汗水。乾隆十九年(1755),义宁亲率随行人员,历时两个月的艰难跋涉,终于勘探出一条比原来运输道路近得多的小路,即由府城经龙王庙—黑土基—红石岩,迤车汛—朵格塘—江底—桃园—昭通再入四川,并捐资加宽路面,修建桥梁,大大缩短了运距,节省了运输费用。义宁新扩修的这段京铜运输道路,后来成为云南入川的主要驿道。

义宁在会泽期间,写有《重修龙潭神祀记》《新设日新书院碑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