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古城与《会泽史话》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古城与《会泽史话》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认为,会泽古城就是一座没有围墙、露天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目前,尚有19座寺庙、8座会馆、12处宗祠、132处民居镶嵌会泽县城及近郊。寺庙多是会泽的一大特点,星罗棋布,遍布城乡。百座会馆寺庙聚于一城,各路神仙云集会泽,会泽成了名副其实的“寺庙之城”“众佛之域”。在会泽古建筑中,知名度最高的是会泽会馆。先后建起各级会馆44座,使会泽因此成为中国会馆最多、门类最全的县城。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古城与《会泽史话》

人们认为,会泽古城就是一座没有围墙、露天的明清建筑博物馆。目前,尚有19座寺庙、8座会馆、12处宗祠、132处民居镶嵌会泽县城及近郊。每一座寺庙,都是世俗民间的信仰坐标;每一座会馆,都代表着一地的人文情怀和价值倾向;每一座宗祠,都铭刻着一个家族的秘史和兴衰。

寺庙是供祀神佛之地,一般都是建在林木葱郁的山上,而会泽的古刹则是建在真正的“风水宝地”——屏山蔓海之间,可谓是城中佛国。寺庙多是会泽的一大特点,星罗棋布,遍布城乡。会泽先贤雷念达先生曾做过详细统计,仅会泽县城内及城郊就有寺庙85座。会泽寺庙多且紧邻,或一墙之隔,或隔街相对,或上下紧靠,或前后紧连。儒道释融合,诸神佛同敬。入门来不分三教,到此去原本一家。

除了儒家的庙、佛家的寺、道家的观外,还有基督的堂,东关街天主堂、丰乐街耶稣堂就是两座“洋庙”。在不足3.6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各类庙宇共108座。会泽一百零八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百座会馆寺庙聚于一城,各路神仙云集会泽,会泽成了名副其实的“寺庙之城”“众佛之域”。寺庙历代香火旺盛,叩拜者络绎不绝。各扬各的名,各拜各的佛。香烟袅袅、木鱼声声,给人带来一种别样的意境。

会泽寺庙建筑十分考究。青砖碧瓦,雕梁画栋,兽首相逐,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清代庙会期间,办神事,唱大戏,有吹手,有说书,有商贸。寺庙中金碧辉煌的大殿、活灵活现的雕塑、寓意深刻的楹联,既是佛学文化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浓缩与精华。

这里是包容的,儒家的仁德,道家的无为,佛家的空灵,天主教基督教赞美诗,依托寺庙、教堂、会馆一并拥揽入怀。

在会泽古建筑中,知名度最高的是会泽会馆。会馆以建盖者的籍贯地命名,同籍乡人聚会议事的场所,曰同乡会馆,供奉着乡土神,在外游子的精神家园;会馆以团结同行同业为宗旨,曰同业会馆;是在外商人的商务会所,供奉着行业神,护佑着同业同行的兴旺发达。无论同乡会馆,还是同业会馆,都是流动的家园。

清康、雍、乾时期,随着铜的大量开采,“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民的大量涌入,不仅会泽县城会馆林立,连者海、矿山、娜姑等地都建有会馆。先后建起各级会馆44座,使会泽因此成为中国会馆最多、门类最全的县城。

“争修会馆斗奢华,不惜金银亿万花。”会泽会馆是会泽历史地标性的建筑物。会泽会馆以八大会馆最为出名,分别是江西会馆、湖广会馆、贵州会馆、云南会馆、江南会馆、福建会馆、陕西会馆和四川会馆。建筑密集与奢华,规模体量之大,建筑水平之高,享誉全国。

会馆均以“三雕”见长,一撇一捺精致入微;会馆均胜于装饰,粘贴着人们的念想和追求;会馆多悬挂楹联匾额,彰显着人们的理想和品位,会馆多建有戏楼,传唱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为有了会馆,会泽的铜商文化就显得更加醇厚和灿烂。参观会泽会馆建筑,即是纵览明清到民国会泽的经济史和文化史;对会泽会馆的阅读,就是对会泽历史文化的阅读。会馆,外来移民在新移民地生存发展的缩影。会馆的数量,昭示的是一个地方经济是否繁荣;会馆的大小,则是一地商帮实力的展现。会馆,本土文化在新移民地的“克隆”。会馆所蕴含的是一地的历史韵味,一种历经沧桑而存在的文化精神。一座古会馆,半部会泽史。

会泽城区的会馆,当其盛时,人口来自五湖四海,语言南腔北调,民族荟萃,生活习俗各异,这种情况延续了三四代人,形成了会泽独具特色的“会馆文化”,会泽城享有“会馆之都”的美誉。

现在,一些会馆建筑在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之后,或毁于自然之力,或败于人为因素,已荡然无存,仅剩遗址。大多数会馆人去楼空,乡音嘈嚷、门庭若市的光景一去不复返,变得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归于沉寂,昔日的辉煌存留在人们久远的记忆里。

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主编的《古风•老会馆》一书“中国会馆之最”部分中,清楚地写道:“全国会馆最多的县城——云南会泽。”[1]

2006年5月,国务院将赣、楚、淮、黔、晋、秦、闽、川、滇十省于云南会泽所建的江西会馆、湖广会馆、江南会馆、贵州会馆、陕西会馆、福建会馆、四川会馆、云南会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辗转,流年如水。会泽的会馆兴盛于铜,也衰落于铜。如今的会馆已失去了应有的功能,保存下来的大多沧桑依然,成为今人旅游和凭古吊今的好去处。

祠堂亦称家庙,是家族精神文化活动的中心。各种祭祀、议事均在祠堂里进行。“社则有屋,宗则有祠”。扎根会泽的富家大户为了巩固提升他们自己的地位和声望,维护自己的利益,将宗祠视为是住宅不可或缺的配套工程,聚族而居,通过宗祠来凝聚宗族人心。衣锦还乡的地方知名人士,也大兴土木,兴建祠堂。会泽县城的祠堂多达十余处,如翠屏山麓周家祠堂,发儒街刘家祠堂,文庙西侧容家祠堂,西车站陈家、任家、何家、牛家祠堂,石鼓村何家祠堂。祠堂为祭祖的圣地,享堂是全族人祭祀的地方,寝堂则供奉着祖先的牌位,雕花的门窗写尽了家族曾经的显赫富贵,工艺精湛的柱础彰显着大户人家的尊贵地位。

我们的祖先是如此用心、如此精致地把他们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砖一瓦中。古会馆、古寺庙、古宗祠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份弥足珍贵、不断升值的遗产

会泽古城传统的风貌街区,一个整齐的长方形,街道布局依然保持着明清时代的外观风貌。自古至今,以十字街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的东西直街和南北直街一直是主要的商业区。头道巷、二道巷、丰乐街,是显赫一时的“富人区”,豪商富贾,比屋而居,达官显贵,连墙而集,恍惚中,你会看到居住在这深宅高院里人们迎来送往、寒暄作揖;达官贵人们觥筹交错。

铜匠街、豆芽街、鲁机村,当时的“贫民窟”,寻常百姓家,虽然住房低矮、噪杂、拥挤,但也其乐融融。人们相聚在一块,拉拉琴弦,吊吊嗓子,在苦涩的日子里获得一丝满足和慰藉。

街上人流不断,居民、过客,南腔北调、南来北往的人。相比于大多数寂寂无声的街巷,会泽老街充满了商业活力。两公里长的东西直街,虽然看上去有些颓败、萧瑟,但却更凸显出它的古朴与厚重。

江西会馆门楼(www.xing528.com)

会泽古城民居分布广泛,风格各异,装饰精美,古朴厚重。囊括了天南海北所有类型,有人说它是汉彞民居建筑文化交融的大观园,其独具魅力的建筑特色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诠释着中国古老的铜商文明和历史沧桑。

会泽古城地势南高北低,与地理标示上北下南刚好相反,所以会泽的庙宇、民房以居南向北为正向,把主体建筑布置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形成“步步高升”的景象。

会泽民居建筑大都是土墙灰瓦或青砖灰瓦,并不单调,每间房子功能有别、大小不同、高低错落,七弯八拐的巷子连缀着星罗棋布的古民居,依高就低,顺势而建,邻里相接,房与街齐,由近及远,呼应顾盼。平面布局极富变化古老的房舍,飘逸着一种古韵。

如果你有时间,那就请你踏着青青的石板小路,静静地穿过几条小巷,再走进几户人家,便可从那些保存下来的老墙、门洞、古树依稀看见原住居民的生活状态,当一种久违的市民化生活的场景浮现在你的眼前,满足你怀旧念旧的文化情结,回复到“家”的经典诠释中时,你或许能够感受到汉彝民居建筑文化交融的韵味。

会泽的“一颗印”颇具代表性。前有厅房,后有上房,两侧有厦房。“一颗印”式民居是由汉、彝先民共同创造的,布局如同一枚印章,自成一体,是一种封闭式民居。

“四水归堂”是会泽四合院民居的典型代表。正房与厦房大小高低富于变化,屋面连接处构成凹槽,下雨时,雨水顺槽流下,注入院中渗井,或从檐下小沟排出,故称为“四水归堂”。房屋布局以天井为中心,由正房、厢房和对厅四面合围而成,布置方正,对称成“口”字形,像人俯身视地,呈两手向前虚抱之势。院落的各方房屋连接紧密,主次分明,上下呼应,左右相辅,堂堂正正。经商之道,讲究以聚财为本,造就天井,使天降的雨露与财气,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家中。天降雨露,四水归堂,财禄相聚,源源流长。在“四水归堂”的基础上,会泽四合院进一步发展成为二进重堂式和四合五天井,其平面结构多为一个“日”字或“昌”字,含有“日丽中天,光耀门庭”,“福泽子孙,万世其昌”的文化隐喻。四合院是方的,而超出屋脊的墙是圆的,寓意着传统文化的“天圆地方”。这些建筑式样,为民居文化作了恰当的注脚。

“四合五天井”则是以正房和中间的天井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周围四个角上的漏角天井与院落中心的主天井形成“星拱北辰”的主从关系,结构严谨,分合有序。

会泽合院以土墙瓦顶的木结构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坐南朝北,左右对称,尊卑有序。正房多为长辈住,厢房多为晚辈住。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垂花门分隔。多才的建造者不甘被埋没,民居建筑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而且绝不雷同。院内栽花植树,种植金桂银桂,象征金玉满堂,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结构方整,安谧亮堂。正房前的品字门,平时从两道侧门进出,逢重大事件或重大人物造访,中门大开,迎来送往。

在主天井房屋四面楼层设置走道,安上栏杆,上楼后,可以从过道绕行一周,进出任意一间房间。会泽人称之为“走马串阁楼”,二进院、三进院的房屋亦多为这种形式。

在会泽民居建筑中,最为独特的是“猫拱墙”和“猫洞”,这是会泽特有的文化建筑元素。

彝族文化中,虎被认为是保护神和祖先崇拜的图腾。会泽彝家住宅的门楣上,常会画有或者挂着虎形吞口镇邪避凶。而猫虎同科,外形相似,故会泽人即仿狸猫拱腰造墙,俗称“猫拱墙”,不仅造型美观,线条流畅,浑朴古圆,且高出屋面,酷似两山从左右两端护卫居家安全。“猫拱墙”可防风防火,故会泽人又称之风火墙。

会泽古城

“猫洞”则是在瓦屋面预留孔,用板瓦盖蓬,让猫自由出入捕鼠,以安家宅,镇邪护院。同时又是房屋室内采光通风孔,可以保持屋内清新干燥。加上过去沿街设置的装水的大石缸,成为一套古老的消防设施。一扇老旧的窗户,刻满了诸多故事,工艺之考究,令人咋舌;逶迤起伏的猫拱墙,粘贴着文化图腾而不失科学美观。

穿街引巷,曲折回环,满目沧桑,这里是历史名副其实的缩影。会泽古城,民居散落其间。不仅规模宏大,且布局精巧,保存完整。鳞次栉比的明清大院回荡着悠悠古韵,如一幅年份久远、业已泛黄的油画,一部经年风化不忍翻阅的老书。

如今,人们依旧在冬暖夏凉、人情煦暖的老屋里,闲云流水般与世无争地起居,顽强地以传统的方式和习俗繁衍生息,尽管难以杜绝游人的脚步,阻止岁月对木雕窗棂的侵蚀和覆盖。

漫步在一个个落满历史遗痕的高墙大院,触摸那斑斑锈迹的木门铁环,不由自主的你,便融入了岁月的长河之中。解读一座明清民居大院,就是品读一段会泽历史。

宗祠、会馆、寺庙、住宅等建筑,是下了工夫建造的。每座建筑都形制规整,布局巧妙,空间丰富,大气雅致,木雕石雕技艺精湛,书法绘画美仑美奂,匾额楹联繁多粲然。遍布会泽古建筑群,是铜运繁荣的缩影和见证,它像一部厚重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了一个铜运时代的兴亡。

今天的会泽县城,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部分,二环路以上是依然沧桑着的古城,以下是不断崛起的新城。古道小巷与宽阔的大道交织,粉墙黛瓦和别墅洋房相映,一边散发着古老的气息,一边舞动着现代的探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