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康白情认可社会化修养,重视社会交际

康白情认可社会化修养,重视社会交际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康白情承认修养的必要,但他把社会交际也看作一种修养。要成为一个“完人”即“社会里健全的人”,更需要社会化的修养,因“青年无时无地不在战争状况之中”,没有工夫去作静的修养、死的修养。然而兄弟归兄弟,他仍不认同社会化修养。所谓“动的修养”“活的修养”,就是“社会化的修养”。魏嗣銮之所以质疑社会化的修养,并非针对康白情个人,而是对少中同人热衷诗酒交游怀有隐忧。

康白情认可社会化修养,重视社会交际

与《送慕韩往巴黎》同期发表在《少年中国》上的还有康白情的另一首散文诗,写一位温婉的少妇在荷塘边遇到“我们这些欢笑的少年”内心泛起的涟漪。这首诗原题为《社会》,收入《草儿》时,改名为《醉人的荷风》,被梁实秋视作礼拜六派的小说[49]。康白情在诗中营造的氛围与“社会”这个题目,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从当时他与少中同人关于修养问题的往复通信中,或可发见“社会”的题中之意。在这期《少年中国》的会员通讯中,有康白情致魏嗣銮的一封信[50],谈到自我修养的方法:

我以为我们是人,应该从事于人的生活。人是要作社会的活动的,所以我们要习惯社会的生活。我们要想成一个社会里健全的人去征服社会改进社会,除非先把自己加入社会里去陶冶过。……我的社交,就是这个用意。这就是我的修养——动的修养,活的修养。[51]

“动的修养,活的修养”是回应魏嗣銮的批评,魏认为“少年立身,学问之外,尤贵修养。若既瘁于勤,而又多交际以扰之,是整而无暇也”。康白情承认修养的必要,但他把社会交际也看作一种修养。要成为一个“完人”即“社会里健全的人”,更需要社会化的修养,因“青年无时无地不在战争状况之中”,没有工夫去作静的修养、死的修养。[52]

魏嗣銮在回信中感叹:“吾辈聚则谈,谈则辨,辨辄互诋而无所恤;及解,则又相视而笑,莫逆于心。谚谓‘梁山泊弟兄,不打不亲热’。今少年中国学会之友,何其相似也!”然而兄弟归兄弟,他仍不认同社会化修养。康白情认为“我们若要征服社会,改进社会,除非先到社会里去陶冶过”,而魏嗣銮主张“储精蓄锐,立于不败之地,以待其可胜也”。魏嗣銮推测康氏社交的目的,不外乎“以调查而往,以刺探而往,以陶冶熏渍而往”,其社交之旨:“一则诡与周旋,以察其徵结之所在;彼坐谈立语者,皆吾之研究品。一则随为委蛇,以合其同流之污;彼比肩接踵者,皆吾之助兴品。”前者固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后者则难保不堕落,康白情若为此而从事社交,未必能“合而不流,涅而不缁”。魏嗣銮申明他并不反对白情式的社交,只是更倾向于以静制动[53]

回应魏嗣銮的质疑,康白情强调他所谓的“修养”是“于学问上和行为上,惺惺的做工夫,完成自己的人格,以求自我之实现”。白情式的修养旨在成为社会化的“完人”,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不断“变化气质”以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所谓“动的修养”“活的修养”,就是“社会化的修养”。而静的修养只能培养文弱书生,造成“秀才社会”,致使国家大事被官僚政客包办。魏嗣銮所说的“储精蓄锐,立于不败之地”,在他看来是“休养”而不是“修养”。二人志趣不同,对修养的理解自然不同[54]

在《少年中国》上看到康、魏二人的通信,另一位少中同人余家菊也加入修养问题的讨论中。他写信给康白情指出,用引经据典的方式为“修养”下定义,只会助长坐而论道的风气。新修养的特色不在它的目的而在方法,余家菊把“白情式的修养”落实为“做事”,“从做事内求学,从做事内思想”,不经行事洗礼的见闻想法总是靠不住的。换言之,修养离不开学问,但真学问只能从做事中产生[55]。以“做事”为修养的法门可补足康白情的主张:

我所持的“动的修养,活的修养”,——社会化的——就是要以“行为”为他的手段,而以社会为他的场所。在社会中行为,——活动——我们叫他做“社交”。以社会去达修养的目的,才是我们所要求的“动的……社会化的修养”。……我的修养的内容,所要求的社交,就是你所指的“做事”——广义的或狭义的。[56]

康白情把余家菊强调的“做事”纳入他对修养的解释中,声称自己的社交即于事上磨炼心性,白情式的修养也是依“行为”而定的。

在给余家菊的回信中,康白情提到他谈社交问题的一篇文章,题为《八分钟的闲谈》,试图纠正“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风气。康氏规定若无要事,朋友间的闲谈以八分钟为限。这种不合情理的社交规定,基于康白情对修养的理解:世事日趋繁赜,各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能不以最经济的手段从事社交[57]。从八分钟的社交时限,可推知康白情当时的生活节奏,及与少中同人的交往方式。(www.xing528.com)

魏嗣銮之所以质疑社会化的修养,并非针对康白情个人,而是对少中同人热衷诗酒交游怀有隐忧。对于不善应酬,又不喜生事的魏嗣銮而言,少中同人的生活或许过分“丰美”。他在去国途中追忆沪上同人交游的情形:

吾辈在上海时,常喜聚谈,每兴高采烈,则相约入酒肆,更或闲游花园,以消永日。常私叹此种举动,近于游惰,颇足养成吾辈骄奢之习,殊非所宜。屡欲向兄等讨论,力革此习,而以去国不远,待商之事既多,同人相聚,为时已短,彼此欢会,亦或所许,故屡兴辄罢。[58]

少中同人交游甚密,让性情疏略的魏嗣銮未免有“人事匆促,疲于酬对”之感,他相信有无感情不在文字酬答间,期待同人做事“皆能洗去市井蹊径”[59]。在少中同人眼里,魏嗣銮“宅心太伉,与世龃龉,殊不合时宜”,而魏氏以为当今之世“不乏才情泛应之材,而少骨格峥嵘之士”,故对同人流露出的少年意气相当警惕:

人当少年,谁不欲奋发有为,有所树立,当其酒后耳热,攘臂奋呼,其视天下事,岂足为哉?及其一入社会,乃萎尔俱化,隳其成形,卒之事业不举,名声破败,如此者,盖比比也。[60]

魏嗣銮这番话不幸言中了康白情这位“才情泛应之材”日后的运命。

康白情五四时期的社交生活,自然渗透到他的新诗写作中。作为社交手段的新诗,套用康氏的说法,是动的诗、活的诗,是社会化的诗。在“醉人的荷风”中“我们这些欢笑的少年”与一位少妇的偶遇,也是康白情当时社交生活的一个侧影。这首诗表面上文不对题,却说明“社会”在康白情诗中的地位,或说新诗在他社交生活中的作用。

五四运动期间,部分学生代表合影。前排中为康白情,右为伍绛霄,二人曾于五四时期相恋。图片来源:《老照片》第68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