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朝栖霞寺石窟艺术:中国雕塑故事及纪念像

南朝栖霞寺石窟艺术:中国雕塑故事及纪念像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北朝相抗衡的南朝,开凿石窟不如北方兴盛,但也留下几处石窟艺术,尤其是南京的栖霞山又名摄山,最为闻名。栖霞山上有多个石窟,有不少石刻造像,是隐士明僧绍以及其子仲璋所创建的。以后栖霞山石窟逐渐增多,唐代至明代都有添建。栖霞山有一个石匠殿,据说是为纪念明代一位雕刻艺术家王寿而修建的。王寿是当时的著名的石匠,对修复栖霞山石窟功劳很大,人们把他手持斧凿的雕刻家的形象留在山上,成为千万个雕塑艺术家的纪念像。

南朝栖霞寺石窟艺术:中国雕塑故事及纪念像

北朝相抗衡的南朝,开凿石窟不如北方兴盛,但也留下几处石窟艺术,尤其是南京的栖霞山又名摄山,最为闻名。

栖霞山上有多个石窟,有不少石刻造像,是隐士明僧绍以及其子仲璋所创建的。明僧绍曾把住宅捐献出来改为寺庙,因他号栖霞,所以寺庙叫栖霞精舍。明僧绍之子和一位智度禅师为了纪念他,雕凿了三尊石佛,后人称其为摄山大佛。据《南史·明僧绍传》记述,南朝梁大同二年(536),龛顶放光,南齐文惠太子等又琢石建像。梁代临川靖惠王复加莹饰。以后栖霞山石窟逐渐增多,唐代至明代都有添建。(图159)

图159

栖霞山石窟艺术还和一位南朝的著名高僧有关。他法名为祐,人们多尊称为僧祐。他学识广博,擅长雕塑设计。《高僧传》卷八《释法度传》记载:“祐为性巧思,能目准心计,及匠人依标,尺寸无爽。故光宅、摄山大佛及剡县石佛等,并请祐经始,准画仪则。”僧祐大师所留的雕刻艺术主要是浙江剡县的大佛。另外,他也参加设计摄山大佛,并在摄山大佛身上做了彩画丹青的工作,宿白先生对此所述甚是详细。古代雕塑家刻完作品多不留名,能留下实物可与文献对证的很少,所以摄山大佛珍贵无比。(www.xing528.com)

摄山大佛现存在明代的无梁殿中,殿作穹庐顶,造一佛二菩萨。经过后世重装的坐佛高9米多,面相方圆,额际有白毫,眉目细长,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可叹经过1000多年的时光,佛像已经风化,原有的风格看得比较清楚的仅余莲座及座下的衣裙下摆,衣纹仍如波浪般折叠。

栖霞山石窟至明清,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多有毁坏。1925年,寺中主持和尚见石窟破败,决心整修。他请来工匠,经过近两年的工夫,把所有的雕像都用水泥涂抹一层,使雕像们面目全非。如此保护便变成破坏,一片诚心却酿造成了悲剧。如今,只有大佛和观音等还能看见风采,其余都已经隐藏入这一层水泥硬壳。不过,如今科技发达,采用科学手段把这一层石雕上的水泥剥落也是可能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试验,有的部位水泥已经剥落下来。但愿有一日这批佛像能够重光,如此则雕塑艺术幸甚,佛门幸甚!(图160)

栖霞山有一个石匠殿,据说是为纪念明代一位雕刻艺术家王寿而修建的。王寿是当时的著名的石匠,对修复栖霞山石窟功劳很大,人们把他手持斧凿的雕刻家的形象留在山上,成为千万个雕塑艺术家的纪念像。石窟和这艺术家纪念像就是一个庄严的宣告:哪怕时光把一切都消磨殆尽,但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之美却是永恒的,会长久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图160 降生(释迦八相之一)。五代南唐,石灰石刻,高64厘米。南京栖霞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