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里国:西洋大国与坎巴夷国的连接

古里国:西洋大国与坎巴夷国的连接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里國乃西洋大國也。其國邊海,出遠東有五七百里[二],遠通坎巴夷②國。[二]五七百里:國本、説本、淡本、藝本同,紀本作“五七里”。向達《西洋番國志》校注古里國條,謂當即Cambay,是古吉拉突邦的坎貝,而坎貝遠在西北部,故應以伯希和説爲是。

古里国:西洋大国与坎巴夷国的连接

古里國乃西洋大國也。從[一]柯枝國港口開船,往西北行三日可到。其國邊海,出遠東有五七百里[二],遠通坎巴夷國。西臨大海,南連柯[三]枝國界,北邊相接狠[四]奴兒國地面,西洋大國[五]正此地也。永樂五年,朝廷命正使太監鄭和等[六],賫詔敕賜其國王誥命銀印[七],及[八]給賜[九]陞賞各頭目品級冠帶。統領大[一○]寶船到彼,起建碑亭,立石云[一一]:“去[一二]中國十萬餘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風[一三],刻石於茲,永示[一四]萬世[一五]。”

【校勘記】

[一]從:原作“洪”,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二]五七百里:國本、説本、淡本、藝本同,紀本作“五七里”。

[三]柯:原作“海”,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四]狠:原作“狼”,國本、説本、淡本俱作“狼”,紀本作“狠”,《西洋番國志》作“狠”,依藝本、紀本改。

[五]國:原脱,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補。

[六]等:原缺,據藝本、紀本補。

[七]銀印:原作“銀冠印”,衍一“冠”字,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删改。

[八]及:原作“皮”,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改。

[九]給賜:原缺,據紀本補。

[一○]統領大:原缺,説本、淡本同,藝本作“領大”,據國本、紀本補。

[一一]云:原作“之”,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下同。

[一二]去:原缺,淡本同,據國本、説本、藝本、紀本補。

[一三]民物咸若熙皞同風:各本同,紀本作“民物熙皞大同風俗”。

[一四]示:説本、淡本同,藝本闕文,國本、紀本作“樂”。

[一五]世:原作“無”,藝本闕文,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注釋】

①古里(Calicut):《伊本·巴圖塔遊記》作kalikut,《島夷志略》作古里佛,《大明一統志》作西洋古里,皆指今印度南部西海岸喀拉拉邦的卡利卡特,又譯科澤科德。

②坎巴夷:《西洋朝貢典録》作坎巴夷替。據伯希和考訂此坎巴夷替城即是昔之Koyampadi,今之Coimbatore,坎巴夷替爲Koyampadi的對音,即今印度泰米爾納德邦西部之科因巴托爾(Coimbatre)的古稱。其地在古里(今卡利卡特)東。向達《西洋番國志》校注古里國條,謂當即Cambay,是古吉拉突邦的坎貝,而坎貝遠在西北部,故應以伯希和説爲是。

③狠奴兒:伯希和認爲是Honore的對音。即今印度馬拉巴爾海岸卡利卡特向北199里的Honavar,今名霍那瓦。

④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

國王係南毗人氏,崇信佛教,欽敬象、牛。國人止有五等[一]:有回回[二]、南毗、哲地、革令、木瓜。先是王與回回[三]誓定:我不食牛,爾不食豬[四]。王乃南毗人,不食牛肉;大頭目是回回人,不食豬肉[五];互相禁忌,至今尚然。王以銅鑄佛像,名曰乃納兒,起造佛殿,以銅鑄瓦而蓋,佛座傍掘一井。每侵晨,王至汲水浴佛,拜訖,令人收[六]黄牛[七]拋淨糞於銅盆内,用水調薄,遍塗殿内地面墻壁。其頭[八]目及富家,每早亦用牛糞塗擦。又將牛糞燒灰研細,用好布爲之小袋,盛灰常帶在身。每早侵晨洗面,取牛糞灰水調搽其額並兩股其間各三次[九],爲敬佛之誠。

【校勘記】

[一]等:後原衍一“面”字,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删。

[二]回回:後原作“誓定我不食牛,爾不食肉”,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藝本“國人亦有五等:曰南昆、曰回回、曰哲地、曰革令、曰木瓜”。

[三]先是王與回回:原缺,藝本作“國王之先世與回回”,據紀本補。

[四]我不食牛爾不食豬:藝本作“爾毋食牛,我毋食豬”,意思正好相反。“豬”原作“肉”,紀本作“豬肉”,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改。

[五]王乃南毗人不食牛肉大頭目是回回人不食豬肉:藝本作“其國王國人皆不食牛肉,其頭目回回人皆不食豬肉”。

[六]人收:原作“收人”,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七]夜:原作“死”,據國本、説本、淡本改。

[八]頭:原作“所”,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九]次:前原衍一“此”字,國本、藝本作“路”,依説本、淡本、紀本删改。

傳云:昔有一聖人[一]名某[二],立教化人,人知其是真天人[三],人皆欽從。以後某些因往他[四]處所,令其弟撒没嚟掌管教人。其弟[五]心起矯妄,鑄一金犢,曰:“此是聖[六]主,凡叩之[七],即有靈驗。”教人聽命崇[八]敬。其牛日[九]常糞金,人得金,皆以牛爲真主。後某些[一○]回還,見衆人被[一一]其弟撒没嚟惑壞聖道[一二],遂廢[一三]其牛,欲罪其弟,弟騎一大象遁去。後人思之,每[一四]懸望其回,且如月初則言月中必至,及至月中,又言月盡必至[一五],至今望之不絶。南毗人敬象、牛[一六]由此[一七]故也。

【校勘記】

[一]人:原作“大”,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二]某:原脱,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補。

[三]人人知其是真天人:原缺,説本、淡本同,國本作“人知有真天人”,藝本作“令人敬奉天道”,據紀本補。

[四]他:原作“地”,淡本作“它”,據國本、説本、藝本、紀本改。

[五]弟:原作“地”,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六]聖:原作“二”,據國本、藝本、紀本改。

[七]凡叩之:原作“敬之”,國本、説本、淡本同,據紀本改補。

[八]崇:原作“從”,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九]日:原缺,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補。

[一○]些:原作“此”,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一一]被:原作“彼”,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一二]其弟撒没嚟惑壞聖道:原作“弟誣惑”,國本作“其弟惑壞其牛”,説本、淡本作“被弟誣惑”,藝本作“見人被所惑”,據紀本補。

[一三]廢:原作“慶”,國本作“壞”,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一四]思之每:原缺,據藝本補。

[一五]且如月初則言月中必至及至月中又言月盡必至:原缺,據藝本、紀本補。

[一六]牛:原缺,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補。

[一七]此:原缺,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補。

【注釋】

①某些:即摩西的音變,是Musa、Moses的對音。活動時間約於公元前14至公元前13世紀。希伯來語作Moshe,爲希伯來人領袖,在猶太教傳統中尊爲偉大先知。西方基督教有時俗稱猶太教爲摩西教。在阿拉伯也奉爲聖經先知的名字。

②撒没嚟:爲al-Sameri的對音,這個名字出現在古蘭經裏。

王有大頭目二人[一]掌管國事,俱是回回人。國人太半[二]皆奉回回教門,禮拜寺有二三十處,七日一次禮拜。至日,舉家齋[三]沐,諸事不理。巳午時,大小男子[四]但到禮拜寺禮拜[五],至未時方教回家,纔做[六]買賣交易等事[七]。人甚誠信,狀貌濟楚、標緻[八]

【校勘記】

[一]二人:原缺,據紀本補。

[二]太半:原缺,據藝本補。

[三]齋:原作“齊”,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四]男子:原作“男女”,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五]禮拜:原作“拜佛”,據國本、藝本、紀本改。説本、淡本“拜”前脱漏“禮”字。

[六]做:原作“佐”,國本、藝本作“敢”,據説本、淡本、紀本改。

[七]交易等事:紀本作“幹理家事”。

[八]狀貌濟楚標緻:原缺,紀本作“濟楚標緻”,據藝本補。

其二大[一]頭目受中國[二]朝廷陞賞,若寶船到彼,全憑二人爲主買賣。王差[三]頭目並哲地、米納[四]即書算手[五]、官牙人等,會領大人議,擇某日打價。至日,先將帶去錦綺等貨,逐一議價已定,隨寫合同價數各收。其頭目、哲地即與内官大人衆手相掌,其牙人則言某年某月某吉日[六]交易,於衆中手拍一掌[七]已定,或貴或賤,再不悔改。後哲地富户纔[八]將寶石、寶珠、珊瑚等貨來看議價,非一日能定,快則一月,緩則二三月。若價錢較議已定,如買一主珍珠等物,該價若干,是原經手頭目、米納幾計算該[九]還紵絲等物若干,照原打手之貨交還,毫釐無改。彼之算法無算盤[一○],則以兩手並兩腳二十[一一]指計算,分毫無差[一二],甚異於常[一三]

【校勘記】

[一]大:原缺,據紀本補。

[二]中國:原缺,據紀本補。

[三]差:原作“賞”,藝本作“居之”,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四]納:原作“訥”,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下同。

[五]書算手:原作“晝弄”,脱“手”字,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補。

[六]某年某月某吉日:原作“某年月日”,國本作“某月某吉日”,説本、淡本、紀本作“某月某日”,據改。

[七]掌:原作“索”,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八]纔:原缺,説本、淡本作“各”,據國本、藝本、紀本補。

[九]該:原作“前”,據國本、紀本改。

[一○]無算盤:原作“等盤無”,國本作“無演算法盤”,藝本作“不用”,據説本、淡本、紀本改。

[一一]二十:原脱“二”,説本、淡本、藝本同,據國本、紀本補。

[一二]差:原作“受”,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一三]甚異於常:原缺,據紀本補。

【注釋】

①米納幾:是管賬計算之人。語源不詳,戴聞達疑爲Waligi Chitti的對音,但不能確定。

②官牙:牙人,是市場上爲買賣雙方説合交易並抽取佣金的居間商人,也稱牙商。官牙是官方的牙人。

③領大人:即指明朝率領分的内官。

王以六成金鑄錢行使,名曰吧南,每個徑面[一]官寸[二]三分八釐[三],面底有文[四],重官秤一分。又以銀子爲小錢,名答兒,每個約重三釐[五],零用此錢。

衡法:每番秤一錢,該官秤八分,番秤一兩,計一十六錢,該官秤一兩二錢八分。番秤二十兩爲一斤,該官秤[六]一斤九兩六錢。其番秤名曰法剌失,秤之權釘定於衡末,秤準則活動於衡中,起提平處[七]爲定盤星,秤物則移準向前,隨物輕重而進退之[八],止可稱[九]十斤,該官秤一十六斤[一○]。秤香貨之類二百斤,番秤爲一播[一一]荷,該官秤三百二十斤。若秤胡椒二百五十斤爲一播荷,該官秤四百斤。巨細之物多用天平[一二]稱兑[一三]。(www.xing528.com)

其量法:官鑄銅爲升行使,番名黨[一四]戛黎,每升該官升[一五]一升六合。

【校勘記】

[一]每個徑面:原缺,“每個”據紀本補;“徑面”,國本作“徑寸”,據藝本補。

[二]官寸:説本、淡本、紀本作“官秤”,見後文有“重官秤”,知誤。

[三]三分八釐:國本、藝本、紀本同,説本、淡本、亦本作“二分八釐”。

[四]文:原作“汶”,通“文”。説本、淡本、紀本作“紋”,依國本改。

[五]三釐:國本、説本、淡本、亦本同,藝本作“四釐”,紀本作“二釐”。

[六]八分番秤一兩計一十六錢該官秤一兩二錢八分番秤二十兩爲一斤該官秤:原缺,據説本、淡本、藝本補。“番秤二十兩爲一斤”,淡本作“番秤十兩爲一斤”,紀本作“番秤三兩爲一斤”。

[七]處:原缺,據藝本補。

[八]隨物輕重而進退之:原缺,據藝本補。

[九]稱:原作“秤”,據藝本改。

[一○]斤:原作“兩”,據藝本改。

[一一]播:原作“番”,國本闕文,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一二]平:原作“下”,國本闕文,説本同,依淡本、藝本、紀本改。

[一三]稱兑:原作“對”,藝本作“對較”,據紀本改補。

[一四]黨:原作“裳”,國本闕文,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一五]升:原作“秤”,國本闕文,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注釋】

①吧南:即柯枝條的法南,南印度通行貨幣。參見柯枝國法南注。

②答兒:是tar的對音。南印度通行小銀幣。參見柯枝國答兒注。

③法剌失:柯枝國條作封剌,皆是frasila的對音或異譯,印度起源,阿拉伯人使用的重量單位。參見柯枝國封剌注。

④黨戛黎:當時古里國重量單位升的名稱,原音不詳。

西洋布,本國名曰撦黎布,出於鄰境坎巴夷國[一]等處。每匹闊四尺五寸,長二丈五尺,賣彼處金錢八個或十個。國人亦將蠶[二]絲練染成各色[三],織[四]間道花巾,闊四五尺[五],長一丈[六]二三[七]尺餘[八],每條賣金錢一百個。

【校勘記】

[一]國:原缺,據藝本補。

[二]蠶:原作“吞”,説本、淡本同,依國本、藝本、紀本改。

[三]各色:藝本作“五色”。

[四]織:原作“識”,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藝本作“挽織”。

[五]四五尺:原作“四尺五寸”,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六]丈:後原衍一“或”字,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删。

[七]三:後原衍一“丈”字,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删。

[八]餘:原作“除”,紀本缺,據説本、淡本、藝本改。

【注釋】

①西洋布:本國又名撦黎布,撦黎是波斯語shal的對音,英語shawl的由來。文中稱産於鄰境坎巴夷等處。18世紀發現開封猶太教會堂中三通漢文碑,其中最早的一通是明弘治二年(1489)的《重建清真寺記》碑,碑文中提到了宋代“西洋布”。但因碑文屬追述性質,以此説明北宋時已有西洋布之稱尚不足。中國史籍中,元代有西洋布聞名中國的確切記載,當時人以西洋布作爲禮品相贈,已是一種風尚。見趙孟頫《松雪齋集》等。

胡椒,山鄉住[一]人置園多種。到十月間[二]椒熟,採摘曬乾而賣,自有收椒大户收買上官庫盛貯。若有買者,報與發賣,見數計算,税錢納官。每胡椒一播荷,賣金錢二百個。其哲地多收買下各色寶石、珍珠,並做下珊瑚珠[三]等物,各處番船到彼,王亦差頭目並寫字人來眼同而賣,亦取税錢納官[四]

【校勘記】

[一]住:原作“佳”,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二]月間:原作“間月”,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三]珠:原缺,國本闕文,説本、淡本同,據藝本、紀本補。

[四]納官:原缺,國本闕文,説本、淡本、藝本同,據紀本補。

富家則種椰子樹,或千株、二三千[一]株爲産業。其椰子有十般取用:嫩者有漿甚甜,好吃,又[二]好釀酒;老者椰肉打油做糖,或做飯吃;外包穰[三]打索造船;椰殼[四]爲碗爲酒盅,又好燒火打厢金銀細巧生活;樹[五]好造屋;葉堪蓋屋。蔬菜有芥、薑、蘿蔔、胡[六]、蔥、蒜、葫[七]蘆、茄子、菜瓜、冬瓜,四時皆[八]有。又有一等小瓜如指大,長二寸,如青瓜之味。其蔥紫皮如蒜頭[九]大,葉小,秤斤而賣。芭蕉子、波羅蜜廣有賣者。木鱉子樹高十[一○]餘丈,結如大緑柿樣,内包其子三四十個,熟則自落。其蝙蝠如鷹之大,都在此樹上倒掛而歇。

【校勘記】

[一]二三千:“三”後原衍“十”,國本、淡本闕文,據説本、藝本、紀本删。

[二]又:前原衍“老老”二字,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删。

[三]穰:原作“攘”,通“穰”。國本、説本、淡本、紀本皆作“穰”,依改。

[四]殼:原作“穀”,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五]樹:原缺,藝本作“幹”,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補。

[六]胡:原作“葫”,藝本作“芫”,據説本、淡本、紀本改。

[七]葫:原作“胡”,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八]四時皆:原缺,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補。

[九]頭:原缺,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補。

[一○]十:原作“千”,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注釋】

①胡荽(Coriandrum sativum):又名芫荽、香荽,俗稱香菜,是傘形花科芫荽屬植物,一、二年生草本。第一部提到的是7世紀孟詵的《食療本草》,8世紀陳藏器《本草拾遺》也提及。《藝文類聚》卷八五“豆”引《鄴中記》:“石勒諱胡,胡物皆改名。名……胡綏曰‘香綏’。”勞費爾以爲是從伊朗傳播到印度,也傳播到中國,胡荽ko(go)-swi似乎是伊朗字koswi、goswi的譯音。可食用,在烹調中取其果實、種子和莖葉做調味品,芳香温和。又可藥用,有發表透疹、健胃的作用。

②木鱉子(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也稱木蟹,葫蘆科多年生草質藤本。這裏所云應指番木鱉子,《南村輟耕録》作火失剌把都。也即馬錢子,是馬錢科植物馬錢乾燥成熟種子。漿果球形,種子極毒,藥用功能通絡止痛,散結消腫,攻毒療瘡。

米紅白[一]皆有,麥大小俱無,其麵麥皆從他處販來。鷄鴨廣有,無鵝。羊腳高,灰色,似驢駒之樣。水牛不甚大,黄牛有三四百斤者,不食其肉,只食其乳酪、酥油。人無酥油不吃飯,其牛養至老死埋之。各色海魚極賤,鹿、兔亦有賣者。人家多養孔雀。禽有烏鴉、鷹、鷺鷥、燕子,其餘飛鳥並無。

【校勘記】

[一]白:原作“自”,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行院[一]①亦會彈唱,以葫蘆殼爲樂器,紅銅絲爲弦,唱番歌相和[二]而彈,音韻[三]堪聽。

民俗[四][五]喪之禮,鎖俚人、回回人各依本等體例不同。其國王位不傳子,位傳與外甥。傳外[六]甥之故,止論女腹所生爲嫡族。其王若無姐妹,傳之與弟,再若無弟,遜[七]與有德之人,世代相仍如此。

【校勘記】

[一]行院:原作“行衒”,國本作“衏衏”,説本作“竹院”,淡本作“院”,紀本作“行衏”,據説本、淡本、紀本改。下同。

[二]和:原作“同”,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三]韻:原作“”,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四]凡民俗:原缺,紀本作“民俗”,據藝本補。

[五]婚:其前衍一“族”字,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六]傳外:國本作“外”,説本、淡本缺,據藝本改。

[七]遜:原作“外”,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注釋】

①行院:也稱衏衏,金元時代指妓女或優伶的住所,有時也指代妓女或優伶。

王法無鞭笞之刑,輕則截手斷足,重則罰金誅[一]戮,甚則抄[二]封滅族。人有犯法者,拘之到官,即服其罪。若事冤枉不伏者,則於王前或大頭目前,置一鐵鍋,盛油四五十斤[三],煎滚其油。先[四]以樹葉投之油内試之,爆烈有聲,遂命其人以右手二指,煠於油内片時,待焦取出,用布包裹封記,監留在官。三日後聚衆開封視之,若手爛潰,其事不枉,即以加刑,若手如舊無損即釋之。頭目人等以鼓樂禮送此人回家,諸親鄰友饋禮相賀,飲酒作樂,最爲奇異。

[五]欲進貢[六],用好[七]赤金五十兩,令[八]番匠抽如髮細絲結挽成片,以各色寶石、大[九]珍珠厢成寶帶一條,差[一○]頭目乃那[一一]進獻於朝廷。

【校勘記】

[一]誅:原作“洙”,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二]抄:原作“沙”,藝本作“鈔”,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三]四五十斤:藝本、紀本作“四五斤”。

[四]先:原作“洗”,藝本缺,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五]王:原缺,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補。

[六]欲進貢:原缺,據紀本補。

[七]好:原缺,據紀本補。

[八]令:原作“合”,國本作“命”,依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九]大:原缺,據紀本補。

[一○]差:原作“賞”,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一一]乃那:國本、説本、淡本同,藝本闕,紀本作“乃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