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泉州区域发展及其区划完善

唐代泉州区域发展及其区划完善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泉州因大片区域尚未开发,仅有南安、晋江两县,至宋代随着人口增长,县域经济的发展,拥有晋江、惠安、南安、同安、德化、安溪、永春七县。惠安县,太平兴国六年设立。时析晋江县东北部16个里设置,取“以惠安民”之意,故曰“惠安县”。相传初置县时,陈震卜地在螺山之南建县治,迁五代时灵安王张悃之坟于县东南的青山,县城区因此称为螺城。宋宣和三年,改清溪为安溪。

唐代泉州区域发展及其区划完善

唐代泉州因大片区域尚未开发,仅有南安、晋江两县,至宋代随着人口增长,县域经济的发展,拥有晋江、惠安、南安、同安、德化、安溪、永春七县。

晋江县,设置于唐代。“宋分五乡,统二十三里。”[38]下设晋江、安仁、永宁、玉泉、开建5乡,辖棠阴、兴贤、常泰、登瀛、鸾歌、临江、仁和、劝善、弦歌、永宁、江阴、聚仁、永福、和风、沙塘、爱育、善政、仙溪、常建、养能、务本、仁孝、修仁23里。

南安县,设置于南朝时期。“宋分八乡,统三十二里。”[39]下设为唐安、太平、金鸡、怀德、从政、唐兴、归善、德教8乡,辖修文、昭文、礼顺、钦风、清化、长乐、常安、崇教、福兴、清歌、仁德、崇信、崇顺、归化、太平、崇化、民寿、清风、由风、丰年、崇安、遵教、灵感、田和、兴集、崇善、经善、崇仁、崇和、嘉禾、趋庭、依仁32里。

惠安县,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设立。时析晋江县东北部16个里设置,取“以惠安民”之意,故曰“惠安县”。首任知县崔知节。相传初置县时,陈震卜地在螺山之南建县治,迁五代时灵安王张悃之坟于县东南的青山,县城区因此称为螺城。置县时,“分三乡,曰崇武,曰崇善,曰城山,凡统一十八里。”[40] 设崇武、崇善、城山3乡,下辖太康、守节、礼兴、民安、平康、归化、祥符、尊贤、崇德、民苏、温陵、安仁、德音、光德、长兴、同信、待贤、延寿18里。

安溪县设置于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小溪场监詹敦仁向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申请建县获准,以境内溪水清澈之意,名清溪县。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清溪为安溪。宋时,安溪县“分四乡,统十六里”[41],分归善、积德、金田、修仁4乡,下设长泰、永安、光德、依仁、新溪、新康、崇信、龙涓、龙兴、还集、感德、常乐、感化、来苏、清源、崇善16里。(www.xing528.com)

永春县设置于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王延钧升桃林场为桃源县,隶属泉州。后晋天福三年(938年),以境内“四时都燠”,“山之林木四时不变”,永如春天,改名永春县。宋时,永春县“分五乡,统十七里”[42],分为宣和、里仁、善政、集庆、民康等5乡,下辖开平、和风、迎福、昭善、和平、清白、桃源、升平、福德、善化、民苏、安仁、招集、始安、鸣琴、常安、慕仁17里。

德化县设置于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由永泰县析出归德场置德化县。“宋分五乡,统十一里、九团”[43]。有灵化、归化、惠民、永丰、嵩平、善均、新化等11里,东团、西团、上涌团、下涌团、杨梅团(上、中、下团)、小尤上团、小尤中团、汤泉团(上、下团)等9团。

同安县设置于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宋分三乡,统三十三里”[44],分盛明、绥德、永丰3乡。其中绥德乡翔风里领有金门岛。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在金门岛设置4都;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任同安县主簿,在岛内的燕南山设燕南书院;嘉定十年(1217年),泉州知州真德秀为巩固海防,在金门料罗湾一侧设寨,派兵驻扎,经略战船。咸淳间(1265—1274年),又对金门的农田开展“经界”,丈量农田面积,方便征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