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区域文化群落特征及其发展

研究区域文化群落特征及其发展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别不同文化群落的重要标志是其内部人群组成的文化特征。群落的多功能特征是由文化群落内容的多样性和人群多方面的需求所决定的,也是文化群落作为社会实体的一种反映。因此,文化群落的发展变化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发展是推动文化群落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优势度对确定某一人文群落的性质有决定性意义。其中,特征群体是对群落的结构、群落性质及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人群。

研究区域文化群落特征及其发展

1.文化群落的内涵

文化群落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域内聚集的多个文化群体构成的从事多种社会活动、具有直接或间接社会关系的文化共同体。文化群落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一定的地域、共同的社会生活、群落文化、居民对群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人文群落的构成涵盖了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功能和内容,具备微观社会共同体的意义,被认为是宏观社会的缩影。

首先,文化群落由一定的人群组成。区别不同文化群落的重要标志是其内部人群组成的文化特征。在文化群落的形成过程中,各类人群有规律地共处,人群与人文环境之间相互适应,达到一种平衡、有序、协调的状态,从而体现出不同于其他群落的文化特征。研究文化群落中不同人群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群与人文环境间的关系是阐明人文群落形成机制的重要内容。其次,文化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并在既定地域内呈现出相应的结构与景观特征。任何文化群落都在特定地段上形成一种规律性分布,包括组成人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等,并因此而形成的不同的生活类型、分布格局、建筑形式、服饰、语言、消费偏好等景观形态,这些是区分不同文化群落的内在与外显的主要依据。划分文化群落的地域范围不能太大,应限制在人们日常生活能够发生互动的范围之内,或者限定在能够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生活服务设施、组织机构可以发挥作用的范围之内。就我国来看,农村中的一个乡镇、一个村庄或城市中的一个街道、一个居民小区等,皆可界定为范围大小不一的文化群落。[8]文化群落具有一定的边界,这种边界有时较明显,如有道路、河流等分隔因素,有时边界并不十分清晰。在多数情况下,不同人文群落间存在过渡带,被称为群落交错区,交错区有时也可视为一种特殊的人文群落。再次,文化群落具有多重功能,一般以某种或几种功能为主,成为群落对外功能输出的主要部分。群落的多功能特征是由文化群落内容的多样性和人群多方面的需求所决定的,也是文化群落作为社会实体的一种反映。最后,文化群落是发展变化的,人具有选择与改变群落环境的能力。群落由人组成,人是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的生物,具有不断运动发展的特征。由于不同人群具有不同的能力与需求,他们对空间区位的选择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人群自主与被动选择的结果就形成了文化群落分布的区位差异。同时,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群对其生活的环境也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有一定特点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文化群落的发展变化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发展是推动文化群落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2.文化群落的属性

(1)人口结构、数量、密度、优势度

文化群落的人口结构是指在一定年度内不同类型的人口构成状况,包括人口的数量、密度、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文化教育构成、民族构成、多样性和流动性等要素。研究人口结构可了解群落中不同人群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不同人群对场所的不同需求和在群落空间中的分布,为更深刻地理解群落的特征并进而更合理地进行空间景观规划提供依据。

对群落中人口数量的测算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现有统计数据,一般适用于居住区、企事业单位等成员较为固定的群落,这些区域的人口统计资料较为翔实可信;第二种是商业、办公等成员流动性较大的群落,这些区域的人口统计可以采用流量估算或面积估算法,流量估算是对某一地段、某一时段的人流数量进行统计,进而推算该地区的人口数量,面积估算是按照某类地区常规的人均占有面积和该地区的总面积来推算该地区的人员数量。此外,这类地区的相关管理部门也会对人员数量进行统计,可作为参照。

人口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的人口数量,自然界中生物的群聚有利于种群的适当增长与存活,而群聚的密度对生物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群聚密度过疏或过密都会对种群产生限制性影响。瑞士学者路德维希·宾斯万革认为,人类社会有着和动物世界类似的社会结构,群聚的人群也有强烈的领域性行为

优势度用来表示一类人群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优势度计算的方式很多,数量、相对密度、所占的空间面积、利用和影响环境的特性等都可以作为优势度指标。采用多因素综合计算优势度,可避免只用单一指标来表示优势度的偏差,其估算比较可靠。优势度对确定某一人文群落的性质有决定性意义。

(2)群体类型

对文化群落中不同人群特征进行登记后,可以得到一份研究人群分类的统计表。通常,我们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对群落成员进行分类,在研究群体对群落特性的影响大小和方式时,特征群体、关键群体、亚优势群体及伴生群体是最常见的分类方式。其中,特征群体是对群落的结构、群落性质及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人群。通常来说,特征群体是群落中数量较多、占据空间较大、能力较强的人群,其职业构成、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生活习惯、家庭结构、消费倾向等对群落文化特征起到关键性作用,或该群体在数量上虽不是最多的,但在群落控制能力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群落外貌受这一群体的影响较大,与其他群落相比,呈现出较特殊的景观特征。(www.xing528.com)

关键群体指的是虽然有时数量相对较少,但由于其能力较强、社会威望较高,在群落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人群。这类人群对于群落和群落中其他群体的影响与其自身的数量不成比例,他们在维持本群落平衡与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这类人群消失或削弱,整个群落就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关键群体与优势群体的区别在于其影响远大于其数量。例如在聚族而居的家族群落中,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就是族群的关键人群,他们人数虽然很少,但在祭祀典礼、仲裁纠纷、分配财物,乃至族人的婚姻、继承等族群事务中有较大的决定权,对族群的和谐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亚优势群体是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群体,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群体。例如居住区中的老人,他们在数量上比青壮年少,但在居住区中停留的时间较长,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伴生群体是群落中常见但数量较少的群体,它们与优势群体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例如为居住区居民服务的餐饮、零售、家政服务等的各类人群。

(3)多样性分析

文化群落多样性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历史时间。一般来说,群落经历的历史时间越长,多样性越高。历史悠久的群落在历史年代中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环境的包容性较强,文化的丰富性增加,各类人群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相互协调的机制,所以群落的多样性较高。

第二,空间异质性物理环境越复杂,或者说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群落的复杂性也越高,人群的多样性也越大。复杂的空间环境有更多样的生活环境,支持更多样的生活类型,空间结构变化存在着微观的空间异质性,群落中因这些变化使小环境丰富多样,多样性亦高。例如在我国西南山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人们从事不同的经济活动,从水稻种植,到小麦高粱种植,到畜牧业、狩猎等等。西南山区也是各民族、各文化杂处的区域,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语言文字的差异性较大,但仍能够和谐共处,是文化多样性极丰富的区域。

第三,流动性。流动性越高,人文群落的多样性就越高,差异是造成流动的主要原因。地理、经济、文化、政治的差异都可能带来人群的流动,流动促进了各种人群的交流与融合,给当地带来了新的文化、技术、观念以及劳动力,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发展。

第四,竞争。竞争是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动力,也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生态位分化越来越明显。由于生态位的分化,每个人群的环境条件往往很狭隘,也就是说每个人所从事的仅仅是庞大的社会网络中的一个极微小的部分,其所需生活物资的分化也越来越明显,人群之间相互依赖性增加,因而人群有着更精细的适应性。

第五,生产力。群落的生产力越高,生产的物资越多,通过流通网络的物质流、能量流以及信息流越大,群落的多样性就越高。从历史的纵向比较中来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历史时期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逐步提高;从各地区的横向比较中来看,生产力水平较高,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吸引力较大,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引入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