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潢贵胄-南外宗赵氏与泉州

天潢贵胄-南外宗赵氏与泉州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庆历七年扩建安置魏王派的北宅,并改名广亲宅。英宗至徽宗时期,又设立亲贤宅、棣华宅、藩衍宅等宅邸,安置英宗、神宗、徽宗子嗣。“崇宁三年,置南外宗正司于南京应天府,西外宗正司于西京洛阳府,各置敦宗院。”[4]至“1104年夏历九月,有325名宗室成员已经到达了南京”[5],南外宗正司在徽宗崇宁三年已初具规模。

天潢贵胄-南外宗赵氏与泉州

宋代宗室指的是太祖赵匡胤(960—976年在位)、太宗赵光义(原名赵匡义,976—997年在位)、魏王赵廷美(原名赵匡美)的后裔。太祖赵匡胤亲写御书,编写三派(后称太祖派、太宗派、魏王派)“玉牒”,并亲自制定了三派的十四字昭穆,以为排辈之分:

太祖派:“德、惟、守(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太宗派:“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魏王派:“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次、古、光”[1]

另立遗嘱:“我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www.xing528.com)

由于宗室成员由三支组成,造成宋朝宗室人数较多,真宗咸平元年(998年)于汴京设立北宅、南宅,分别安置魏王派和太祖、太宗派子孙。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又设置睦亲宅安置太祖、太宗派子孙。庆历七年(1047年)扩建安置魏王派的北宅,并改名广亲宅。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由于城内宗室住宅拥挤,在宗室赵宗旦、赵克桀的建议下,将汴京城外西北的皇家园林——芳林苑改为宗室居所。英宗至徽宗时期,又设立亲贤宅、棣华宅、藩衍宅等宅邸,安置英宗、神宗、徽宗子嗣。[2]

至宋朝立国近一百五十余年的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皇室宗亲男性成员的数量至少膨胀到约5900人[3]。为缓解京城汴梁的财政资金紧张的状况,蔡京于崇宁元年(1102年)上疏徽宗,建议在宋的西京(今洛阳)和南京(今商丘),设立外宗正司,将部分宗族迁往两地,既方便对宗室的管理,也缓解京城的压力。“崇宁三年(1104年),置南外宗正司于南京应天府,西外宗正司于西京洛阳府,各置敦宗院。”[4]至“1104年夏历九月,有325名宗室成员已经到达了南京”[5],南外宗正司在徽宗崇宁三年已初具规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