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泉州南外宗赵氏与官职任命及贡献的关系

泉州南外宗赵氏与官职任命及贡献的关系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宗室虽然给泉州带来财政负担[53],并且“南外宗子,商于泉者多横。”他们中有多人任泉州知州、提举市舶司或南外宗正司知宗正司事等职,对泉州有过贡献。[68]担任南外宗正司事的宗室成员,也有不少留名于史。赵不懬知南外宗正事时,因宽严相济,行为不端的宗室子弟“皆畏惮之,无敢干于私。”[82]此外,宗室官员还积极参与市舶祈风活动。对于行为不端的宗室,朝廷也给予了相应的处罚。

泉州南外宗赵氏与官职任命及贡献的关系

在这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宗室虽然给泉州带来财政负担[53],并且“南外宗子,商于泉者多横。”[54]但即使这样,宗室成员中亦有大批人才,为官在任上,勤政廉洁,刺激泉州社会经济发展。由于宋朝重视对宗室成员的管理,所以南外宗正司也有训饬、检防的职责,并设立睦宗院专门培养、管理宗子读书教育,对“不率教者以法拘之,岁久之悔,则除其过名。”[55]因此,部分宗室成员有着较高的学识和较好的品行,“子孙成进士者凡百三十余人”[56]。他们中有多人任泉州知州、提举市舶司或南外宗正司知宗正司事等职,对泉州有过贡献。

自绍熙元年至咸淳三年(1190—1267年)的七十多年中,提举福建路市舶司的宗室官员有十人。他们是绍熙间(1190—1194年)任职的赵汝彧,嘉泰间(1201—1204年)任职的赵汝谠,开禧间(1205—1207年)任职的赵亮夫,嘉定间(1208—1224年)任职的赵不熄、赵崇度、赵汝适(兼任知州),端平间(1234—1236年)任职的赵彦侯(兼任知州),淳祐间(1241—1252年)任职赵希懋、赵师耕(兼任知州),咸淳间(1265—1274年)任职的赵孟传(兼任知州)。在这十位提举市舶官员中,除赵不熄因“多抽蕃舶,抄籍诬告”[57]被罢黜外,其他人中多有善政。如赵汝谠“抵节读书,与兄汝淡齐名,天下号称‘二赵’。”[58]赵崇度革除港口弊政、发展海外贸易,他罢泉州“岁以上物遗诸公贵人,下自三省六曹吏皆厌满”[59]的循例,“与郡守真德秀同心刬洗前弊,罢和买,禁重征”[60],使来泉藩舶从“至岁者不三四……骤增至三十六艘”[61]。赵汝适“阅诸蕃图……仍询诸贾胡,俾列其国名,道其风土,与夫道里之联属,山泽之蓄产,译以华言,删其秽谍,存其事实”[62],利用闲暇,遍访侨居泉州的蕃商,于宝庆元年(1225年)完成中国古代重要地理志书《诸蕃志》。赵彦侯在安溪县令任上“以儒术饰吏事,条教详明,邑用以制,祀名宦”[63],任职市舶司时,有下属向其进献财宝以贿赂,被他鞭笞警示。以上几位任职市舶司的宗室,他们的勤勉、廉正,有力地促进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

宗室任泉州知州闻名者,有建造晋江安海安平桥,“博学能文,在郡留意教养,建堂祀姜公辅、秦系于九日山下,民感其化”[64]的知州赵令衿。有乾道二年(1166年)知泉州的赵子潇,他以办事“精明多类”和拳拳报国之心闻名[65];其任内曾发生正妻以缶击杀小妾的命案,赵子潇秘密派员前去智取被杀人犯转移到兴化其哥哥处的作案工具,令杀人犯被绳之以法。有淳熙中(1174—1189年)知泉州的赵必愿,其“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荒政,乞发仓赈救,救多所全活……为政平易以近民,忠信以厚俗,尤留意武事,申明左翼军节制事宜”[66]。有宝庆间(1225—1227年)知泉州的赵汝腾,其以清廉善政著称,“朝廷赐田宅以旌其廉”[67]。赵公迥在知州任上“莅政简洁,人不敢干以私……贵达不肯治第。”[68]

担任南外宗正司事的宗室成员,也有不少留名于史。知南外宗正事的赵巩之在闽清县任上,“有善政、民得之”[69],于南外宗任上著有《寄庵集》。赵不懬知南外宗正事时,因宽严相济,行为不端的宗室子弟“皆畏惮之,无敢干于私。”[70]

生于泉州而在外地任职者,如赵师璱在古田县通判任上,平定贼寇,“上杭峒酋连结他峒为乱,尅日齐发,师璱廉知,伏卒峒口,俟其出,一战擒其酋,郡赖以安。民感而祀之。”[71]赵伯逷“知南恩州……减额丁米、宽民力……知漳州,蠲鬻盐,宿负羡钱,造浮梁便行者。”[72]赵汝倣“通判德庆府筑堤障晋康江,亘三十里……知宾州筑城覆之,以屋合七井,城中以免江汲,民便之。”[73]赵善谧“知仁和县治办有能声,除军器监簿有厄之者。” [74]赵时焕“幼有俊誉……授侯官县尉,有能声。再调长溪,奸恶悉奔他境……除广东运判,革潮州重税。”[75]赵不慢“进退有度,孝宗目为宗室魁表……使金,争礼服不屈”[76],捍卫了宋朝国体;在嘉泰元年(1201年)时,临安城内发生大火,赵不慢“其居不顾及,而与兄弟奔卫太庙”[77],以祖宗灵位为重。赵汝佟“以平易为治……为人清旷,托僧庐以居。”[78]赵伯暐,为南宋时泉籍理学大家,“亦宗室……其文章议论,渊懿浩博,为闽南硕儒。”[79]赵文孙,原名必夅,“宗室商王九世孙。自绍兴移跸,属籍南外宗正寺,遂为晋江人。咸淳三年(1267年)丁卯以登极恩赐出身,除福州长乐主簿。宋亡,遂不出仕,专以训诲讲解为事。”[80]赵不流任淮东提举时,罢税场,减轻民间负担“淳熙十二年(1185年)……秋七月……诏罢扬州江都县版桥,泰兴县新城,楚州山阳县谢家,盱眙军天长县龙理、石梁、秦兰,高邮县临泽、三墩八处税场……盱眙系极边,扬州、高邮系次边,不仰此豪末之利,而徒使豪民扑买,小民被害。所有净利钱,本司欲依数抱认起发。乞将上件税场并行住罢。”[81]赵伯逷“知南恩州。下车蠲积逋为缗钱万,乞减盐额、丁米以宽民力。改知德庆府,立贡闱,修郡庠。移广东转运,知漳州。蠲鬻盐宿负,可羡钱造浮梁,行者便之。”[82](www.xing528.com)

此外,宗室官员还积极参与市舶祈风活动。在九日山十三方祈风石刻中,有宗室留名的就有十方。

对于行为不端的宗室,朝廷也给予了相应的处罚。例如绍兴二十四年至三十一年(1154—1161年)任南外宗正事的赵士因“夺贾胡浮海巨舰”[83],而“以事去官,言者请择宗室文臣之廉正者代之。”[84]不过对于赵士的处罚,也仅仅是免去其职务,次年(1162年)便让其“赴行在所入奉朝请”。(赵士墓志铭

建炎南渡后,由于宋朝半壁江山尽失于金国,国家丧乱。大批宗室南迁,作为重要宗室管理机构的南外宗正司迁至泉州,在其驻泉的145年间,原本在靖康之难中遭到巨大损失的宗室,再次繁衍发展起来,并产生大量优秀的宗室子弟,推动泉州乃至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