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陆游入蜀:遗风留存、助力发展

陆游入蜀:遗风留存、助力发展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陆游入蜀的背景陆游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伴随他的是民族矛盾、国家不幸、百姓流离的大环境。陆游走时,“蜀之名卿巨儒,皆倾心下之,争先挽留”。陆游之子陆遹认为他父亲对于四川“乐其风土,有终焉之志”。陆游入蜀的影响还表现在劝导农业、发展水利交通,给人们留下的遗风善政。

陆游入蜀:遗风留存、助力发展

文/尉艳芝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曾入蜀为官多年,在蜀地留下了不少宝贵的文化遗产。

陆游入蜀的背景

陆游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伴随他的是民族矛盾、国家不幸、百姓流离的大环境。陆游自小勤奋好学,家庭亲友间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使得他耳濡目染、熏陶默化,很早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陆游画像

崇州罨画池陆游祠

成年后,陆游以恩荫补授登仕郎。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应试礼部,并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语触秦桧”,被主和官吏罢免。孝宗即位后,被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因曾积极赞助张浚北伐,在北伐失利后,被以“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罪,罢官回家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又被朝廷任命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蜀地虽地处边远,路途艰辛,远离朝廷,但想着去任何地方都可以为国尽力,陆游还是毫不犹豫地决定上任。可见陆游入蜀是朝廷党派纷争的结果。

同时,入蜀亦是为生计而奔波,正如陆游自己在《投梁参政》一诗中所说“残年走巴峡,辛苦为斗米”。当时陆游已是五个孩子的父亲,要负责一家老小的生活,如果长期闲居乡下,生活必然窘困。

陆游在蜀的经历

陆游入蜀后,频繁辗转于各地为官,且大多是担任低级幕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力所能及地做着对国家和百姓有益的事情,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在夔州任职通判期间,陆游“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他对百姓的疾苦深有感触,到任夔州后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写下了《夔州劝农文》:

“……有司与民、交致其爱,使公私之蓄,日以富饶,无贻朝廷宵旰之忧,岂不韪哉!”

陆游认为官府应减轻百姓负担,给百姓创造安居乐业的生产条件,百姓也应勤恳劳作,争取丰收。他对农业的重视和提倡,对当地的农业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几年后,范成大路过夔州时,见到“百衲畬田青间红,粟茎成穗豆成丛”,这都是陆游发展农业的政绩。(www.xing528.com)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四川宣抚使王炎辟陆游为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这对陆游来说无疑是个兴奋剂,他于正月离夔州,三月抵达王炎幕府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地形上向来处于咽喉锁钥的地位,宋朝南渡后,南郑更是成为西北国防的前沿阵地。南宋朝廷此时调王炎为四川宣抚使,本寓图谋恢复中原。王炎上任后,又把宣抚司从利州(今四川广元)徙于兴元府(今陕西汉中),靠近西北前线,以便控制秦陇,种种迹象都摆出跃跃欲试恢复中原的姿态。陆游置身幕中很受鼓舞,他从心底里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激动与亢奋,自称“投笔书生从来有,从军乐事世间无”。

这一时期,陆游写下了许多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优秀诗篇,诗中功名之念、恢复图进的欲望十分强烈。在《南郑马上作》《归次汉中境上》《山南行》等作品中,他一再提及以南郑为本、经略中原的军事思想

在利州军中,他向王炎进陈经略中原、积粟练兵之策,主张“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他到南郑实际观察后,认为完全可以凭这里巩固的山川、豪壮的民气,作为北伐根据地

陆游还深入到远在敌后的陇干县(今甘肃静宁)侦察敌情,与当地的遗民义士取得联系。他身着戎装,随部队参加战事活动,几次赴大散关前线御敌,甚至在夜间骑马渡渭水袭击金兵,有过“铁衣马上蹴坚水,有时三日不火食”的惊险经历。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十二月至乾道九年(1173年)春,他在成都任成都府安抚使司参议官,后一度权通判蜀州(今四川崇州)事。陆游将漂泊的家安顿在罨画池边,过着一种闲适的生活。他甚至谑称自己“闲散人”,惊叹“江湖四十余年梦,岂信人间有蜀州”。但表面上的闲适并不能掩饰诗人内心的波澜壮阔,陆游的报国之心从未泯灭。

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五月至淳熙元年(1174年)春,陆游在嘉州(今四川乐山)摄知嘉州事。嘉州位于青衣江、岷江、大渡河三江交汇之处,逢夏季多雨时节,江水暴涨,极易危及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陆游到嘉州后,趁冬季枯水期和农闲季节发动人民修堤。陆游修建防洪工程,并增加了河道泄洪能力,很好地保障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一直得到嘉州百姓的崇敬和缅怀。此外,为了方便百姓出行,陆游还主持在岷江上架设浮桥。“冬季水落以后,以竹索为桥,浮水面,上覆木板,可通行人,此风至今犹存。”

陆游于蜀的影响

纵观陆游一生,自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至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享年85岁,宦海起伏,共25年。他46岁入蜀,54岁出蜀,正值壮年时期,在四川时间长达8年,占据他仕宦生涯的三分之一。陆游入蜀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对于他本人来说,这一时期是他诗风转型和定型的重要时期,众多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如著名的《关山月》,就是在蜀中创作。

蜀中闲适的生活,一方面使诗人纠结于壮志未酬的悲叹,另一方面又使诗人喜欢上四川这片悠闲生活的乐土。四川的美食美景、壮丽河山、热情好客的老百姓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陆游走时,“蜀之名卿巨儒,皆倾心下之,争先挽留”。这一切使他久久难以忘怀,回归浙江山阴故乡后,陆游曾把自己的诗稿编纂成集,定名为《剑南诗稿》,以纪念在蜀中的生活。

陆游对四川怀有深厚感情,曾慨叹“自计前生定蜀人”。认为自己上辈子肯定是蜀人,道出他乐蜀、思蜀的真切心声。陆游之子陆遹认为他父亲对于四川“乐其风土,有终焉之志”。陆游爱蜀,甚至想在此地终老,显示了他对四川这片土地的无比热爱。

陆游入蜀的影响还表现在劝导农业、发展水利交通,给人们留下的遗风善政。崇州建有陆游祠怀念这位伟大诗人。陆游祠是除陆游家乡浙江绍兴外,全国仅有的纪念陆游的专祠。祠内文物、史料丰富,被国内专家学者誉为“中华陆游诗歌文化第一祠”。崇州还举行过两届陆游文化节,可见陆游入蜀的影响深远。

《细雨骑驴入剑门》 中国画 毛国伦 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