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土家族民俗与文化在竹枝词中的大量展现

土家族民俗与文化在竹枝词中的大量展现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田九龄开土家族文人作竹枝词的先河后,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创作竹枝词的土家族文人大有人在。作者为彭勇行,这首竹枝词描写了土家族地区的特色物产。这些竹枝词给人们展现了一幅幅当时土家族地区风土人情的生动画面。

土家族民俗与文化在竹枝词中的大量展现

如前所述,中唐以后竹枝词出现分化,“文人竹枝词”与“民间竹枝词”各自迅猛发展,但是由于大量的民间竹枝词没有经过文字记载、固定,导致我们今天读到的竹枝词多是文人竹枝词。文人竹枝词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传递土家族民俗和传统文化载体功能,一方面唐宋明清时期先后有许多著名诗人写就的《竹枝词》咏叹了土家族风土人情,而这一作用体现得更明显的是巴人后裔土家文人也写了许多竹枝词,他们所写的竹枝词,在形式上几乎与当初土家先民的民歌“巴渝曲”一脉相承,富有“巴歌”风韵,内容上也以土家族地区社会风貌的艺术表现为特色。

著名诗人通过竹枝词描述土家族风土人情的作品,可以信手拈来,如明代状元、著名文人杨慎曾在《竹枝词》中高歌:“夔州府城白帝西,家家楼阁层层梯。冬雪下来不到地,春水生时与树齐。”这里歌咏的是土家族吊脚楼;而清朝康熙年间诗人王士祯《西陵竹枝词》中也有对土家族妇女头饰的描写:“金钗系接髻丫标,叉系年年聚此乡。江上夕阳归去晚,白苹花老卖鲟鳇。”

当然,受到竹枝词影响更深刻的仍属土家文人,他们继承了先民喜爱竹枝歌的遗风,借助改进后的“文人竹枝词”这一文学形式,在笔端留下了诸多土家族地区的景物、人物、习俗等描写,几乎和当年的“巴渝民歌”一脉相承,更富有“巴歌”风韵,把竹枝词长于反映地方风土人情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确实,竹枝歌最初就是表现农民生活,更精确一点说是表现巴渝地区山民的生活,以后发展到了表现渔民生活、牧民生活、市井平民生活以及游历与描写山川形胜,乃至某些政局变迁事件(如反映义和团运动鸦片战争之类)。尽管时代在不断变化,但它所反映的仍然是社会下层百姓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辛勤劳作以及地方风俗文化,大到各种节日与耕作渔樵放牧,小到补锅补鞋卖茶叶蛋包水饺,竹枝词几乎无所不包。一些民俗学家最看重的就是这种题材的竹枝,它记录了某个地区的劳作方式或传统生活习俗,可以补正史记载的不足,从中梳理出很多重要的佐证。

土家文人最早用竹枝体进行创作的要数湖北容美土司“田氏诗派”鼻祖田九龄。他在明代嘉靖年间就开始创作《竹枝词》,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郎去湘江经几秋,西风北雁又南州。含颦日月江头望,不见郎舟见客舟。”这首竹枝词,描绘了一个痴情的土家族女子对离乡远行的郎君的思念之情,词作内容还从侧面反映当时的土家族男人外出经商或劳作的情形。

在田九龄开土家族文人作竹枝词的先河后,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创作竹枝词的土家族文人大有人在。湖北省巴东县民族文化工作者沈阳退休后仍发挥余热,专门对土家竹枝词进行了搜集、整理和研究,撰写并出版了《土家族地区竹枝词三百首》一书,此书由民族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其中就有四十多位作者是清朝、民国时期土家族文人和在土家族地区为官的文人。而土家族地区历代史志的艺文卷中,也收录许多诸如《长阳竹枝词》、《湘西竹枝词》、《容美竹枝词》、《鹤峰竹枝词》、《酉阳竹枝词》和《咸同离乱竹枝词》等艺术佳作。

清代土家族文人创作的竹枝词愈发异彩纷呈,在各地分别形成了以彭秋潭为代表的“长阳竹枝词”、以田泰斗为代表的“五峰竹枝词”和以彭勇行为代表的“溪州竹枝词”,有人还对这些竹枝词不同流派的特色进行了细分,认为“五峰竹枝词”和“溪州竹枝词”各自展现了一部清代土家族的风土画卷,而“长阳竹枝词”则是一部诗歌体的地方史志,有人在评价彭秋潭的《长阳竹枝词五十首》时说:它所记录、所展现的正是时处清代中叶的长阳地方的林林总总。今天,我们与其说它是史诗,不如说它是“方志”更为确切……彭秋潭《长阳竹枝词》的内容,其方志色彩已可见是异常明显的。一如当年长阳知县杨于果在《彭方山先生〈长阳竹枝词〉题词》中所述:彭作之“山川田赋、名宦乡耆、风俗灾祲,微而至于方技物产,莫不灿然毕具”[22]

为进一步显示其特色,这里列举几首颇有代表性的竹枝词——

其一:“三月出蕨安茁芽,枞林九月菌生桠;秋岭红熟累累果,玉面狸肥味更佳。”作者为彭勇行,这首竹枝词描写了土家族地区的特色物产。

其二:“田家洞里社场开,姐妹双双赴会来。最爱云鞋花满口,也装莲步入歌台。”作者为彭勇行,生动地描绘了土家族女子参加社巴日活动的景象。(www.xing528.com)

其三:“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官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作者为彭施铎,这首竹枝词历来被认为是土家族文人创作的竹枝词中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为追忆永顺老司城当年跳摆手舞盛况而作。

其四:“元旦开门化纸钱,红灯绿酒出朝天。还家意似客初到,各自相呼请拜年。”作者为田泰斗,描写的土家族的拜年习俗。

其五:“新梳高髻学簪花,姣泪盈盈洒碧纱。阿母今朝陪远客,当筵十个女儿家。”作者田泰斗,记述的是土家族哭嫁风俗中的“陪十姊妹”情形。

其六:“土船夷水射盐神,巴姓君王有旧闻。向王何许称天子,务相当年号廪君。”作者彭秋潭,记述了土家族的祖先传说。

其七:“此是巴人下里音,短歌不尽此情深。夜雨潇湘一樽酒,请君试听竹枝斟。”作者彭秋潭,记述了竹枝词的演变经历。

其八:“蛮酒酿成扑鼻香,竹竿一吸胜壶筋。过桥猪肉莲花碗,大妇开坛劝客尝。”作者彭淦,生动地描绘了土家族待客时饮咂酒的习俗。

总之,这些由土家族文人创作的竹枝词,无论是“画卷”还是“史诗”,都是土家族地区社会风貌的艺术表现,充分发挥了竹枝词“陈风俗”、“表土物”、“概习尚”等记事补史功能。也许是由于“竹枝”故乡的民情风俗嬗延传承的影响,巴人子孙即土家族人历来喜欢吟咏“竹枝词”,土家族地区历代史志的艺文卷中也收录许多诸如《长阳竹枝词》、《湘西竹枝词》、《容美竹枝词》、《鹤峰竹枝词》、《酉阳竹枝词》和《咸同离乱竹枝词》等艺术佳作。这些竹枝词给人们展现了一幅幅当时土家族地区风土人情的生动画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