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古城完结,沧桑录(1911-1949)

广州古城完结,沧桑录(1911-1949)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18年10月17日,广州市市政公所发出第一号布告,宣布当年计划办五件事:拆城基、辟马路、设市场、设公园、设工厂。广州城垣自秦时修筑,不断扩展,至晚明基本定型;再至民国创建,共历二千余年,终于完成其历史使命。山背是一些山脊,有三四个小山岗,其高度足以控制全城。因城门修得非常坚固,足以阻止蜂拥的人群,以等待援兵的救援。城门共有16座,其中有四座将新城和旧城分开。

广州古城完结,沧桑录(1911-1949)

1918年10月17日,广州市市政公所发出第一号布告,宣布当年计划办五件事:拆城基、辟马路、设市场、设公园、设工厂。而其当务之急,就是拆城筑路。

广州城垣自秦时修筑,不断扩展,至晚明基本定型;再至民国创建,共历二千余年,终于完成其历史使命。拆去,让广州迈向现代都市。

拆城垣前夕的广州城区状况大致是这样的:

城中主干道基本上是东西向或南北向取直,横街窄巷则是九曲十八弯,辟建时毫无章法,进去了还不容易走出来。

街巷两旁不少是长列的店铺,所谓“铺户云连”。民宅多与店铺合一,基本上是木构建筑,有的是前店后宅,两层楼的则多为下店上宅,有的底层用砖砌成,上、下楼层有陡梯相连。店门一般高出街道一个台阶,漆制招牌挂在店铺的两侧柱子上。风吹过,噼噼啪啪的响。

近代工业企业兴起,这在鸦片战争前是没有的。高大雄伟的近代建筑出现了,耸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马路出现了,铁路也建成了,广州逐渐呈现出近代城市的面貌。但城墙仍然高耸,仍未告别古代——尽管皇帝已经倒台。

总的来说,广州城垣内外仍多是一片片低矮的平房,整座古城的城垣直到民国前期被拆去,并无变易,仍是原来的样子。“广州城周一十二里半,长二千二百八十四丈有奇,高三丈二尺,垛口二千五十有五,炮房二百五十间,安炮二百尊,另八千劬大炮三尊,堆卡四十间。”这是晚清《驻粤八旗志》对全城的综述。

晚清时期,不少洋人来到广州游历,其中部分人留下了对这座城市的记述。他们以通俗的文笔,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亲眼看到的广州城,感觉不尽相同,描述亦未必准确,但都可谓朴实、形象而真切。这种记述在中国士大夫的笔下(包括地方志)是难以见到的。

我们先来看看当年整座广州城的“形象”(括号文字为笔者所加注释)。

眼力所及的广州城

我们登上了楼顶。从一楼到楼顶共有13层。从楼顶向外看出去,广州城的景色尽收眼底,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今广东迎宾馆地)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高高的越秀山和白云山耸入云端。在辽阔的珠江平原上,清澈的河水从园林和树丛中蜿蜒而过……我们眼力所及的就像是山水的画卷,像世外桃源一样如歌如诗。同时,也没有什么能比我们脚下的闹市更激动人心了,它包容和涌动着两三百万情趣盎然的生命。

——《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

广州城有众多的人口,近100万……由一些窄窄的街道——约56条,6米宽——(此记述不确。街巷绝对超过56条,除主干道外,其他街巷都达不到6米)和矮房组成。广州城位于一块平地上,又在一座很高的名山——白云山脚下(应该是越秀山脚下),被珠江分成两半。山背是一些山脊,有三四个小山岗,其高度足以控制全城。在这些小山岗上是炮台和扎营的部队……该城由有7.6米厚度墙基的城墙围住。

——1858年2月20日《伦敦时事画报》

清末的广州……城墙的大门在夜晚一律关闭。在遭到攻打或发生暴乱时,城墙可以起到特殊的保护作用。因城门修得非常坚固,足以阻止蜂拥的人群,以等待援兵的救援。

穿过城门,顺城墙前行不远,便可见到一座高大的瞭望台,这就是人们熟知的五层塔楼(指镇海楼)。这座谷仓式的建筑已多年失修,零星散落着斑驳的红色。来广州的游客都喜欢到楼上来休憩和登高望远。站在五层塔楼的顶上,可以眺望整个广州城。然而所见到的景物破败不堪,不免令人失望:到处都是一样普通、单调、低矮、没有生气的房屋,被一条条狭窄的街道串接在一起。从这片巨大的空间中持续传来单调的火车汽笛一样的嗡鸣声,似乎在提醒人们:在这座城市里,已密集地生活着近200万人口。

——[美]约翰·斯塔德《1897年的中国》

城墙与城门

广州城显露出一片红色屋顶,只有少数建筑物高出其他建筑物。城墙由规则的方形石头砌成,也掺杂了一些乱石,可以看到还有一些塔楼用于加固城墙。据说全城周长14.48公里,其中有一大段城墙穿过民居(这指的是老城的南城墙,亦即南城的北城墙,今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一线),并由此将广州城分出一大部分。城门是低牌楼,上面设置了带火炮的塔楼。

——1857年1月10日《伦敦时事画报》

城墙内的广州城呈不规则的方形,并被一条从东至西的城墙(指老城的南城墙)分为两大部分:北城占大部分,被称为旧城;南城则被称为新城。整座城的城墙约6至7英里(1英里=1609.344米)长,可以穿行,走完一圈需两个小时。南城墙与珠江平行,二者相距15到20码(1码=0.9144米)。在北边,部分城墙呈不规则线路建在山岗斜坡上(指建在越秀山上),海拔可能有300多英尺(1英尺=0.3648米)高。

城墙由砖砌成,并以粗糙的红砂岩石作墙基,高度在20至30英尺之间。城门共有16座,其中有四座将新城和旧城分开。因此,有12座城门对外,每座城门以其位置命名。……城门的每一面都设置了爬城的梯。

——1858年3月27日《伦敦时事画报》

街巷与店铺

你一旦来到广州的大街上,就几乎分辨不清东南西北。……这些街道其实不过是些很长很长的巷道,道两边有很多正在营业的店铺。这些店铺老板的名字和他经营的业务都油漆在一块长长的厚木板上,木板垂直地悬挂在店铺的门口,如果有一阵大风吹来,它们就会左右摇摆,彼此碰撞,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www.xing528.com)

在人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中,比较有吸引力的大概要算茶馆。广州的茶馆很像纽约的小酒馆或酒吧,也有伦敦酒吧的格调。但杜松子酒或啤酒与茶之间的差别可就大了,特别在它们的效果上。这里常常是30人围坐在一些小桌子旁,面前摆放着茶水、饼干和糖果之类的东西。他们之间的谈话欢快但不喧嚣,所有人都显得恭谨有礼,宽宏大量。

——《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

广州的街道窄窄的,房子大多数只有一层,除公共建筑和石拱门外,它们的外表都很一般。城墙内有很多开敞的地方。

——1858年3月13日《伦敦时代画报》

狭窄的街道

广州的街道没有名字(事实是,广州的主要街道都有名字),也没有照明等设施,很难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街道,只是些蜿蜒曲折的小巷而已。这些街巷狭窄、阴暗,臭气熏天,一般只有1.2—2.4米宽(这比说街巷有6米宽要相对准确)。在蛇形弯曲迂回的巷子里,挤满各类店铺。由于过道被大量挤占,人们头顶上挂满各种颜色的木制广告招牌,几乎透不进一丝阳光。在这样狭窄的街道上,每前进一步,都会摩肩接踵地碰上衣衫不整的行人。他们中有很多人光着膀子,拥挤在狭小的空间里,仿佛梗堵在峡谷中湍急的洪流。偶尔有官家的轿子从拥挤喧闹的人群中穿过,轿夫需要不断地提高嗓门高喊着,让路人给轿子让路。有时两乘轿子迎头相遇,双方的轿夫便像疯子一样相互喊叫着,连挤带让地设法艰难地通过……

——[美]约翰·斯塔德《1897年的中国》

林立的店铺

与狭窄的街道相反,街道两边林立的店铺一般都很深,很多店铺进深达二十四五米。在每家店铺的门外,都竖立着写有店名的木制招牌,店铺的角落里摆放着神龛。店铺的二层上环绕着长廊,这一层或店铺的后半部分,是店家的住所(按:此即前店后宅格局)。有些店铺还用精致的木雕青铜灯具做装饰。店铺的货柜里陈列着各种物品,其中较多的是丝棉制作的工艺品、扇面、珠宝、雨伞、滴漏钟表以及中式鞋子等。

最有气派的要数典当行,当时广州共有五六座,其高度可与宝塔和教堂比肩,像是竖立起来的大花岗岩盒子。从这庞大的建筑外形上,人们就可以推断出它们的富有——当时广州半数以上的个人财富都聚集在这里。跟全国一样,当时的抵押风也很盛。成百上千的广州人把自己的家什寄存在这里,夏天主要寄存皮革大衣,冬天主要寄存单薄的夏装,以便从老板那里换点钱花。这些典当行为了防止盗贼打劫,都在房顶上堆放着石块和硫酸。遇到强盗来犯,便从楼顶上往下扔石块和泼硫酸,进行抵御。

——[美]约翰·斯塔德《1897年的中国》

创刊于光绪十年十一月(1884年12月)的《述报》记当时广州,亦称“省垣人烟稠密,铺户云连”。当年有位叫王运的人,从北方来到广州,在写给夫人的信中这样描述广州城:

市廛逼窄,宅第坚狭,街衢垢秽,无洁清之容。……地性蒸暖,易生疾疫。蚊蝇乘其昏运,蛇鼠充其毒食。……岛夷杂糅,诡服殊形,刀剑火枪,纵横于路。

从以上记述中可以看到,清末民初广州城的房屋,基本上仍是连片的低矮的单层小平房,城中街巷狭窄(二三米),卫生条件甚差,有时流行瘟疫。商铺一间接一间,街巷里行人常常是摩肩接踵,是一个典型的拥挤的商埠。

洋人来广州游历,不过短时居住,况且语言不通,其记述基本上是记其所见而已,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自然是很不全面的。

比如,他们没有记述太平井。当年广州城密集的木结构房屋可令星火速成燎原,对居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一场火灾常常导致数以百计的房屋被毁;太平井就是准备来随时救火的,每街均设。清末庚戌(1910)《南海县志》载:“会城繁杂,时防回禄。故每街设太平井,遇火警,撬石汲水,以供水龙之用。冬月则淘挖之,习以为常。”

又比如,洋人没有记述晒台。清末民初徐珂《清稗类钞》载:“广州房屋,瓦面均建晒台,故用石灰砌实,上置方砖,瓦上可行走。窃贼即以瓦面为孔道,盖由上而下也。庭中有用铁条木闸者。”

以上记述大致可看作清末民初广州城予人的总体印象。若要详细而全面地记述城区内外的状况:一街一巷,一渠一沟,一岗一丘等,主要得依据当地官府组织编撰的地方志与当年问世的广州城地图。

本章简略载录古城垣被拆除前夕广州城区内外的状况。

主要依据如下历史文献

一、晚清广州城图与民国时期出版的广州城图,如光绪三十一年(1905)《粤东省城图》、1907年德国人舒乐测绘的《广东省城内外全图》、1918年《广州市图》等。

二、《广州府志》《番禺县志》《南海县志》《广东通志》的相关记载及其广州城附图,如清末宣统二年(1910)《南海县志·县治附省全图》、民国二十年(1931)《番禺县志·六脉渠图》等。

此外,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如清光绪五年(1879)《驻粤八旗志》、光绪二十八年(1902)《广东沿海图》(广州城段)等。

珠江将广州城区明显地分成了三大块:河北、河南、芳村。以下依城区、城东、西关、城北(以上河北部分)、河南、芳村区域为序记述。

这是广州古城在消失前最终的较为全面、完整的记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