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东军政府解散民军,广州沧桑录(1911-1949)

广东军政府解散民军,广州沧桑录(1911-1949)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月9日上午,广东宣布独立。11月10日,广东军政府正式成立。都督胡汉民建立广东军政府,任命铁腕人物陈景华为民政部长兼省会警察厅长,整顿治安。广东军政府组织北伐军共8000人,在12月上旬从广州北上救援。自作战以来,广东北伐军阵亡将士20人,伤病死者34人。他决意解散民军,一为巩固政权与安定社会,二为减少支出,因为当时广东军政府要给民军支付军饷,而自身财政却十分困难,故民军常有“迫饷闹事”之举。

广东军政府解散民军,广州沧桑录(1911-1949)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随后不到一个月,全国有10个省及上海宣布独立。11月9日上午,广东宣布独立。11月10日,广东军政府正式成立。广州光复。

胡汉民任广东军政府都督,陈炯明为副都督,廖仲恺丘逢甲、朱执信等人为各部正副部长。

广东军政府废除了清朝的府、直隶州、州、厅的建置,将全省划分为六道,设观察使(后改为道严),道下辖县,设知事

从广东军政府成立到民国六年(1917),广州沿清制,无常设军事机构,由驻军担负广州市区和郊区的守备、警备等军事任务。

光复后的广州城,新旧政权变换,社会秩序极其混乱,并非一个升平世界

造成这种混乱局面,主要是省城内留下大批反正的新军、防营、绿营、旗营等,与纷纷入城、号称10万之众的民军矛盾很大。“民军以首义自居,视他军如降虏;他军则薄视民军为起自草泽绿林。”广东都督胡汉民“审视各部分之性质”,采取“先巩固新军,使其居中不动,作诸军之监视,而张民军之势,以压迫降军与防营”的策略,颁布军令8条:

1.不听号令者斩;

2.反正之营勇、军警与有敢与守法之国民为难者斩;

3.既经反正之营勇、军警,如有敢向之勒令缴械者斩;

4.强买强卖者斩;

5.各乡自卫之枪械,如经颁布命令后,仍有敢向之勒令缴出者斩;

6.保护外人生命财产者赏;

7.恪守军令大功劳者赏;

8.能维持社会治安者赏。

同时,划定驻防范围:城内治安,由桂军(龙济光部)、旗军负责;城外治安,由新军、水师负责。

胡汉民命胡毅生、李文范成立军务处,管理旧军。委派龙济光部到钦廉剿匪

当时广州城中盗匪横行,烟馆赌馆遍布,劫杀案件频发,社会秩序混乱。

光复之初,原清廷的旧官吏几乎跑个精光。都督胡汉民建立广东军政府,任命铁腕人物陈景华为民政部长兼省会警察厅长,整顿治安。

陈景华是广东警察史上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本是革命党人,反清志士。清末刘思复谋刺李准被捕,多得他暗中援救才获释赴港。现在他受任省城治安首长,上任后,随即建立一支素质较好的警察队伍,严厉打击横行市井、无恶不作的“百二友”(由120个匪徒组合而成的抢劫团伙)、“救世军”等抢劫集团。厉行禁赌、禁娼,收养不堪受虐的婢女、侍妾、童养媳尼姑、幼妓等。建立户籍管理制度,健全各级警察机构。使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不过陈景华因而得罪了不少人。相传他曾不动声色地处决过百二人(当时处决犯人的地方主要在东校场,也有在长堤)。1913年中秋节他在镇海楼被龙济光枪杀后,因棺材店相约不出售棺材与他成殓,以致暴尸多日。

1911年12月21日,孙中山香港归国,要胡汉民随往上海组织民国政府。胡即辞去广东都督职务,由陈炯明代理。陈遂回省就职。

1911年12月24日,广东临时议会在广州成立。其中女性议员10名,开中国妇女参政之先声。议会推举汪精卫为广东都督,因汪坚辞,陈炯明仍留任。

1911年12月29日,独立之粤、桂、奉、直、豫、鲁、晋、陕、苏、皖、赣、闽、浙、湘、鄂、川、滇十七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

其间,广东军政府曾出师北伐

1911年11月下旬,北洋军攻下汉阳,南京被包围。广东军政府组织北伐军共8000人,在12月上旬从广州北上救援。三战皆捷。在南北议和达成协议后(这个协议使袁世凯成了大总统)退驻南京,1912年5月自动解散。自作战以来,广东北伐军阵亡将士20人,伤病死者34人。1912年3月,这54名烈士被葬于南京莫愁湖畔,墓名“建国粤军烈士墓”。孙中山亲题“建国成仁”四字勒石。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撰联歌咏:“渡江率子弟八千,淮上收功,破虏永除专制政;流血数健儿二十,国殇不死,雄风长在莫愁湖。”

“建国粤军烈士墓”建成之际,陈炯明正着手以武力解散聚集在广州城中的民军。

1911年12月,四乡八镇的各路民军约44支队伍,约共10万之众相继开入广州城厢内外。其中以陈炯明的循军和王和顺的惠军人数最多,势力最大。4000人以上的民军还有澳字军、兰字军、康字军、建字军。4000人以下的有25路,共计2.5万人。人数未详者,有14路。(以上主要依据当年香港报纸的估算,亦有资料记载民军拥入广州最多时达50余路约14万人。)(www.xing528.com)

这些民军各部互不相属,品流复杂,纪律松弛。大部分是无业游民、绿林会党,甚至有山贼海盗;还有市井无赖、地痞流氓、贩夫走卒、破产农民,基本上是抱着“捞一番新世界”来到省城,各据地盘,包烟庇赌,嫖赌饮吹,抢劫商铺,寻衅斗殴,无所不为。比较吓人的是石字营首领石锦泉竟然在多宝路当街杀人。另传他令手下在咨议局门前将跟他有嫌怨的原清新军标统秦觉劫持,当场挖出其五脏六腑,悬挂路旁树上。

当时的广州城中,到处是三五成群、四出游荡的民军。一到晚上,所有街闸关闭,断绝行人,气氛恐怖。一群商人联名给各报馆主笔写信,把广州形容为“行者居者常有戒心,商务凋零,乱机隐伏,如弓在弦”的盗贼世界。

民团总局局长先后由刘永福晚清中法战争时期黑旗军统领)、何克夫、黄世仲(与民军素有联络的著名记者、作家)担任,但根本约束不了这些民军。

这种状况对新政权与广州治安显然构成了严重威胁。

身为广东都督的陈炯明将所部循军编为正规陆军,加强装备。他决意解散民军,一为巩固政权与安定社会,二为减少支出,因为当时广东军政府要给民军支付军饷,而自身财政却十分困难,故民军常有“迫饷闹事”之举。

晚清时的广东财政收入,大部分靠赌饷和其他苛捐杂税。辛亥四月间,实行禁赌,光复后又宣布废除苛捐杂税,收入大为减缩。光复后数月间,政费和军饷主要是靠香港各地华侨的捐助和广州住户、商店的捐租来维持的,入不敷出。整理财政是陈炯明代理都督后的当务之急。

陈炯明初时用较为温和的办法来解决民军问题。他把民军中最弱的一部分解散,另一部分送去北伐。广州街头的民军少了,治安渐有好转。随后,把各路民军首领召集到军团协商,说明“民军编遣,势在必行”。赫赫有名的民国元勋朱执信亦出面劝告各路统领服从编遣,不要在省城滋事。开始时遭到反对,吵吵嚷嚷到深夜,最后大都表示服从。

2月27日,一批军政府购买的军火运抵广州。石字营首领石锦泉拉了一队人马,赶赴虎门去打算截劫军火。陈炯明闻讯大怒,下令都督府军政司副司长魏邦平率军追上他们,一网打尽。

当晚大批陆军开入广州城内戒备,在各主要路口布哨巡逻。都督府和大佛寺门外,挖起街石垒成炮台,架起机关炮,气氛异常紧张。魏邦平在去虎门的途中拿获了石锦泉,把他押回省城。另外一支4000人的军队则包围了石字营的总部,把石锦泉的部下统统缴械,遣散回乡。营地由政府新军进驻接管。当晚全城肃静,没有哗变。

石锦泉被直接押到都督府后院枪决。

宣布石锦泉罪状的告示随即张贴全城,并送到各大报馆。陈炯明发出严厉警告:“其余军队务宜各守本职,勿蹈覆辙。”

惠字军首领王和顺、仁字军首领关仁甫和协字军首领杨万夫,惊惶不安,担心自己成为石锦泉第二,于是匆匆结盟,相约在受到攻击时,互相支援。

王和顺是老同盟会员,曾追随孙文参加过镇南关起义,在江湖上颇有威名。

对陈炯明来说,这三军结盟显然是一个危险信号,若不能制止,所有民军都会群起效法。那么政权瓦解,将为期不远。但如果公开宣战,则可能会三面受敌,甚至会有更多的民军趁火打劫。这真是一个危险的时刻。

陈炯明和朱执信、邓铿等人在咨议局商量了一个晚上,一致认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裁抑民军。

从3月1日开始,陈炯明把龙济光的济军调回省城,在城厢内外遍布巡查军,以资震慑。在不到10天内,宣布编遣民军40多营,共3万多人。大部分民军自知无力抗拒,只好服从;更有两位民军首领主动提出解甲归田,以换取政府的恩饷功牌。陈炯明立即明令褒奖,并赠送一块写着“追踪张范”的牌匾——张、范指古代名人张良范蠡,他们在功成名就之后,都选择了急流勇退

王和顺不肯屈从,他认为自己资格比陈炯明老,和孙中山的关系比陈炯明深,因而比陈炯明更有资格担任广东都督。他公开指责陈炯明“自任职以来,擅作淫威,厉行专制,与革命宗旨大相违悖”。至此双方摊牌,只能武力解决了。

从3月7日开始,城里的新军渐渐向东堤、南关逼近,形成包围,把盘踞大南门一带的惠字军、东堤的仁字军、归德门的协字军分隔开来。双方发生了一些零星枪战。陈炯明事后报告,称惠军“率先狙击派出巡查军队,经理员弹压,彼并击所派人,致毙排长一人,从卒三人,伤数人”。究竟谁先开了第一枪,已无从查究。

3月9日晚上,邓铿奉陈炯明之命去见王和顺,劝他不要破坏大局。王坚决不从。

3月10日,双方终于爆发大战。惠军副司令陆梅指挥开炮轰击都督府,全城为之震撼。陈炯明迅速调兵围剿。仁字军首领关仁甫和协字军首领杨万夫果然出兵策应,但未能遏制政府军的凌厉攻势。其他民军大部分采隔岸观火立场。街上店铺,到处飘扬着“中立”的旗帜。

天字码头、永汉街(今北京路)、财政司署前、仓前街、广府街等地先后发生了枪战。长堤、南关一带战况尤烈。政府军步步进逼,把盘踞在大南门附近的惠军赶出来加以清剿。这些民军本来就没有什么战斗力,此时更是乱作一团,很快后撤。

陈炯明宣布,只要投降交枪,每支枪可领回枪价银15元,一律不复究办,“或愿归农,或愿编归吴协统部下,均听其便”,“倘仍助虐肆凶,定受严剿”。惠军士气顷刻瓦解,士兵纷纷向巡警区所和新军缴枪,然后揣了15大元,溜之乎也。

3月12日,政府军完全控制了大局。王和顺带着妻子逃往日本。3月19日,政府军攻克被惠军占据的黄埔炮台。3月21日,朱执信兵临虎门,把那里的残余惠军统统缴械遣散。

入民国后发生在广州城中的第一场战乱终于平息。“统共军民死伤逾2000余人”,其中“惠军居八九成,余一二成则为陆军或过路人”。

省议会随后通过决议:“一、请饬知警察厅调查城内外商民,因此次军事损失生命财产实数,分别抚恤。二、请查照本省会知会整理民军原案,实行令城内外民军,务定期限一律迁出远郊空地。三、请责成卫生司,一律将城内外各街道整理洁净。”

开进广州城厢内外的10万民军大约被裁去十分之九。仅陈炯明的循军和李福林的福字军等少数队伍得以保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