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德育方式刻板化的实证研究结果

高校德育方式刻板化的实证研究结果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德育教育方式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这对于道德观念、道德选择、道德行为方式初步形成的当代大学生影响尤为明显。这就为道德相对主义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学生们在复杂的情境中怀疑自己所接受知识的方式,认为课堂中学到的很多内容不具有实用性,这也使得教师的地位有所动摇,助长了道德情感化、个人化的心理。这对发挥主体主观能动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的泛滥。

高校德育方式刻板化的实证研究结果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教育方式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的书本教育内容及单一僵化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仍以老师作为知识的支配主体,注重道德教条的传授和背诵,忽视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的实用性和生活化,因此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飞速发展且人际关系略显复杂的社会现实。

首先,我国的道德教育偏重道德条目的内容,且主阵地为课堂上的几十分钟。这样的教授板块内容对于中小学阶段需要二元思维方式的学生来说可能有所助益,而对于需要自主做出判别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可能会产生很大的隐患作用。当千篇一律的道德认知碰撞到现实复杂多变的状况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诸多矛盾之处,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冲击和考验无疑是巨大的。因此,也就为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口,使对道德的运用停留在道德工具性阶段,排斥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把道德仅仅作为一种处理问题的手段,忽略甚至无视道德的连贯性和价值性,把道德的相对性作为其全部应有之义。

其次,我国的道德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阶段一直在进行,教育理念也偏重道德教条的教授,因此其实施方式一般是老师作为课本内容的“搬运工”,学生作为全盘接受的汲取者。这对于道德观念、道德选择、道德行为方式初步形成的当代大学生影响尤为明显。这样的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以课堂为准,以教师讲授的知识为唯一根据和获取途径,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没有使道德核心内容及运用得到最好的传播、消化、吸收。单一的灌输德育教育方式,必定不能充分阐发道德的核心效用,而使得部分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变得僵化、碎片化,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遭遇道德难题时无法积极应对。这就为道德相对主义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学生们在复杂的情境中怀疑自己所接受知识的方式,认为课堂中学到的很多内容不具有实用性,这也使得教师的地位有所动摇,助长了道德情感化、个人化的心理。(www.xing528.com)

道德理论灌输教育方式一方面把我国占据主流的价值观念部分照搬给学生,另一方面这种过于注重灌输的方式已经无法解释复杂的道德实践,片面注重道德内容的传播而忽视了对道德方式的研究。例如,一般情况下,学校明令告诫我们的都是“撒谎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自觉地杜绝这种行为的发生。然而在面对一些危险的情境时,当撒谎成为避免自己和他人受到伤害的手段时,我们就需要学会去选择。此时,理论脱离了实践,学校道德教育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威胁,人们不再绝对地以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对发挥主体主观能动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的泛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