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自主招生:公平与效率实证研究结果

高校自主招生:公平与效率实证研究结果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设定自主招生学生入校后学业表现的概念框架至少应从三个方面加以考虑。目前学界明确开展自主招生学生入校后学业表现研究的文献只有少数几篇。因此,本研究认为,在深入开展自主招生学生入校后表现研究过程中,应将学业表现作为核心变量,研究既应科学呈现学业表现的现实结果,也应对其可能原因做出有效分析。

高校自主招生:公平与效率实证研究结果

设定自主招生学生入校后学业表现的概念框架至少应从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应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都纳入学业表现观测。从自主招生科学性评价的既有研究来看,关于学生入校后学业表现的研究尚不充分。目前学界明确开展自主招生学生入校后学业表现研究的文献只有少数几篇。已有文献对于自主招生与统招生入校后表现进行的比较研究多为描述性统计,涉及人际交往、社会实践心理素质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少数研究对自主招生学生入校后学业表现有所涉及,但对于学业差异结果的可信度缺乏论证,对学业成就产生规律和影响因素缺乏分析。此外,在研究结果上,部分新闻报道提及,自主招生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好于统招生,少数学术研究发现“自主招生的学业成绩起初显著低于统招生”,“差距从大一到大四逐步缩小并消失”。但总体上看,上述研究仍存在偏广偏浅的问题,专注于其学业表现结果性评价和形成原因分析的研究文献仍偏少。已有研究也未有效区分学业成绩是否是由于自主招生与高考两种不同方式造成的。因此,本研究认为,在深入开展自主招生学生入校后表现研究过程中,应将学业表现作为核心变量,研究既应科学呈现学业表现的现实结果,也应对其可能原因做出有效分析。

第二,应体现多元化学业评价特征。自主招生制度设计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多元智能理论,即通过新的招生选拔主体、招生选拔方法形成多元化的人才评价导向,扭转传统“高考定胜负”的单一人才评价格局。多元智能理论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他认为传统的依靠智力测验对个体进行评价,由于理论与测量的偏失将会产生严重后果,“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动态的,是可以发展的……大多数人只能在一两种智能上表现特别出色,其余智能则一般”。相对而言,传统高考可视为一元考试评价制度,自主招生则是多元智能理论在考试制度方面的部分体现,自主招生过程中,各高校在考生学习成绩达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该生在学科特长及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来进行录取。相应地,在对自主招生学生进入高校以后的学业表现进行研究时,也不能仅限于其课程成绩这种一元的方法,同样需要从多元的角度出发,在课程学业表现之外,还应重点考虑其他能力特长的发展情况,尤其是获得自主招生录取资格的能力特长变化情况。

第三,可划分为一般表现和比较表现。“自主招生学生入校后学业表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但学界对于普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表现则有比较清晰的论述,一般包含学生的课程表现,及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发展性表现。比如,李俊堂(2012)认为:“学业表现是关于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综合表现的直观反映。主要有学生课业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学习行为记录等多种表现形式。”循此思路,本研究认为,对于自主招生学生入校后学业表现的界定应分为两个部分,即一般表现和比较表现。其中,一般表现包括自主招生学生与统招生入校后的学习成绩、学习投入、课外阅读、专业认证、创新活动、专业实践、专业认同、学习压力和综合测评;比较表现包括自主招生学生与统招生入校后能力特长的变化情况。(www.xing528.com)

具体到测量技术而言,学界关于自主招生学业评价存在两种不同的方式(技术)。一种以自评式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2007年,本课题组1受教育部委托,曾对2003—2006年入校的52所高校2自主招生学生进行普查,按照1:1比例抽取了自主招生学生与统招生(普通高考生)展开问卷调查,对于入校后评价围绕学习成绩、综合测评、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社团活动、语言与计算机能力、第二学位、课外阅读、专利发明、专著论文、获奖等方面展开。另一种以教务部门提供的课程成绩的绝对数和相对数作为入校后学业表现的评估依据。可以看出,两种评价方式各有利弊,前者采用学生问卷自评方式,涉及学生入校后发展的方面较多,但有关课程成绩的计量相比于后一种模式则不够准确,可以认为是一种“综合模糊性评价”。而后一种评价对于学业成绩的测量非常精确,但却无法涉及人才培养的其他方面,可以认为是一种“局部精确性评价”。短期来看,两种研究方法各有利弊,且较难调和,根本原因在于教务部门提供的学业表现强调真实性,而问卷调查强调匿名性,两种不同方法论之间的矛盾使之无法有效地在同一项研究中得到融合。如果以人才的全面培养作为自主招生政策有效性的观测维度,本课题组认为“综合模糊性评价”可能效果更佳,因为课程成绩只能部分反映创新人才培养在课程学习方面的目标,对于其他目标(如“自主招生学生入校后发展情况”)则缺乏观测抓手,同时,单纯的学业成绩采集也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关于学生入校后表现的影响因素分析。为此,本研究沿用了2007年全国调查学生自评问卷的基本维度,并针对上一次调查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对量表进行了再次修订。

按照上述研究框架设计,参考2007年全国自主招生普查调查问卷,本课题组对北京某985高校2015年的在校学生采取整班调查与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06份,有效卷301份,涉及4个年级,29个专业,其中自主招生学生31人,保送生9人,统招生261人,核心观测指标的信度系数达到92.4%,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