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与效率实证研究成果

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与效率实证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研究按照刘海峰教授的界定,将自主招生的效率定义为成本与信效度两个观测指标,文献阅读发现,目前学界专门开展这两项效率指标的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的文献仍比较缺乏。目前仍未有对自主招生笔试信效度进行的专门研究,只有个别研究关注了面试的效度,研究发现目前的面试选拔并不理想。中国情况更是如此,截至目前,中国学界仍比较缺乏有关自主招生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研究。

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与效率实证研究成果

当前学界对于自主招生效率的研究仍比较缺乏,期刊文献仅9篇,且尚没有系统的自主招生信效度和成本研究。

其一,自主招生效率的既有研究以高校招生成本为主要视角。

已有的研究认为,目前高校自主招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成本高、效率低,而且主要是指高校的招生成本过高。一方面,高校自行开展招生活动导致投入大幅增加,“但真正符合学校要求的学生却很少”。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主招生政策的使用率过低,也使得高校招生成本居高不下。研究显示,只有30%左右通过自主招生的学生利用降分政策进入大学。某年度浙江大学自主招生42人,41人达到正常录取线。此外,有学者认为学生在自主招生中的“背信弃义”也是自主招生效率低的表现,这造成了高校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

其二,有关自主招生效率的成本、信效度研究仍比较缺乏。

已有研究绝大多数站在高校的立场来思考和分析自主招生的效率问题,其核心是对于高校招生成本的讨论,而事实上,按照招生效率的普遍理解,学生应考成本和招生选拔本身的信效度才是招生改革效率的关键体现。本研究按照刘海峰教授的界定,将自主招生的效率定义为成本与信效度两个观测指标,文献阅读发现,目前学界专门开展这两项效率指标的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的文献仍比较缺乏。① 成本研究缺乏调查支撑。不少学者曾指出自主招生成本过高导致弱势群体参与度低,但都缺乏实证数据支持。目前笔者所掌握的唯一实证证据是本课题组于2011年在湖北省开展的调查(人均自主招生参与成本为4 203元),但仍缺乏全国性数据,且对成本的调查缺乏时间成本指标。② 信效度研究不足。目前仍未有对自主招生笔试信效度进行的专门研究,只有个别研究关注了面试的效度,研究发现目前的面试选拔并不理想。如黄金贤对上海A大学学生的中学学习成绩、冬令营测试成绩、竞赛获奖成绩、面试成绩、高考成绩及入学后成绩的相关分析发现,面试成绩未反映出较好的相关性与信效度。(www.xing528.com)

其三,自主招生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研究存在欠缺。

西方学界有关招生制度的公平与效率的对比研究非常普遍,这可以帮助研究者从更广阔的视角来思考招生制度设计。但如果从数量上来看,也存在公平研究偏多,效率研究偏少的问题,意大利学者Izraeli和Murphy认为,这是高等教育领域传统上一直抵制对其进行效率和生产率分析造成的,“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的非营利性质使得研究者难以对其是否有效率给出具体的结论,也难以对其效率进行理论上的衡量”。中国情况更是如此,截至目前,中国学界仍比较缺乏有关自主招生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研究。刘海峰教授对普通高考的公平与效率进行过阐述,他认为,在公平与效率的两端,管理者或决策者会趋重于效率,被管理者或民众则更关注公平,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从效率优先走向公平优先,继而走向公平与效率的兼顾与平衡。哈佛大学Charles Willie教授认为,高校招生过程中“卓越”代表的是质量,它反映的是个体特征;而“公平”体现的是在许多个体之间分配有限资源、机会、服务等的方法或者技巧,它具有群体性、组织性等特征。一味追求“卓越”或者“公平”都不能达成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知识创新、培养人才、造福社会的理想境界,“没有公平的卓越将导致孤芳自赏式的骄傲自大,只执着公平而不追求卓越将最终归于平庸”,他认为卓越与公平可以相辅相成地完善彼此。本课题负责人在《公平与效率:高校自主招生的五大争论》一文中,与Willie教授所持观点较为接近,从5个方面论述了公平与效率理论上的内在关系,但仍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撑。

从研究数量来看,自主招生的效率研究处于与公平研究“不对等”的地位,既缺乏理论关注,也缺乏实践关注,此外,对于弱势群体在自主招生中的效率表现也缺乏专门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有关自主招生效率的研究既缺乏基本的概念界定与数理模型计算,也缺乏有关各指标现实表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更缺乏效率指标与其他指标(如公平)作用关系的研究。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中国对于招生制度的“研究文化”,任何招生改革的出台最先接受的往往都是来自教育公平的严苛审视,而恰恰忽略了对公平背后其他因素影响的挖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