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阜沙镇观音堂文物古迹,历史沿革与文化渊源

阜沙镇观音堂文物古迹,历史沿革与文化渊源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嘉庆年间,官府平贼时把浮虚山的元兴旧寺全部销毁,不留痕迹,村民捧到寺庙的烂香炉寄存在山南坡地供奉,后建成现今的“观音堂”。60年代中期逐渐枯萎,留下刺桐树,村民怀念古迹而加以保护。后在横迳涌有“龙舟赛”,此处便是“锦标高扬,烧猪并排,埕酒成行”的颁奖之地。文化学者德文为南安社祠撰书对联“独树成林望北斗,横迳游龙护南安”就是此地写照。这里已被规划为阜沙镇阜沙村行政中心驻地。

阜沙镇观音堂文物古迹,历史沿革与文化渊源

庙社文化 阜沙镇的庙宇中,香火较盛的有浮虚山“观音堂”(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牛角“牛王庙”(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大有北闸“北帝庙”(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横迳“三圣宫”(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和大有一涌横河“观音庙”等。各村还有以聚居地小村落而立的土地社稷之神——“社”,多建在村入口或河水入口堤基处,每年农历重大节日均组织村民集体祭祀(“社”的范围是一种封建地域归属,从开村之时就先立社——村民心目中阴曹地府的“行政单位”)。早期“归荫”范围较大,如阜南村“长联社”、上南村“汇安社”、大有村“朝西社”、抱沙村“南安社”(又称横迳独树)等。

浮墟闸洞涌出口南侧在民国初年建有“三圣宫”庙,抗日战争前,曾被大火所烧,次年重建为“四圣宫”庙,1945年又被大火烧平。1946年浮墟“建国路”(即现今阜墟大街北段)及中心小学重建时以庙址为广场,新庙址迁到阜南市场(俗称“桑市”,砖瓦结构的室内市场,面积约380平方米)内正中,设“五圣宫”庙,1954年拆除。

大有村横河原“九保”建有“观音庙”一座,规模颇大。20世纪40年代,香火最盛,1958年以后日渐荒废,1964年拆除,1985年港澳同胞牵头捐资重建,但规模只及原来1/10。

浮虚山与浮虚春涛 浮虚山是阜沙镇地标山头,属香山地域宗教历史名山(见《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唐宋时期山上建有供奉北极水神的“祐圣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唐太宗封赠为“祐圣帝君”),南宋后期改建为道教为主的“真武堂”(又称玄武庙),宋末元初改建为佛道和谐兼容的“元兴寺”。浮虚山南的浮虚海是古伶仃洋内海北端航道水域,经考证,此地是当年文天祥被元军俘获从福建押解到广东新会途经浮虚海时写下“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地方(见欧初著作《少年心事要天知》)。浮虚山为航道水域的海上航标,南宋工部侍郞马南宝有《游元兴寺诗》,南宋礼部郎官邓光荐著有《浮虚山记》(文章均见明嘉靖本《香山县志》),在浮虚山上环顾四周大海茫茫,远处轻波粼粼、渔帆点点,近处“来航去舶,棹歌相闻”(见邓光荐《浮虚山记》),远望孤山绰动,水接云天,成为古香山八景中的“浮虚春涛”美景。现在登上浮虚山主峰,环视四方,放眼远望,可见平畴万顷,沧海桑田,可以想象到当年“浮虚春涛”的景象,至今只剩下少许的水体——鸡鸦水道和小榄水道,浮虚山下的鸡鸦水道是现代“浮虚春涛”的缩影。当年浮虚山的元兴寺曾遭元末农民起义军火焚,明朝前、中叶,官府在浮虚山上驻军,拱卫大榄都和黄旗都,现存有当年拴船的码头榕树。清嘉庆年间,官府平贼时把浮虚山的元兴旧寺全部销毁,不留痕迹,村民捧到寺庙的烂香炉寄存在山南坡地供奉,后建成现今的“观音堂”。

蛇药树遗迹 浮虚山南麓阜南村观音堂前200米处,清末期间,村民发现一株刺桐树上缠生的藤本类植物嫩茎叶可以救治毒蛇咬伤,效果神奇灵验,村民称之为“万灵蛇药树”,至20世纪50年代末,蛇药树仍能救治被蛇咬伤的人,在中山旧三九区及顺德“三十六乡”一带享有盛誉。60年代中期逐渐枯萎,留下刺桐树,村民怀念古迹而加以保护。

开阜井 浮虚山南麓阜南村俗称“岗地”的小街,是十八世纪末浮墟沙最早有人开村落户的地方,山南面临的是咸水水域的浮墟海海水,不能食用,垦耕农民在山沟下段平缓处挖出了一口浅井,名为“开阜井”,水质极佳,于是垦耕者在水井一带落户形成小村,该水井从十八世纪末至20世纪末水质优良,均可饮用,历时两个多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汛期五乡联围关大闸期间,每天均有附近的一百多户村民在此井取水食用,神奇之处是无论怎么天旱,此浅井从来未有干竭。二十一世纪初,由于附近的污染源下渗导致井水水质逐渐劣化,成了洗涤用的水井,开阜井至今仍在使用中。(www.xing528.com)

横迳独树 位于抱沙村横迳涌西岸中段有一棵叶茂根深的“独树”。始生于明末清初时代,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时,此处是抱沙村最早露坦的地方,潮退时露出大片沙丘。沙丘顶处野生两棵小树——细叶榕和星枝树并立而长。由于风吹浪打,渐向北倾斜(南风较强较长)。久而久之,星枝树贴着细叶榕的主干生长,越来越亲密,好像壮男子抱着小老婆之态势,故又名叫“抱姊树”。两树互为依偎,越长越大,现遮盖面积有500平方米。在清代中期建有“南安社”的社祠,香火越来越旺。“独树”之名远近传播,“抱沙”(原称“抱姊沙”)村名也因树名而来。后在横迳涌有“龙舟赛”,此处便是“锦标高扬,烧猪并排,埕酒成行”的颁奖之地。文化学者德文为南安社祠撰书对联“独树成林望北斗,横迳游龙护南安”就是此地写照。这里已被规划为阜沙镇阜沙村行政中心驻地。

古墓石狮子 放置在阜沙中心幼儿园门口两旁的一对石狮子至今约有160年历史,原是浮虚山中段靠北向黄圃镇马安村方向墓园前端左右各一的“守坟”石狮子,墓主姓何,山下村民称之为“何家山”,是浮虚山上规模最大的坟墓。此墓修建于十九世纪中叶,相传石狮子因面向黄圃镇的乌珠山和横档山之间,该地村民晚上看到浮虚山上有蓝色闪光,村民上浮虚山察看,“证实”是石狮子两眼晚上发光,该地的村民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的死亡率出生率高两三倍,而且有些死因离奇古怪,有“风水大师”认定是浮虚山古墓石狮子“食人“,遂派人连夜上浮虚山把石狮子的双眼凿出花斑,此后,石狮子眼睛不再发光。1959年大跃进时期,浮虚山首次大面积造林绿化时,把“何家山”古墓毁平,1965年末,阜沙公社建大院时,把山上的石狮子搬到公社大院门口,1978年公社大院迁拆后,石狮子放到重建的阜沙中心小学校门口两侧(西向),1988年校门改向为南向,石狮子也转放到南向大门两旁,阜沙中心小学迁址,原址改设为阜沙中心幼儿园,石狮子没有移动,保存至今。

牛王庙石刻对联 牛角围北闸旁的“牛王庙”前门的石刻对联至2005年已有100多年历史,上联:“碧水潆洄前后绕”,下联:“罗山英烈古今留”,从清道光年间建庙开始,历经多次重建、改建,石刻对联保存完好,并且对联的文字涵义反映的是地理人文历史价值,上联描述牛王庙的位置、古今自然水系特色。历史上牛角沙位于浮虚山北部“倒流海”,海面是几平方公里的大旋涡,而庙宇建在闸旁,潮汐涨退,河水进出,水闸里外必然有小旋涡,故称“前后绕”。下联写牛王庙一带成陆后,罗浮山来的僧众曾帮助垦耕农民击退抢夺农民财物的恶匪,对疍民舍命相救,牛角村民长存怀念、感激之情。

神仙脚印 浮虚山东南“护坑口”(地名)对开80-100米乱石笋的称“獭尾”的石堆间,有一块略高于地面的石块,上有一个凹坑,形状似鞋印,不论天旱多久,坑中总是湿润的。神话传说“八仙贺寿”后,八仙中的吕洞宾给皇母娘娘贺寿,敬酒时喝得醉熏熏,回途中欲在浮虚山歇息,急急忙忙从云头降下,前脚刚落,被山上北帝的战将龟蛇二将喝住,吕洞宾大惊,左脚在山石中用力一蹬,跳到黄圃“北头山”鲤鱼嘴(地名)的山洞(现今的“仙庙”玉泉洞)中睡觉(现洞中存在的“神仙床”),这一蹬在石上留下了永久的“痕迹”,浮墟人在民国时期就称之为“神仙脚印”,神仙脚印石块现坐落在中山保时利塑胶实业有限公司的景观石园中。

表6-3-2 中山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阜沙镇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