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于庄的历史与发展-口述津沽:民间语境下的西于庄

西于庄的历史与发展-口述津沽:民间语境下的西于庄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尹树鹏天津北部沿河一带,有三个以于姓为名的村庄,他们是小于庄、东于庄、西于庄。到道光年间,始称“西于庄”,也称“西于王庄”。它们应在西于庄初步繁荣之时。应是西于庄规模很小时以东于庄为方向坐标而得名。共有大小船只134只,至此,西于庄的渔业队在西于庄周边地区建房,京津渔业队在耳闸的基础地面建房,因西于庄渔民的特殊身份,他们的粮食供应既不是城市的水平也没有农业户口的粮食自给保证。

西于庄的历史与发展-口述津沽:民间语境下的西于庄

尹树鹏

天津北部沿河一带,有三个以于姓为名的村庄,他们是小于庄、东于庄、西于庄。20世纪50年代,我居住在小于庄附近的大闸口。60年代我又到东于庄附近工作,与此地老居民多有联系和交流。再加上我经常从堤头过河去西于庄购买不需要票证的廉价食品,故对三个带有“于姓”的地名很是好奇,为此还做了些寻访和探究。

先说小于庄。小于庄原名于庄子,前面没有“小”字,是个很古老的居民点,位于旧金钟河北岸不远处的一个高岗。1916年周学熙在此建立华新纱厂,拉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纱厂正门到种植园有一条正南正北的大道,叫“华新大街”。在厂门附近偏北处,即为于庄子旧址。华新大街在水产学校处建有一座石桥,桥下有活水流过。此街两侧店铺林立,成为天津北站外最先繁荣的一条大众商业带。因为大量居民涌入,里巷建得稠密,很快将于庄子包裹起来,使它显得很“小”,故人们称之为“小于庄”。再后,外围房屋越建越多,“小于庄上坡”代替“小于庄”这一地名。穿过曲折的小胡同,可到达高岗的核心地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尚留有几处别致的青砖院落,可见当初这些最早的院落是多么宁静和空旷。

20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时,据当地老者讲述,在金钟河出现以前的明代,这里是贾家口引河排水地域。土地十分肥沃,是明代皇帝赏赐给于姓的封地,后形成聚落称为“于庄”。1915年华新纱厂在此购地建厂,于姓土地逐渐失去,于姓人口也被外来居民所湮没。于姓中的一支沿金钟河向东迁移,在金钟河边现何兴庄一带落脚。其中有于姓大户盖有四合套瓦房,有自用水井和面积很大的水浇菜园。这家解放后被定为富农,其四合套房被没收,改为小于庄小学分校。土地则被压缩,但于家仍能靠着剩余的菜园生存,家中还有一架质量很好的黑驴大车,主人定期赶车到市里卖菜。直到1957年前后,于家主人因对合作化不满而被捕入狱,家属全部入社参加劳动。(www.xing528.com)

但是在他当保长期间他对这一带的村庄取名何兴庄寓意为“河兴鱼(于)旺”。这是天津以于姓命名的村庄,但于姓的祖坟在北运河东岸现609电缆厂一带再往东又有王家大坟,故此村落称于王庄。它们形成与明代永乐年间。于姓虽然为这一带的大户名门但人丁不兴。倒是王姓很是发达,到民国初年此处有王、刘、殷三个大户。成为这个村的主体。以后的岁月杂姓逐渐增多,于姓又被淹没。上世纪九十年代老河东粮店街拆迁时我曾亲自 目睹一些清乾隆时代残存的土地买卖的文书官契。上面明显的写着有于王庄的村民购买此处田宅。上面并没有“东”字。可见当时不会有西于庄。西于庄的出现是清代中期,当时大清河和子牙河不交汇分别汇入北运河,西沽的老河口就是大清河和北运河的交汇处。西沽位于两条河的夹角处,是一个金元时代的村庄。而在附近大清河的西岸,在雍正年间出现聚落。到道光年间,始称“西于庄”,也称“西于王庄”。有桥和西沽相连。在以后的地图和文献中,西于王庄和西于庄动态使用让人非常费解。以至于史志部门、地名部门都很难确定谁在先谁在后。我查遍从清代到民国的各种地图和文献,通过空间区位的分析我认为东西于庄的东、西二字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它们应在西于庄初步繁荣之时。东于庄是明代村庄无疑,但其始终没有发展成区片。因为其西为河,其东为塌河淀减引河的放淤区,而后又出现铁路分割,锁住了它的发展空间。而西于庄位于大清河畔,是西河水路的要冲,其河堤又是通往韩家墅的旱路。因此西河流域的人到此处谋生极为便利。大红桥建成后此地又成为出北门通京畿的必经之处,西于庄的发展很快超过了东于庄并很快发展成区片。到民国期间此区片仍完整的保留着关帝庙大街、红桥北大街、屠宰场、公所大街、刘家胡同、富宝里、小辛庄并和子牙河上的大红桥及西河码头连成一片。在以后的岁月中,它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西沽。成了红桥区的核心地带。但子牙河和1912年建成的京浦铁路锁住了其北部的界限。东、西于庄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呢?我认为完全是地名习惯所造就,两者仅有空间和区位的对称,没有从属和人际关系。但东于庄在前,西于庄在后。西于庄跟于姓没有任何关系。应是西于庄规模很小时以东于庄为方向坐标而得名。这已经是清末的事了。

东、西于庄的得名和渔民渔业都没有关系。在农耕时代,天津的河淀地区特别丰水,各个村落都以打鱼为生。但没有以渔业为主的村落。东于庄如此,西于庄也如此。根据捕鱼的规律,天津的南、北运河因航船繁忙、水道狭窄,渔业资源很少,不利捕鱼。水势较大的子牙、大清及诸多减引河因与天津各处的诸多洼淀相连,渔业资源相当丰富,捕鱼的渔民多一些,但他们多为渔耕兼做。西于庄早先位于大清河故道,是一条下游经常决口的河流,打鱼并不顺畅。近代大清河、子牙河交汇后,子牙河与西于庄之间有空旷的土地分割。为什么西于庄建有渔民村呢?它们在西于庄落户已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了。清代山东省金乡县因位于微山湖附近有一些渔民在水面谋生,其中张、孙、杨、王、胡、石等十几户在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前夕经南运河到达河北,而后因大运河南北中断,不能返回山东,遂北上到海河流域捕鱼。他们分成两支,一支在海河下游及东部支流与渤海沿岸捕鱼,另一支在海河西部的支流捕鱼,非常艰苦。没到冬季封冻季节,他们便在河边陆地盖些窝铺就地越冬。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们还过着这种飘荡不定的生活。为安排他们的生活要给他们上户口,供给他们粮食、供其子女上学,因此市人民政府决定:由北辰区将他们管辖起来!

1962年北辰区人民政府接管了经常在子牙河畔过冬的“红桥渔业队”又称“西于庄渔业队”和在河北区新开河耳闸附近的“京津渔业队”共16个生产队近800人。共有大小船只134只,至此,西于庄的渔业队在西于庄周边地区建房,京津渔业队在耳闸的基础地面建房,因西于庄渔民的特殊身份,他们的粮食供应既不是城市的水平也没有农业户口的粮食自给保证。副食供应水平较低,又因西于庄地区人口稠密,渔民家庭比较贫困,自认为矮人一等,所以有了黑户的自称。就因为此处有很多渔民居住,人们把西于庄的得名和“鱼”字联系起来是不符合实际的。西于庄大规模出现渔民定居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的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