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于庄的民间口述史:津沽的语境

西于庄的民间口述史:津沽的语境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也曾撰文涉足口述史等,但现在从张建的作品,可以总结出来的是,如何推动口述历史的本土化和建立中国特色的公众史学。公众史学需要赋予历史以鲜活生动的现场感。可是,西于庄却存在着历史遗迹遗址有限的不利情况。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口述津沽:民间语境下的西于庄》采集的大量口述史料,可谓尽得公众史学将历史“在场化”的真味。无论是西于庄口述史料还是西于庄采访日记,都贯穿着张建与西于庄人之间纯朴真挚的珍贵友谊。

西于庄的民间口述史:津沽的语境

张利民

与张建的相识可以说是从神交开始——未见其人,先读其书。2009年至2011年,从天津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编辑的《天津记忆》中,我就读过张建写的《“老南市”忆往》(第4期)、《最后的南市》(第20期)、《口述堤头》(第32期)、《“新村”纪事》(第68期)、《老城夫妻》(第86期)、《走近铃铛阁》(第89期)。这些专集篇幅长短不一,但透出作者的淳朴与执着。特别2013年之后,问津书院编辑的《问津》中,又相继推出了张建《原住民口中的西沽》(第1期、第18期),不仅是真挚诚恳的文风和质朴生动的笔调打动了我,更是从其人的经历、研究方法和视域等多层次多角度,激发我要与作者见面进行深度交流的渴望。经振良学兄的热心引荐,我终于如愿以偿。如我想象中的张建一样,朴实诚恳的性格特点,天津人特有的热情和率真,让我真切地体会到“文如其人”这句话绝非妄言。

最近振良学兄希望我能为张建撰写的《口述津沽:民间语境下的西于庄》贡献个序言,多次推辞未就,只好“遵旨”而为。其实,无论是作为张建的朋友和本人的西于庄情结也好,还是对天津地方史研究也罢,本人应该为张建的新作写点读后感和一些感想,算不上序言。

我收到书稿后,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张建用朴实简洁的文字记录下的普通人和事,再次成为张建人格与文风的集中展现,还有一点是勾起了我对西于庄的许多回忆。我曾经在西于庄旁边的中学上学,在距此不足三里的地方生活了十几年,尽管当时很少“远足”到此,但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从这里经过;另外,我的一些工作场景也在此书中再现,感触至深。对作者和作品极其欣赏的同时,也引发了我的些许思考。

目前,口述历史盛行,机构运作、名人效应等充斥媒体,似乎成为潮流。另一方面在研究群体中也有“公共史学”的流行。我也曾撰文涉足口述史等,但现在从张建的作品,可以总结出来的是,如何推动口述历史的本土化和建立中国特色的公众史学。

当前“公众史学”热潮的兴起,不仅为普通市民提供了更加趣味盎然的历史作品,丰富了他们的史学素养与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为城市文化寻根与认同,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丰厚的历史资源与明确的战略方向。从媒体人士到民间志愿者,他们都在为此默默地耕耘着。而张建正是凭借脚踏实地、贴近市民的工作,为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www.xing528.com)

公众史学需要赋予历史以鲜活生动的现场感。可是,西于庄却存在着历史遗迹遗址有限的不利情况。面对这样的困难,张建没有气馁。他花费整整一年时间,进行百余次深入采访,几乎是扎根西于庄,与八十户西于庄人的真诚交流与心灵碰撞,在此基础上整理形成了口述访谈。从他们娓娓道来的叙述中,从巷院住宅的穿梭中,用文字特别是充分展示其美术功底的素描配图,生动地拼接出并还原了西于庄发展虽然短暂却有滋有味的历史情境。重大历史场景历历在目,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从而唤起了他们对这座城市历史上多少亲切的记忆。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口述津沽:民间语境下的西于庄》采集的大量口述史料,可谓尽得公众史学将历史“在场化”的真味。

公众史学一方面把目光从帝王将相、名流精英投向了普通百姓,另一方面也积极引导普通百姓从他们自己的视角讲述历史。历史学的深入与发展,历史学的拓展与本土化,必须回归土地,“接地气”,才能获得继续茁壮成长的深厚土壤。《口述津沽:民间语境下的西于庄》正是在这片热土上结出的丰美果实。热心率直,坦诚执着,善于沟通的性格特点,使张建很容易赢得普通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打开他们的心扉,这也为他能够担当起带领和引导市民共同保存城市记忆、共同书写城市历史这一重要职责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条件。无论是西于庄口述史料还是西于庄采访日记,都贯穿着张建与西于庄人之间纯朴真挚的珍贵友谊

同时,口述访谈绝不是简单的“请客吃饭”闲聊天,而是一件特别耗时费力的工作。也许是因为张建的特殊经历,从一名美术和摄影爱好者到一名摄影记者再到摄影部主任,每一步都留下了他曾经作为普通人为追求自己梦想所付出的汗水,所以他更能贴近普通人的心灵,更具有普通人的坚韧与执着。《口述津沽:民间语境下的西于庄》的日记部分,记录下了他风雨无阻,节假日无休,在西于庄大街小巷留下坚韧踏实的足迹,令人感动钦佩!

一座城市的记忆应当是凝聚了千千万万市民共同的回忆。一部可以超越时空的历史作品应该是对现实生活有所关怀、对民众心声有所回应、对过往岁月充满温情的文字。而张建以他对待摄影与口述工作的诚恳、踏实得近乎虔诚的态度,以他对西于庄人赤诚相见的心,做到了这一点。令我折服,令我钦佩。

2015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