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丽乡镇巴村镇-商水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美丽乡镇巴村镇-商水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人口6.4万人,下辖28个村委会,42个自然村。从此以后,凡路过巴村镇的达官贵人或平民百姓都要品尝“盆面条”,从而流传至今,风靡四海。党的十八大以来,巴村镇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主动力,统筹推进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和谐平安创建等工作,全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近年来,巴村镇以“六村共建”为抓手,以董村、上城、大邵三个村为试点,以点带面,在全镇实施村庄美化绿化提升工程。

美丽乡镇巴村镇-商水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巴村镇位于商水县境西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4公里,北依谭庄镇,东临舒庄乡,南邻大武乡,西与漯河市召陵区接壤。面积6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24亩。总人口6.4万人,下辖28个村委会,42个自然村。

1956年设巴村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1988年改镇。境内有大邵遗址(属龙山、商、周文化)、朱郭墓群(汉)、张氏民居(清)、支氏民居(民国)、巴村面粉楼等古代及近现代遗址。

巴村有特色美食盆面条,历史悠久,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据史料记载,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带兵打仗路过巴村,不小心感染风寒,浑身虚弱无力,当地农民端来一碗红通通的麻辣油盆面条,刘秀吃完大汗淋漓,感冒立马好了。从此以后,凡路过巴村镇的达官贵人或平民百姓都要品尝“盆面条”,从而流传至今,风靡四海

党的十八大以来,巴村镇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主动力,统筹推进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和谐平安创建等工作,全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农业发展稳定,结构趋于合理。巴村镇土地资源丰富,汾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地表地下水资源丰富,灌溉条件优越,是商水县重要的粮、菜生产基地。粮食连年增产丰收,优质小麦生产面积常年保持在6万亩以上。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全镇逐步形成以辣椒红薯蔬菜、瓜果、药材等为主的5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域。畜牧业生产以生猪黄牛家禽养殖为主,近年来发展较快。2019年,全镇生猪存栏42683头,黄牛存栏14856头,家禽存栏413986只。畜牧业已成为该镇群众的一大支柱产业。(www.xing528.com)

不断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社会事业长足发展。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通过多种途径,持续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至2019年,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劳动力2584人,通过转移就业788人,在家就业1796人,确保贫困劳动力就业全覆盖。2016至2019年,全镇共发放教育扶贫资金256.9万元,受益贫困学生4424人次,确保适龄儿童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全镇无因贫辍学学生。全面实施镇内大病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即时结算服务,家庭医生签约率65%,贫困人口签约率达100%。2018至2019年,对全镇6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了居C、D级危房改造,贫困户居住环境有明显改善;对未安装自来水的贫困户实施免费安装,所有贫困户均实现安全饮水。

扎实推进“六村共建”,持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近年来,巴村镇以“六村共建”为抓手,以董村、上城、大邵三个村为试点,以点带面,在全镇实施村庄美化绿化提升工程。重点对村内垃圾、污水进行了整治,对村内道路两侧和坑塘护坡按照“宜花则花能果则果”的原则进行了整修绿化,确保村内无污染物,达到了路洁、岸绿、水净、整体美的效果。高起点编制新农村总体规划,上城、吕刘两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大邵、杨楼、胡集、双娄田4个辐射带动村的规划建设效果再次提升,其中上城、吕刘两个村获省级文明村、生态村等荣誉称号。

持续创新社会管理,做好全镇维稳工作。十八大以来,全镇党员干部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加强值班制度和信访接待制度,全面做好重点信访人员的稳控工作,就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问题,确保了全镇的和谐稳定,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