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中国八十年:建立中华共和国的高涨标志

近代中国八十年:建立中华共和国的高涨标志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公开发表,“建立中华共和国”口号的提出,则是这种高涨的重要标志。这一著作,就是被誉为近代中国“人权宣言”的《革命军》。其主要内容是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的新政权,实行议会制度,参照美国的宪法和法律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宪法和法律。

近代中国八十年:建立中华共和国的高涨标志

1903年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开展的一年,其显著特点,就是民主革命思想的不断高涨。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公开发表,“建立中华共和国”口号的提出,则是这种高涨的重要标志。

邹容(1885—1905),字蔚丹(又作威丹),出生在四川巴县一个富商家庭。1902年自费留学日本,进东京同文书院。1903年元旦,留日学生在留学生会馆举行新年团拜,与会者达一千余人。邹容、马君武先后登台演说,发表了“不推翻清政府就不能救中国”的革命言论。从此以后,留学界每次开会,邹容都参加,而且“争先演说,犀利悲壮,鲜与伦比”(8),很快成了中国留日学生中主张反清革命颇有影响的人物。1903年4月,他回上海后,寄居在爱国学社,与章太炎同寓,因政治思想接近而建立了友谊。他积极参加爱国学社师生的活动,每次张园集会,常慷慨陈词,大呼救国。5月间,他又发起创立中国学生同盟会,作为学界的统一团体,以便进行革命斗争。与此同时,他在留日期间已开始写作的宣传革命的论著,也全部脱稿,由章太炎作序,柳亚子、蔡元培、黄宗仰等集资,大同书局正式出版,署名为“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这一著作,就是被誉为近代中国“人权宣言”的《革命军》。

《革命军》全书有两万余字,共分七章:一、绪论;二、革命之原因;三、革命之教育;四、革命必剖清人种;五、革命必先去奴隶之根性;六、革命之大义;七、结论。它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理论为基础,用通俗浅近的文字,犀利酣畅的笔调,论述了中国专制制度的罪恶和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宣传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思想。

邹容《革命军》封面和正文最末页

《革命军》肯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进行的伟大事业,热情洋溢地赞颂革命是“天演之公例”“世界之公理”。认为中国想要摆脱专制统治,取得与列强争雄的地位,必须奋起进行革命斗争。

邹容在分析革命的原因时,还对清政府的内政外交进行了全面的、淋漓尽致的抨击。他坚决反对改良派的保皇立宪主张,认为要“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就只有革命,推翻清政府。怎样进行革命?邹容提出了“革命之教育”“革命必剖清人种”“革命必先去奴隶之根性”的主张。所谓“革命之教育”,就是要用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和政治法律观念,对人民进行思想教育,养成“上天下地,惟我自尊,独立不羁之精神”,“冒险进取,赴汤蹈火,乐死不辞之气概”,“相亲相爱,爱群敬己,尽瘁义务之公德”,“个人自治,团体自治,以进人格之人群”。所谓“革命必剖清人种”,就是必须分清敌我,“内有所结,外有所排”,启发民族觉醒,反对民族压迫。所谓“必先去奴隶之根性”,就是要人们站起来,反对“忠于君,孝于亲”等封建伦理。只有打破这些精神枷锁,争平等,争自由,做国民,不为奴隶,革命才有成功的希望。

邹容对革命的胜利充满信心。在《革命军》中他提出了革命建国纲领二十五条,作为奋斗目标。其主要内容是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的新政权,实行议会制度,参照美国的宪法和法律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宪法和法律。他在这本书的最后,号召人们为祖国抛头颅,暴肝脑,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相驰骋于枪林弹雨中,然后再扫荡干涉尔主权外来之恶魔”。并且高呼:“中华共和国万岁!中华共和国四万万同胞的自由万岁!”(www.xing528.com)

《革命军》犹如暴风雨前的一道闪电,给人们以强烈的震撼。它摇撼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划清了革命派与保皇派的界限,使革命派阵容更加整齐。它那烈火一样的文字,奔放的革命情感,激励着人们的心弦。因此一出版就不胫而走,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尤其为广大热血青年所喜爱,总发行量达一百多万册,成为清朝末年最畅销的书籍

《革命军》问世不久,为了驳斥康有为在1902年春天发表的《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章太炎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这是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过很大作用的又一篇重要历史文献。顽固坚持保皇立场的康有为认为,中国只能实行立宪,不能进行革命。这是因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耽”。章太炎用历史事实对此进行论证,指出要改变专制政体,使人民取得政治上的权利,流血牺牲是不可避免的,不仅进行革命是如此,实行立宪也是这样。英、奥、德、意各国都是经过多次的暴动,人民才取得自由议政权利的。

“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中国人还没有进行革命的资格,这是康有为反对革命的另一个理由。章太炎批驳说,人的智慧,是从斗争中产生的。现在人民的知识不必用别的事情来启发,只用革命就能启发了。章太炎的结论是:“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不仅是“天雄大黄之猛剂”,而且还是“补泻兼备之良药”。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对中国进行一番彻底的改造。

章太炎又针对康有为称光绪皇帝“圣明英武”,一旦复辟秉政,立宪肯定无疑的饰词,严予驳斥道:“载湉小丑,未辨菽麦”,是清朝之“亡君”,人民之“公敌”,根本不是什么“圣明”。他指出,光绪徒拥皇帝之虚名,根本没有实行立宪的权力和能力。不然的话,为什么在戊戌变法时,连他自己也被幽禁瀛台呢?章太炎还一针见血地揭露康有为散布这些谬论的用心,无非是为了向满族贵族表明自己忠贞不贰的心迹,等到慈禧太后一死,光绪皇帝上台执政时,不仅工部主事可以起复,内阁军机之位也可以觊觎,其目的是十分自私的。

章太炎是站在民族民主革命的立场上,对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的种种言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而对于革命斗争给予热情的讴歌。这篇文章说理透辟,战斗性强,所以流传相当广泛,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它同邹容的《革命军》一样,也有时代和阶级的烙印,带有浓厚的狭隘民族意识,特别是在满汉关系问题上,流露出不少大汉族主义的民族偏见,还没有把斗争的锋芒对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他们对列强的侵略本质认识是很不足的,所以在这方面对康有为的批判就缺乏说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