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葫芦笙,五溪芦笙之一,列六管,五溪漫话

葫芦笙,五溪芦笙之一,列六管,五溪漫话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中所记述的“蛮所吹葫芦笙……列六管”是有关五溪芦笙最早的文献记载。从事芦笙制作的工匠,称为芦笙匠,是受人崇敬的职业。时至今日,五溪芦笙依然遵循“列六管”的古制。制成的芦笙称“六管芦笙”,按其大小,又可分为六种。小芦笙为高音,大芦笙为低音。最大的“轮劳”,高达两丈,是芦笙队的标志,被人们称为“芦笙王”。届时,各户户主必须齐聚,盛宴款待芦笙匠。

葫芦笙,五溪芦笙之一,列六管,五溪漫话

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中所记述的“蛮所吹葫芦笙……列六管”是有关五溪芦笙最早的文献记载。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更是描述了当时这里的歌舞芦笙盛况:“辰、沅、靖州蛮……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为歌,数人吹笙前导之。”如今,芦笙在旧时辰州、沅州所辖各县已经绝迹,但在靖州和其原来所辖之通道,以及贵州黎平、天柱、台江、施秉黄平等地的侗乡苗寨,却仍然极为流行。

五溪芦笙的制作,清康熙年间田雯在《黔书》中有记述:“其笙截芦为管者六,通其节而栉比之。长者四尺,以次而杀;短至三尺,参差羽窍。其短孔六以达于长,以指扪之。而又截竹径尺,衡绾于六管之……长管之上冒以匏,短管之上置以簧。簧以响铜为之,恒用火炙,亦古制也。”现今芦笙制作,除了用于舞台演出的改良芦笙外,仍然沿袭着上述古制。

从事芦笙制作的工匠,称为芦笙匠,是受人崇敬的职业。在五溪的侗苗杂居区,从事此项职业者,多为侗族人,且多为祖传。制作芦笙的竹子,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农历六月初六日这天从山上砍来的。芦笙匠说,这天砍来的竹子音色最好,且可防虫蛀。制作芦笙的竹子必须晒干,才能保证吹出的音调准确和稳定。制作芦笙的定音器称为“芦笙种”,用长短不一的安有簧片的小竹管制成,通常有十二个音。芦笙发音的铜簧片,由芦笙匠自行煅打而成。制作时,用利刀削刮簧片,边刮边吹,与“芦笙种”对照校音,直到把铜簧片刮得厚薄适度。音对准了,再用松香蜂蜡,将簧片黏附固定在笙管上。粘贴时,簧片的周围必须密不透风,吹奏出的声音才纯正。(www.xing528.com)

侗家芦笙匠称芦笙为“轮”。时至今日,五溪芦笙依然遵循“列六管”的古制。制成的芦笙称“六管芦笙”,按其大小,又可分为六种。小芦笙为高音,大芦笙为低音。由小到大,分别称为“拉的”“拉塞”“拉额”“拉撩”“轮坦”和“轮劳”。其中最小的“拉的”,高仅一尺,却是芦笙队的总指挥,即使是在几百架芦笙的同声奏鸣中,人们也能清晰地分辨出它的声音。“拉的”制作需极精巧,人们常以它的精巧与否来衡量芦笙匠技艺的高低。最大的“轮劳”,高达两丈,是芦笙队的标志,被人们称为“芦笙王”。“轮劳”声音洪亮,数里之外,隔山隔岭,亦能闻其声。除上述六种大小芦笙外,还有两种“芒筒”。声音大的称“筒吹”,声音稍小的称“筒甫”。“芒筒”系由一根下端侧装铜簧片的竹管,安放于大竹筒之中而制成。“芒筒”从管端吹气,鼓簧发音,经与竹筒共鸣,发出“呜——呜——”的声响。为了使“芒筒”的声音低沉、浑厚,芦笙匠必须将烧熔的铅坨,滴在簧片上。“芒筒”在芦笙队里的作用,就如同管弦乐队中的大提琴

制作芦笙的花费,由村寨按烟火募集,人们都踊跃承担。芦笙匠吃的是“派家饭”。家家户户视芦笙匠为贵客,必以酒肉款待。一堂芦笙,按照大小搭配,通常为五六十架。讲排场的村寨,可多达百余架。芦笙队的规模,是村寨兴旺的标志,人们都愿意把芦笙队的规模做大。一堂芦笙制作完毕,通常需要数月时间。届时,各户户主必须齐聚,盛宴款待芦笙匠。芦笙匠离寨,寨中后生一定要成群结队,吹奏着新做成的芦笙,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