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昌起义:红色革命的里程碑

南昌起义:红色革命的里程碑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似乎在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关头,南昌起义只有象征性意义,与秋收起义相比是等而下之。那么,对南昌起义的历史评价究竟应当怎么认识?上述周恩来讲的南昌起义的一种主要错误是没有就地革命。

南昌起义:红色革命的里程碑

有学者指出:对于南昌起义历史意义,如果仅限于“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不仅过于简单,还有失偏颇。似乎在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关头,南昌起义只有象征性意义,与秋收起义相比是等而下之。其实,从历史自身的逻辑性来衡量,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要远高于此,因为南昌起义立起了一杆旗帜,树起了一个榜样,统一了全党的思想,鼓舞了全党的斗志,去进行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促进了中共历史上第一次大转折的八七会议的召开,从而使秋收起义成为可能。可以说,没有南昌起义就不会有秋收起义。同样重要的是,由于南昌起义军的余部在朱德领导下的加盟,中央革命根据地才有了产生和发展的可能;南昌起义荟萃的红军高级指挥员形成了中国革命军队的高层骨干,从而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人才基础。[1]

胡锦涛在2007年纪念八一建军节前夕指出:“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在我们党和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极其深远的意义。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开篇。”这是一个尊重历史、充分肯定全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的科学论断。

将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相提并论,都视为“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开篇”,这在过去的纪念讲话和文章中罕见。因为按照过去一个时期的说法,南昌起义是“城市中心论”的产物,没有实行土地革命和建立革命根据地,因而有严重错误;只有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才代表了正确路线。过去这种认识的极端发展,就是“文革”时期红卫兵曾要求废除“八一”为建军节,提出把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开始的9月9日改为建军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批判极“左”思潮,对党的许多历史问题给予了科学说法。那么,对南昌起义的历史评价究竟应当怎么认识?这仍然是一些人头脑中没有完全释惑的一个问题。胡锦涛将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放在一起讲,作为“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开篇”,这才从根本上抹去了人们记忆中的阴影。

如何解读南昌起义是“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开篇”呢?著名中共党史研究专家石仲泉的归纳在既有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他从以下3个层面拓展了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2]

第一,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端,可视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道路“伟大开篇”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后就积极投身革命斗争实践,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大革命中虽然参与了一些决策,但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而没有成为领导革命的主角。只是从南昌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以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实现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变,才真正展开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由此,走什么样的道路才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和实践的首要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屠杀,凡是要继续革命的都怒不可遏、义愤填膺,第一反应就是要进行武装反抗。至于是走俄国十月革命的城市武装暴动道路还是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脑瓜里根本没有这样一个先验的认知模式。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只能有“武装起义”的观念。就毛泽东而言,尽管在八七会议前已有“上山”思想,但率领秋收起义队伍最初目标也是打长沙,并非一开始就决定上山。他是通过在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的实践才认识到,党要到反革命势力薄弱的边远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才有发展前途。后来他又经过开辟中央苏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因此,从党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发展历程来看,南昌起义是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道路“伟大开篇”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南昌起义为求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教训。(www.xing528.com)

南昌起义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在哪里?主要不在于那时该不该在南昌起义,而在于起义以后不该继续执行起义以前中央决定的南下潮汕、一起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继续北伐的既定方针。这是因为进行北伐的国民革命军的大部分已转到反革命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力量弱小,不可能重新进行北伐战争。毛泽东的超群过人之处就在这里:能从实际出发,改变中央攻打长沙的决定,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比较拘泥于执行中央指示,缺乏毛泽东那样的审时度势、善于应变的革命智慧。对此,周恩来后来在延安讲这段历史时说:南昌起义的“主要错误是没有采取就地革命的方针,起义后不应把军队拉走,即使要走,也不应走得太远。当时如果就地就进行土地革命,是可以把武汉被解散的军校学生和两湖起义尚存的一部分农民集合起来的,是可以更大地发展自己的力量的”。这是对历史教训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探索中国革命的路怎么走的深刻总结。我认为这个分析是实事求是的。我不赞成那种认为八一南昌起义不是探索的观点。既然是探索,就会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不成功的,也是探索,它告诉人们“此路不通”。从辩证法的转化思路来看,南昌起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道路的“伟大开篇”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南昌起义部队在三河坝分兵后,朱毛红军会合,为开辟井冈山道路作出了巨大贡献。

毛泽东在1927年10月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揭开了中国革命斗争历史的新的一页。上述周恩来讲的南昌起义的一种主要错误是没有就地革命。起义军主力南下失败,这个错误在总体上无法克服,但留在三河坝的南昌起义军在朱德率领下,经过艰苦转战,半年之后,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则在局部弥补了南昌起义主力部队的历史缺陷。随朱德上井冈山的还有南下潮汕的起义军余部。所有上山的南昌起义军,大多是北伐时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的叶挺独立团部队,装备比较整齐,拥有枪支近千支,优于其他各部。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两支部队会师后组成的红四军领导成员,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占较大比例。在军一级,除党代表毛泽东外,军长朱德、参谋长王尔琢和教导大队长兼士兵委员会主任陈毅都属于南昌起义军。讲南昌起义,一定要讲上井冈山的这一部分。

因此,胡锦涛将南昌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放在一起讲,将两者都作为“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开篇”,这无论对南昌起义的评价,还是对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认识,都是符合历史的。

注释:

[1]樊安群:《对南昌起义历史意义的重新评价》,载《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2]石仲泉:《伟大的开篇——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载《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