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学中源:西方科技与中古文化的巧妙结合

西学中源:西方科技与中古文化的巧妙结合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明人士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主张,遭到守旧派的严厉指责。“西学中源”论巧妙地利用了西方近代科技与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某种契合关系,适应了文明古国优越的文化心理,易于为人们所接受,早在明朝,徐光启、李之藻提倡西学时,就引以为据。“西学中源”论是洋务派反击守旧派的策略,也是洋务派对中西学关系的真实想法,他们还没有看到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特质的文化,正是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增强了他们论战的信心。

西学中源:西方科技与中古文化的巧妙结合

开明人士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主张,遭到守旧派的严厉指责。守旧派敏感地意识到,西学的价值观念会破坏他们借以安身立命的伦理纲常观念,他们的权力和利益受将会到威胁。因此,从林则徐等人“悉夷情”之始,他们就站出来,顽固地以坚持“先王之制”“圣贤之道”的传统作理由,指斥引进西学是“师事夷人”,是离经叛道,弃本逐末,用夷变夏,失体丧国。

随着开明派提倡西学的内容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他们反对西学的浪潮也不断高涨,态度也越来越坚决。

洋务派虽然在提倡西学上比较开放,将这看作是“救国自强”之路,但他们同守旧派一样,在思想和道义上,是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推崇封建的纲常伦理道德,只是由于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西学对此的冲击作用,才敢于大力提倡西学,但他们毕竟害怕诸如“离经叛道”的指责。这样,他们在与守旧派的论争中,就不能客观地评判中学与西学的关系,而只能将自己放在一个回护自己主张的位置上,力图证明中学与西学的相容性、互补性,提出了“西学中源”论,为推行自己的主张寻找合法的依据。

“西学中源”的主旨在于:西学是中国古已有之,后来才传到西方去的,可见西学本来就是中学,西学不是异端,更不是什么与华夏文明异类的夷狄之学。学西学无非是将祖宗所创而后来丢失了的文化遗产找回来。谈不上“师事夷人”,也无所谓“用夷变夏”。

“西学中源”论巧妙地利用了西方近代科技与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某种契合关系,适应了文明古国优越的文化心理,易于为人们所接受,早在明朝徐光启、李之藻提倡西学时,就引以为据。在洋务派这里,可以说是故技重演了。

同治四年(1865),李鸿章为了论证派人去学习西方机器制造的合理性时,借用了“西学中源”论。他说:“中国的文物制度,并不是西方人都能了解的,就是机器制造一事,也是以算术为主,而西方算术中的借根方,来源于中国算术的天元,他们也承认来自于东方。而西方的代数,近来也从上海那边翻译出来,显然也脱胎于中国的四元术。”

“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西方呢?那是因为西方机器的制造非常精妙,与西方属金的五行本性有关,他们又专门研究,不断精进,才让我们几乎赶不上了。”又指出西方科技本来自中国,只是由于其地理人文诸因素,现在比中国先进,那么向他们学习,可以说是继承和发展祖先的遗产,是无可置疑的。

“西学中源”论是洋务派反击守旧派的策略,也是洋务派对中西学关系的真实想法,他们还没有看到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特质的文化,正是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增强了他们论战的信心。

旅欧归来的王韬,是一个典型的西化论者,号称海外布衣,他由于较少顾虑,抨击时政,放言无忌。但对于西学,他也坚持“中源说”。(www.xing528.com)

他在《原学》中说:“中国,天下之宗邦也。不独为文字之始祖,即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而流传及外。当尧之世,羲和昆仲已能制器测天,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而兄弟四人分置于东西南朔,独于西曰昧谷者,盖在极西之地而无所纪限也。”

如果说李鸿章、王韬等人论证“西学中源”是为了表明西学可以学的话,那么郑观应黄遵宪等人则是主张西学必须学。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重申了“西学中源”论,指出“西学本由中国传去,在近年来取得很大发展,而中国却由于科举制度等种种弊端,侈谈性理,不务实学,使祖先的宝贵文化遗产遭到荒废,这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情。西方人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的科技文化,这正是中国人收回本国文化遗产的大好机会,如果无动于衷,那才是对中国固有文化的亵渎。西方人既然送回来了,我们如果拒绝,就违反了天意,违反天意是最大的不祥”。语气之激烈,对反对西学者进行了严厉抨击。

黄遵宪不像郑观应那样,乐观地认为西方人的到来是想物归原主,而是看到了西方侵略中国的现实。他指出那些本由中国传去的文明,经西方人的发展后,已经变成侵略中国的有力武器。中国要富强,必须虚心学习,否则“彼挟其所长,日以欺侮我、凌逼我”。那些不考察西学的来源,就认为是异端而否定的做法,不仅是使中国背离了富强之道,而且是数典忘祖,忘了祖先辛辛苦苦所创之实学。

“西学中源”论是洋务派反击守旧派的有力武器,它对守旧派的立论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西学既然源于中国,那么学习西学实际上也就是学习被西方发展了的中学,不但不是“用夷变夏”,而且是对祖先的负责。

但是,由于他们在论争中急于说服对手,逻辑思维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如他们夸张地说西学原是“中国之学”,将西学和中国古代之学完全等同起来,这却为守旧派提供了反对西学的借口:既然西学未超出中国古籍所载的范围,那么只学习古代中学不就行了吗?何必多生事端去学习西学呢?

“西学中源”论是一种不成熟的文化观念的产物,它只看到了中西文化的传承关系(其实这种传承关系也值得推敲,许多事物他们都是道听途说兼或牵强附会),而没有看到西学有着自己长期的文化积累,它在本质上秉承了旧的华夷体系的余绪。正因为如此,它也就不能正确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也就不知道西学代表了什么,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学习西学也就只能是一个盲目摸索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