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自我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自我管理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就业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高等职业教育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专业设置紧贴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贴特定行业的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这些系统化、标准化的课程建设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这种做法可有效提高高职生就业从业的竞争力,达到较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五)“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自我管理

(一)就业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专业设置紧贴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贴特定行业的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专业建设以行业技术领域内的岗位群整合设立专业群,以岗位群所需知识、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构建专业群公共技术平台;以特定就业岗位的需求灵活设立专业方向,据此构建准订单式专业教学体系。基于这种思路形成的专业结构体系,与传统的专业设置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专业群内共享公共技术平台(包括课程、师资、实训条件等),公共技术平台的教学内容相对稳定,有利于教学建设和规范管理;专业群内设置的专业方向,依据特定就业岗位的变化和市场需求而灵活设置,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即时需求。

(二)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课程体系。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把岗位职业资格所要求的应知内容和应会技能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毕业时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建设过程中有两个重点环节:一是根据行业技术领域内的岗位群所需基本职业素质,构建专业群公共技术平台的知识和能力模块,根据特定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构建专业方向的知识和能力模块;二是将岗位群内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知识和能力分解为单项(单元)知识和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并按实际培养的需要划分形成一组公共技术平台的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按照同样的原理方法,形成各专业方向的岗位职业资格课程和技能综合实训。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通过先进的职业理念和课程开发方法,结合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开发课程。结合新课程的开发,高职院校一般配套有教材和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建立系统的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知识点素材库和虚拟实训项目,建立利用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助教的资源利用共享平台,以及数字化的工作任务项目库。这些系统化、标准化的课程建设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www.xing528.com)

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一般通过校企合作、校内校外结合两种方式来实现基地的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校内的实训基地按工厂模式办,校内的工厂按实训基地办,给参加实训的学生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训,学到职业岗位需要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实际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一种教学工厂。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将教学实习基地与学生就业基地相结合,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的实施运作机制。这种做法可有效提高高职生就业从业的竞争力,达到较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五)“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不仅注重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比例,更注重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来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这样,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始终与前沿的技术与工艺保持着最迅速的对接和应用,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直接胜任岗位工作。

(六)专业人才培养规范与课程质量标准

为保证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过程控制、教学考核、质量评价以及其他教学建设诸方面,都有基本的制度规范;在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建有反映教学文件制定、备课、授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辅导、作业、单元与单项能力训练、考核等课程教学各环节的课程质量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