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姜波:当代雕塑之大匠

姜波:当代雕塑之大匠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姜波的系列作品为中国当代陶艺提供了一个标准,是中国当代陶艺发展高度的当然代表。姜波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中国产业大系》系列,是对物质主义时代的警世诤言,是对当代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批判。而姜波2003年后的雕塑作品《文化现象》和近作《当下状态系列》等作品,与以前作品有较大的不同。

姜波:当代雕塑之大匠

文/孙振华(美术评论家、中国雕塑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雕塑与当代文化已属于老话题。但看了姜波以雕塑彩绘形式成就的《文化现象》等系列作品,近期的《当代状态》系列作品,感到又是一次全新的蜕变。在人们面临现今社会和生存状态体验时,它使雕塑的价值和意蕴在这个具体的当代文化情境中让人感到值得注意。

姜波的艺术实践从他的专业以及使用媒体的背景出发,在他的陶艺作品中较早地提出了一个重要话题——陶艺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及文化性问题。他卓有成效的创作,对中国当代陶艺概念的确立和文化的重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姜波和为数不多的陶艺家,如吕品昌、陆斌等人一起,使中国当代陶艺作为一种当代艺术与当代文化进行对话,具有当代艺术的文献价值。姜波的系列作品为中国当代陶艺提供了一个标准,是中国当代陶艺发展高度的当然代表。

从当代艺术的角度去看待发展中的艺术和艺术家,尤其是艺术家的观念和对当代文化问题的认识和把握,操作和转化体积媒材,不再是决定一个艺术家创作状态和学术意义的指标。最后的指归和衡量标准,是对这个有丰富精神状态的时代所凝聚的智慧和思考的深度。

姜波在2002年以前的作品,重点针对当代生活向物质方向转型的这个焦点问题,他十分出色地运用所熟悉的媒材,使陶土材料强化现存事物的悖论程度,将这种消费时代物质感受转化为材质的视觉体验。姜波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中国产业大系》系列,是对物质主义时代的警世诤言,是对当代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批判。而姜波2003年后的雕塑作品《文化现象》和近作《当下状态系列》等作品,与以前作品有较大的不同。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使用的是物质语言,后者是身体语言;前者侧重对物质主义的罗列、剖析、批判,后者侧重表现关于历史的、社会的记忆和批判;前者的表现手法由物质变化过程呈现,解析了物质主义的神话,后者用更加夸张的手法,更加艳丽和富有对比性的色彩,更加荒诞诡异的方式直指形象背后的本质。这种方式无疑是这个时代的折射。真实的、虚幻的、零碎的、片段的、记忆的、想象的,作者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将他的创作从物质感受的表达过渡到对身体感受的表达,体现出个体自我日常生活中的承担者,承载了时下所有的一切,使其切入了当代意识和当代问题,从而将人的精神主题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个意义上去划分姜波是以何等观念进行创作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它的内在语言似乎早已脱离了人们所慰藉的概念,而是过多地沉浸在观念与鲜活的、正在发生着的社会现实之间产生的越来越大的距离。尤其是姜波当下不同系列的作品,在目前多元化的状态中,用质朴的语言有效地实践了艺术话语在当代的有效性,揭示出了视觉经验感受的共同性。其作品中表现的现实精神,有较为明确的文化针对性,反映了知性艺术家的世界观和洞察体味今日的态度,并经过个人化的非理性情绪,以多重幻象的中介,抒发对当下世界独特的感受,在非常有现代个性的状态中保持自身特有的立场,赋予作品鲜明的当代主义品格,蕴含着对人性、历史文化和社会问题的诠释,确立了他以雕塑形式去看待现实的新现实主义态度。(www.xing528.com)

留学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课堂雕塑人体写生作业

当代雕塑艺术形态语言,面对的是一个再生的世界,它是与社会演化和变革发生的多样性的艺术体系,面对艺术的当代性及其批判的力量不是表层的介入,它受之于具体社会被操纵的、更高的精神指向和人文热情。姜波赋予作品当代性,除了在当下经验的精神世界中寻找最佳的呈现以及文化批判,还在于他的敏感,即对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的敏感。他所揭示的问题具有直切的当代社会的现场感。作为对当代问题的“在场”和“直面的状态”,他的作品与正在发生着的社会现实有同步的互动关系和对话关系。这种具有当下色彩的对应性和直接性,使他的作品明显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日常经验和受之于艺术语言规范基础上的“现代主义”雕塑,并且从大众的“流行图式”中抽离出来,用自身独立的面貌去解读大家关心的诸多话题和相关的讨论,呈现出明显的艺术个案发展的趋势。

姜波在不同时期的艺术实践中都有质化的转变和较大的跨越,他这种不断超越的精神,使现代雕塑面临当代文化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性,无疑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对当代雕塑的未来持有充分的信心,这也是我们共同期待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