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乐善好施的姜绪望和姜恒泰

乐善好施的姜绪望和姜恒泰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姜绪望因乐善好施被朝廷授二品封职道衔。由姜恒泰研制,本药铺生产的“人参猪肝散”“一捻金”“戒烟丸”中成药在当地遐迩闻名,深受患者欢迎。为感激姜绪望、姜恒泰解救了自己危难之恩,谭钟麟回陕后即报朝廷委任姜恒泰在黄河水利部门任职。姜绪望为其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立的碑子姜绪望、姜恒泰乐善好施,做了不少惠及乡里的事情。姜恒泰经此打击,面容憔悴,精神萎靡,终日自责叹息,累年居家不出。

乐善好施的姜绪望和姜恒泰

姜绪望,字绍先,生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渭南县(今渭南市临渭区)阳郭镇南姜村人。是姜家的第八世祖。他因经商发家,荒年散粟七次花费制钱万缗而成为渭南著名乡绅。其子姜恒泰,生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是姜家的第九世祖。他传承祖辈“厚道经营,薄利多销,和气生财,乐善好施”的经商理念,以西安为大本营,把生意做到湖南、广东、四川、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使姜家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关中有名的富商。

嘉道年间(1796—1850),姜绪望继承祖业经商,在他的经营下,姜家开始发家。姜绪望因乐善好施被朝廷授二品封职道衔。其妻黄氏被“诰封夫人,勅旌节孝”,在当地影响很大。姜恒泰从小受父亲姜绪望的引导和熏陶,早年就随父亲学做生意。清咸丰年间(1851—1861),姜家在渭南县城西门口(今渭南老城西门街23 号址)开办起“悦济堂”中药铺,由姜恒泰具体管理,聘任坐堂医师,行医取药治病。由于他为人厚道,待病人真诚,药价合理,童叟无欺,穷人买药又能赊账,所以前来买药看病的人很多。由姜恒泰研制,本药铺生产的“人参猪肝散”“一捻金”“戒烟丸”中成药在当地遐迩闻名,深受患者欢迎。他组织多位名医,收集整理了民间名方、验方、偏方,汇编成《达生篇》医书,为时人推崇。

光绪初年,陕西巡抚谭钟麟因赈灾一事被参,赴京受刑部盘问。临行时,大小官员认为是凶多吉少,无人送别。唯有姜恒泰受父亲姜绪望的委托前去看望、安慰,为之送行。谭钟麟路过渭南时,受到姜恒泰的热情款待,还送给他500 两银子,作为上京的盘缠。姜绪望写好纸条,又暗中派人途中送于谭钟麟,一再告诫要记住纸条上的内容,保证了谭钟麟到京面见皇上,对皇上的提问对答如流。谭钟麟又将陕西赈灾情况向皇上及刑部做了详细汇报,皇上知道他忠心可靠,说的都是实情,不仅没有罢他的官,反而晋升他为陕甘总督。为感激姜绪望、姜恒泰解救了自己危难之恩,谭钟麟回陕后即报朝廷委任姜恒泰在黄河水利部门任职。

清代中叶,清朝廷鉴于山外人口激增的压力,实行“放垦秦巴”的新经济政策,大批“木客”进入秦巴崇山峻岭中伐木,陕西木材采伐业开始兴起。姜恒泰认准了秦巴木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他便把家里的一部分银子拿出来,于光绪七年(1881)在秦巴山区设厂伐木。他在巴山包了三座山,办起了林木加工厂。募请工人百余人,进行伐木、加工、运输、销售。根据林木的种类、大小、木质,分别加工成圆木、木厢、枋板等,每件木料上錾有“渭南姜家木”字样,然后将木料扎成木排,放入汉江,顺流而下,发往汉口、汉阳、武昌等地码头,上岸后晾干,再发往江南各地销售。售完木料,从不空手而返,而是用卖木料的银子在汉口买成棉布,返往兰州、西安,从中获利颇丰,成为陕西著名的木商。

姜恒泰还在四川、兰州等省经营水烟、药材、山货等生意。从渭南到兰州,沿途都有姜家的店铺。据说姜家人从阳郭到兰州去从来都不歇别人的店,只住自家的商号。姜恒泰还购买了盩厔县黑河那边几架山,雇用工人采伐松木,圆木经铜环套验,长短大小符合要求的,连接成木筏,由黑河漂流至渭河,在渭河渭南渡口打捞上岸,一部分运回家中修建老宅,剩下的在渭南及周围各县销售。

姜恒泰经营木材发家后,他看到发行私家货币(当时称为绺子)很能赚钱,便由其父姜绪望挂名,自己主事,投资办起了“悦茂号”钱庄,发行绺子百万串,折换白银百万两。随时可以兑换制钱,但有挤兑风险,搞不好又可能亏折净尽。果不其然,很快便发生了挤兑风潮,形势危急。姜恒泰去找陕甘总督谭钟麟,谭钟麟命陕西藩台打开省库,以库银接济姜家兑银之需。人们看到姜家有省库为靠山,从此对姜家的财力深信不疑。(www.xing528.com)

姜绪望为其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立的碑子

姜绪望、姜恒泰乐善好施,做了不少惠及乡里的事情。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荒年,姜绪望在附近各村散粟七次,花费制钱万缗。他们父子又为修桥路捐钱,还在阳郭镇设义学两所,置义田102 亩。又施养济院钱300 缗,修房24 间,作为孤贫栖址。姜恒泰继承父志,于咸丰四年(1854)助粤军饷银27000 两。同治年间(1862—1874),兴建了文昌阁,修建前殿5间,东西厢房6 间,上殿5 间,并在内延师授徒。捐城工银3000 两,庙公街署银2000 两。回民起义后,参与了重修重建武庙、文昌宫、马王庙、狱神祠、常平仓等,并捐钱捐物。光绪元年(1875)捐考卷银2000 两。三年(1877)赈荒捐麦2800 石、籽种耕牛银1000 两。九年(1883)县令侯鸣珂会同姜恒泰等重修万里桥(渭南县城西门外湭河桥)。姜家还曾在渭南县五里铺一带设立“义冢”,专用来掩埋因贫、病、冻、饿而死的无家可归者。

清光绪十一年(1885)前后,姜恒泰的“悦茂号”钱庄内已兑现收回打包装袋的绺子,被几个结成帮的盗贼偷盗,他们将这些兑换过的绺子又重新拿到前面柜台兑现,反反复复,不断作案,使钱庄受到了巨额的金钱损失。从此,钱庄伤及根本,一蹶不振。姜恒泰为了补齐前边挪用府库的官银,他不计血本将各地自己的一些能够处理变现的钱庄、商号、地产房产等一律变现,又向渭北焦家高利息贷款两万,补齐了府库银两。借贷焦家的银两,因无力归还而逾期拖欠,被焦家先后状告到渭南知县胡瀛涛、樊增祥那里,县府逼得很紧,光绪十七年(1891)姜恒泰只好将留在南方的两处生意盘卖出去,结清了欠焦家的本金和利息,不再做生意了。姜恒泰经此打击,面容憔悴,精神萎靡,终日自责叹息,累年居家不出。后来,一人去湖北武当山当了道士。约于光绪末年圆寂。

姜家在钱庄兑现风潮后,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其后人仍坚守着仅存留的渭南“悦济堂”中药铺,在艰难中前行,在奋斗中维持。民国六年(1917)后,药铺由姜氏十一世后人姜子经(字赢,1897—1963)经营,他连东(东家)带掌(掌柜),亲自采购药材,配制丸、散、膏、丹,严格把关,确保了药品质量。由他研制,“悦济堂”药铺生产的“人参猪肝散”“一捻金”“戒烟丸”中成药在当地颇有名声,购买者常常络绎不绝。民国十八年(1929)大荒,由姜子经主持,姜家在村东坡头支起大铁锅煮粥,救济过往饥民。其间,他接受了“五四”运动新思潮和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影响,曾是早期的中共党员。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投身农民运动和实业救国,参与成立“天足会”妇女解放组织;送自己三个儿子投军抗日;筹建和参加商会、农会。民国二十五年(1936)一月,经渭南县商会第一届会议选举,姜任渭南县商会常务委员、药材公会主席。时人称他“姜会长、姜委员”。他因参加渭华起义,使家庭曾被国民党地方保安团查抄。渭华起义失败后,为躲避抓捕在外逃亡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姜子经回渭继续主持药铺经营,并参股面粉厂等实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经营药铺直至公私合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