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上丝绸之路-清代潮州海盗组织及其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清代潮州海盗组织及其影响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还有潮州的许多海盗支派,如曾铨、马麟、马殿等九军应援,还有潮州海盗黄海如、陈斌等组织。由此可见,郑氏家族在清初与海盗势力消长的重要关系。到1790年,海盗活动几乎成为江坪的重要经济支柱。但这段时期的海盗尚属于规模较小的海盗组织,而且常常随聚随散,并不具备一定的稳固性。这些官爵的授予反映了西山政权对中国海盗的滋长起了推动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清代潮州海盗组织及其影响

海盗游弋于海上,以船为生,单靠一个人无法展开任何行动,必须结伙为伴,才能有规模地驰骋海洋,进而从事劫掠活动。一般会有一个较严密或松散的组织,有时也会和其他海盗组织结成联盟。海盗首领在不同的区域称呼不一定相同。清代文献常称“盗首”,西方人称“旗主”,福建一带称蔡牵为“大出海”,据道光《厦门志》记载:“同时盗匪朱、张保仔、凤尾、矮牛、红头、白底诸帮,及零星土盗皆附之,呼为大出海。”[18]

明清鼎革,沿海地区的民众掀起了抗清的浪潮,即便在抗清斗争失败后,他们仍漂泊在海洋,继续坚持反清复明的活动,这些人自然被清政府界定为海盗。这些海盗的主要活动范围集中在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地区,以顾荣、周鹤芝为典型。顾荣原为驾船佣工,人称三麻子。[19]后因雇主贩卖私盐被捕去世,顾荣便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下海为盗,后向明朝投诚,抵御清兵南下。这支由顾荣率领的海盗从顺治二年(1639年)至顺治十三年(1656年)间一直抗击清兵,但最终势单力薄,归降清朝。另一个海盗首领周鹤芝于明末与日本有往来贸易,获利颇丰,后捐献物资,立誓抗清,并先后接受南明政权授予的把总、水军都督职衔,率领余众在江浙沿海一带阻击清军。当听闻郑芝龙降清之后,他以死苦劝郑芝龙回心转意。[20]

清初影响较大的海盗集团当属福建的郑氏家族。虽然郑芝龙归降清朝,但是郑氏家族的势力仍有以郑成功、郑经父子为主的抗清活动,其影响范围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自郑成功公开与清廷对抗后,郑氏家族便积极联合沿海地域的海盗一起从事抗清斗争,“泉属为滨海之区,郑贼招亡纳叛,不遗余力。他郡从逆者,尚有跋山涉水之艰,未成先败之虑,此则举足一跨便是贼,伸手一招即来狂焰,是人人可以为贼,而户户可以藏奸者也”。[21]这一联合策略,吸引了一些海盗参与郑成功的抗清斗争之中,如流窜于福建的白头贼蔡寅,康熙年间攻安溪县失败后投奔郑家。还有潮州的许多海盗支派,如曾铨、马麟、马殿等九军应援,还有潮州海盗黄海如、陈斌等组织。由此可见,郑氏家族在清初与海盗势力消长的重要关系。这无疑也是清朝初期厉行海禁和迁界令的重要背景之一。

乾嘉年间,骚扰浙江沿海的海盗主要包括凤尾帮、箬黄帮、穷嘴帮和黄葵帮,主要组织构成和规模见下表:

浙江主要海盗情况简表[22]

由此可见,闽浙沿海海盗常常侵扰福建、浙江海域,活动范围较大,四处侵扰,“海洋相通,无此疆彼界之殊,朝粤暮闽,半月之间,可以周历七省,防范驱除,万难稍缓”。[23]有些福建海盗甚至北上到东北沿海进行劫掠,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就曾有海盗黄如玉在锦州盖州抢夺3000两之多。[24]

清代中叶,海盗渐渐聚集于中越边界的江坪。在江坪的天朝街上居住着来自中国的商人、小贩、渔民以及越南人,因其易守难攻和边境优势,愈来愈多的盗贼啸聚于此。到1790年,海盗活动几乎成为江坪的重要经济支柱。各种劫掠而来的战利品充斥在当地的集市之上。但这段时期的海盗尚属于规模较小的海盗组织,而且常常随聚随散,并不具备一定的稳固性。然而,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江坪海盗的发展出现了转折,时安南阮文岳、阮文吕、阮文惠三兄弟发动西山事变,先后占领归仁省、广义省、平顺省,安南政局发生巨变。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阮文惠自立为安南国王。但与其同时存在的安南政权还有顺化阮氏(阮福映)以及河内郑氏。

为进一步清除其他两个并立政权,西山政权开始与江坪地区的中国海盗合作,任命中国海盗头目为“乌艚总兵”官衔。自此,以前非法的海盗逐渐披上了合法外衣,扩充队伍,大肆扰乱中国沿海地区,“其盗有二,一曰艇匪,患生不测者也。以其驾驶便捷,故曰艇,来自安南,即唐之交趾国。自阮、黎乱法,递相侵夺,其国狎水,战船无备粮,出而为盗,动以千计,凶悍无伦。粤洋滋扰,职是之故”。[25]此外,他们还帮助西山政权消灭顺化阮氏和河内郑氏的势力。其中最受西山政权倚重的中国海盗是莫官扶和郑七,“他们每年接受越南方面的馈赠,每年阴历三四月间,莫、郑二人和其他海盗巨枭便召集人马,扬帆东进,到中国沿海行劫,直至九十月间折返越南。对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的小股海盗来说,阮文惠乃是‘粤南大老板’,他能帮助推销脏物并给以20%至40%的利润”。[26]嘉庆年间,许多海盗头目接受了西山政权授予的官职,包括千总、总兵、将军、都督之类的武职职衔,甚至获得侯、王等官爵。这些官爵的授予反映了西山政权对中国海盗的滋长起了推动作用。[27]西山政权与海盗之间的勾结给东南沿海带来不稳定的因素,成为粤东海寇的肇始,“逮乾隆五十四、五年后,盗贼复起,祸缘安南夷主黎氏衰微,阮光平父子篡立,兵革不息,国内空虚,招致亡命,崇其官爵,资以兵船,使其劫掠我商渔,以充兵饷,名曰采办,实为粤东海寇之始”。[28]

嘉庆七年(1802年)南方顺化阮氏政权在法国的支持下俘获了阮光缵,西山政权告终。失去安南西山政权庇护的海盗们,面对清廷以及安南阮氏政权的围剿,逐渐结成海盗联盟。嘉庆十年(1805年),7位海盗首领郑文显、麦有金、吴知青、李相清、郑流唐、郭学宪、梁宝签署了《海上武装公立约单》,具体规定如下:

广东海上武装麦有金等公立约单

天命乙丑年六月(嘉庆十年六月)立合约人郑文显、麦有金、吴知清、李相清、郑流唐、郭学宪、梁宝等,为会同众议,肃以公令事。窃闻令不严不足以儆众,弊不革不足以通商,今我等合众出单,诚为美举。然必始末清佳,方能遐迩取信,凡我各支快艇,良恶不齐,妍强各异,苟非约束有方,势必抗行弗顾。兹议后开款条,各宜遵守,矢志如一,无论权势高低,总以不阿为尚。倘有恃强不恤、抗行例约者,合众究办。今恐无凭,立合约七纸,每头船各执一张为照。计议款条开例于后:

一、议通海大小船只边(编)作天、地、玄、黄、宇、宙、洪七支。各支将行纲花名登簿列号,每快艇于悝尖书某字若干号,头桅亦依本支旗号。如悝尖无字号,以及头桅旗色不符者,即将船艇、炮火充公,并将行纲处决。

一、议某支原有某支旗号,如有假冒别支旗号色者,一经察出,将其船艇、炮火归众。行纲立心不轨,候众处决。

一、议快艇不遵例禁阻截有单之船,甚至毁卖船货,以及抢夺银两、衣裳,计赃填偿,船艇、炮火一概充公,行纲分别轻重议处,如赃重填披不起者,则照本支分予扣除。

一、议打货船,所有船艇货物,系某先到者应得。倘有持强冒占,计其所夺赃物多寡,加倍赔偿。如有不遵者,合众攻之。(www.xing528.com)

一、议不拘何支快艇牵取有单之船,旁观出首拿捉者,赏银一百大员(元)。对打兄弟被伤者,系众议医调治。另听公议酌偿。从旁坐视不首者,以串同论罪。

一、议有私自驶往各港口海面劫掠顺校贩卖之小船,以及带银领照之商客者,一经各支巡哨之船拿获,将船烧毁,炮火、器械归众,该老板处死。

一、议不拘水陆客商,平日于海内有大仇者来,有不潜踪远遁及其放胆出入卖买者,虽略有口气亦可相忘,不得恃势架端扳害,以及借以同乡亲属波连,拿酷赎水。如违察出真情,则以诬陷议罪。

一、议头船遇通海有事酌议,则于大桅树旗,各支大老板宜齐集会议。倘有话致嘱本支快艇,则于三桅树旗,本支行纲宜进船听令。如有不到者,以藐法议处。奉主公命,抄发各船。以示遵守。

天运乙丑年六月日(“有金记号”印)吴尚德(系调行)执。[29]

这份约单中具体规定了“打单”的具体对象,不可随意劫掠有凭证的商船。“这份合约的签订标志着广东海盗结束了群雄并立、相互残杀的局面,从踏斗走上了联合的道路”。[30]不久,郑流唐在一次意外中毁容,促使了其投降。至此,联盟中只剩下6个帮派,即红旗帮、黑旗帮、白旗帮、绿旗帮、蓝旗帮、黄旗帮。这个联盟以条约为约束,协调各自的海上行动,乃至于外界交易的程序。“虽然这个联盟在理论上组织严密,但在实际上仍然结构松散,变通灵活,在规模上、人数上均能自行调节盈缩”。[31]

除了活跃在广东海面的旗帮海盗组织外,清代中叶在闽浙沿海的蔡牵、朱等海盗也相当有势力。

蔡牵,福建同安人,约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入海为盗,后称镇海王,成为侵扰台湾海峡的洋盗首领。嘉庆元年(1796年),福建势力较大的海盗还有王流盖、林发枝等,这些组织大致在嘉庆元年陆续投诚,“海洋盗匪王流盖、獭窟舵、林发枝等,屡在洋面肆劫,今王流盖业经被炮击毙,獭窟舵带领夥盗全行投出,其未获者仅止林发枝一犯”。[32]嘉庆二年(1797年)林发枝帮派也投诚,被赏赐七品官衔,“庚寅赏投首洋匪林发枝七品衔,来京安置,伙盗一百五十三名分别安插如例”。[33]嘉庆四年(1799年),福建沿海又出现新的海盗组织,“嘉庆四年冬,盗船之在浙者,最大为安南夷艇,其次有凤尾帮、水澳帮、箬黄帮,共数百船,盘踞浙洋,隐伺劫掠”。[34]嘉庆五年二月,箬黄帮被剿灭,擒获盗首江文五等176人。嘉庆五年(1800年)六月发生的神风荡寇事件,使安南夷艇和凤尾帮在飓风中几乎沉没,为蔡牵帮势力迅速扩张提供了契机。

查艇匪、凤尾、水澳三帮之内,水澳与凤尾不和,因乘间令人招使水澳投诚,并散布间谍之言,令其互相猜忌,水澳帮已各自驶回玉环洋面,惟凤尾随同艇匪及随带之土盗小钓船杉板船,共计百有余只,在太平松门游奕,定海黄岩两镇兵船六十只,在海门上下与之相持,兵勇张大声势,使之不能登岸。此时水澳已去,盗船较单,各口水米,查禁甚严,……适于六月二十二日夜间,忽起飓风,至二十三日子丑之间,风势愈烈,屋瓦皆振。该处盗船多被风水击撞,沉没无算,余者亦漂出外洋,未知存否。[35]

嘉庆五年(1800年)的飓风造成夷艇和凤尾帮的船只和海盗巨大的创伤,加上清军的有力围剿,凤尾帮被剿灭无几。嘉庆五年(1800年)八月,水澳帮于东泗洋一战中被剿灭殆尽。自飓风事件后,唯一幸存保存下来的完整实力就是蔡牵,他将凤尾、水澳的余孽大部分收归旗下,成为最有实力的海盗。[36]

当时与蔡牵相互配合的海盗组织还有朱,后称为南海王。两人结为盟友,嘉庆八年(1803年)正月,“(蔡)牵窜定海,进香普陀。适李长庚掩至,牵仅以身免,昼夜穷追至闽洋。贼粮硝尽,篷索朽,我师又据上风,贼不能遁,仍伪乞降于闽浙总督玉德,玉德遣兴泉兵备道庆徕赴三沙招抚之。牵又曰:果许我降,勿令浙师上风逼我。玉德遽檄浙师收港勿出。于是牵得间缮樯械,备糗粮,扬帆去。浙兵追击于三沙,于温州,凡夺舟、沉舟、烧舟者六。贼畏霆船甚厚,赂闽商更造大于霆船之船,先后载货出洋,伪报被劫。牵连得大海舶,遂能渡横洋,渡台湾。九年夏,劫台湾米数千石,分济粤盗朱,连八十余,猝入闽,闽师不敢击”。[37]可见,嘉庆年间蔡牵截获的各类物资,如粮米、船只等都曾慷慨给予朱。嘉庆九年(1805年),蔡牵数次侵扰台湾岛,后在浙江水师提督李长庚的围剿下无功而返。嘉庆十年十二月,李长庚在黑水洋之战中不幸遇难,“率福建水师提督张见陞等追牵入澳,穷其所向,至黑水外洋。牵仅存三舟,长庚击破牵舷篷,又自以火攻船维其后艄。贼急,发艄尾一礮,适中长庚喉,而殒”。[38]直到嘉庆十四年(1809年),蔡牵帮才被官府剿灭。

海盗尽管结成联盟,但大多数的小型抢掠活动都是以小股为单位进行。正如穆黛安所言,股是帮主和各单个船艇之间的中层单位,是联盟的主要组成部分。每股大概由10到40艘船只组成,每股首领负责传达大老板的指令,并且负责管理手下的海盗成员。最小的海盗内部组织是以船只为单位。每艘船上都有一位负责人,也称“老板”。老板主要负责提供日常所需的武器和粮食。除了老板外,每艘船上还有一位“头目”,主要负责船上具体事务的管理,通常在作战时,头目常积极指挥其他成员战斗。在头目之下是舵工。舵工主要负责总管扬帆开船等事。此外,一艘船上还有几位火长,主要负责甲板上的事。每只船上还有操作火炮、抛启铁锚、焚香祷告的专门人员,以及管理账目的事务长、掌管文书的人员或者负责保单的签发等事,如蓝旗旗主乌石二就有一位专门掌管文墨的人,名叫黄鹤。黄鹤主要负责草拟乌石二所需的勒索名单,撰写恐吓乡民、逼其就范的传单。[39]

有清一代,海盗几乎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始终,清初主要以南明政权支持下的海盗和郑氏家族海盗为主,清代中叶是中国海盗的黄金时代,从江浙海面延续到北部湾地区的中越边境的海盗,规模不断扩大,实力增强,尤其是中越边境的海盗首领甚至接受西山政权的授官封爵。嘉庆年间,海盗逐渐形成以旗色为区别的联盟,对粤、闽、浙三省沿海不断侵扰,官府疲于奔命地四处加以镇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福建沿海的蔡牵帮,海盗内部组织严密,从上到下主要有盗首、头目、老板、舵工、火长等不同的层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