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清代海上贸易的鼎盛时代

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清代海上贸易的鼎盛时代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为中国历史上正式建立海关的开始。至此,中国海禁结束,海外贸易进入海关管理时期,广东海上丝路得以持续发展。行商的对外贸易,必须个人提出申请,由官府审核批准后才能进行。广东海上丝路因全国对外贸易集中于此而日显繁荣。其中美国、俄罗斯是清代新开辟了直航航线以后,才开始与中国直接开展海上贸易的。

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清代海上贸易的鼎盛时代

清初为了防范沿海反清势力,曾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十三年(1656年)和康熙元年(1662年)、四年(1665年)、十七年(1678年)五次颁布禁海令。由于效果不理想,又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元年(1662年)和三年(1664年)三次下令将禁海令升级为迁海令。(20)这使得海上丝路的正常贸易大受打击。但广东走私贸易的大户贿赂官府,使广东外贸得以延续。由于海禁政策严重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沿海民众的利益,清廷不得不于康熙八年(1669年)起逐步部分解禁,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停止海禁:“今海内统一,寰宇宁谧,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21)次年下令于广东广州、江苏松江(今上海)、浙江宁波福建厦门设置粤海关、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等四个海关,此四处为对外贸易港口。此为中国历史上正式建立海关的开始。至此,中国海禁结束,海外贸易进入海关管理时期,广东海上丝路得以持续发展。广州海关也是当时最重要的海关。道光十九年(1839年),粤海关征收的税银近180万两,是广东地方财政收入的60%,清政府年关税收入的40%,而当中的90%是由行商(即十三行)承保交纳的。

鸦片战争以前,外国人到中国做生意,必须通过政府特许从事外贸的行商进行交易。行商的对外贸易,必须个人提出申请,由官府审核批准后才能进行。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广东巡抚李士桢协同两广总督吴兴祚和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把广州从事国内贸易的“金丝行”和从事外贸的“洋货行”区别开来,分别收税。“洋货行”简称洋行,又称十三行,或十三夷馆。十三并非固定数目,多时达几十家,最少时仅四家。其行商代表清政府管理海路邦交和对外贸易,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具有半官方的性质。广东十三行最早的设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签订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的《南京条约》规定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口通商,并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照向例。凡有英商等赴各口贸易者,无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由此废止了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十三行从此日趋没落。随着到广州的外国商人不断增多,许多国家先后在广州设立商馆,兼行外交和贸易管理的功能。这些外国商馆都由行商出租地方供其办公和居住,每个商馆门前都竖立本国国旗以示明国籍。

1837年的广东十三行行商

由于外商违禁之事日多,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一月清政府下令封闭江、浙、闽三处海关,规定外商只许在广东收泊贸易。(22)由此结束了清代多口通商、同时也开启了广州一口通商的历史。广东海上丝路因全国对外贸易集中于此而日显繁荣。这种局面直至鸦片战争结束才改变。清初设关之初,即已把外国商馆集中于广州城西珠江边一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开今十三行马路,限制洋商的活动范围,以便于对洋商及商馆的管理。

清代广东海上丝路的航线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明代已经开辟的欧洲线、拉美线、东南亚线、日本线的基础上,又开辟了北美线、俄罗斯线和大洋洲线,广州港与各大洲的环球贸易航线日趋完善。

广州—北美洲航线开通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装载了大量花旗参的“中国皇后”号于2月22日从纽约启航,绕过南非好望角,穿过印度洋,于同年8月23日到达澳门,再沿珠江而上,于28日到达广州黄埔港。同年12月28日,“中国皇后”号满载在广州购买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于广州黄埔港返航,于次年5月11日到达纽约。所载回的货物大受欢迎,“中国皇后”号的首航成功也轰动了美国社会。广州生产的广彩瓷器以及景德镇的外销瓷器由此开始了直销美国的历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美国商人又开通了美国至广州的太平洋航线:从纽约港出发,绕过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穿越太平洋直达广州。(www.xing528.com)

广州—俄罗斯航线开通于嘉庆年间:嘉庆八年(1803年)五月,沙皇为了扩展与中国的贸易,组织了“希望”号和“涅瓦”号两艘商船作环球航行。这两艘商船从俄国的克隆斯达港启航,横越大西洋,绕过南美洲南端的合恩角,进入太平洋后先到达夏威夷群岛,再横越太平洋,于嘉庆十年(1805年)十一月到达广州。出售所带来的毛皮后,又满载从广州购进的货物,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2月7日从广州黄埔港返航。

广州—大洋洲航线开通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由詹姆士·孖地臣从广州向新南威尔士的杰克逊港(Port Jackson)发出了第一艘满载茶叶的商船“哈斯丁侯爵”(Marguis of Hasting)号。

自18世纪后半叶至鸦片战争以前,广州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贸易港口,一口通商的政策致使广东的对外贸易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广州成为通达各大洲的国际性港口,在这里商馆和口岸不断增加,贸易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展,贸易量和海关关税也随之大幅上升。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停止海禁以后,广东逐步开放给中外商人贸易的口岸,分布遍及广东沿海各地及部分内河沿岸:“粤东之海,东起潮州,西尽廉南,南尽琼崖,凡分三路,在在均有出海门户。”(23)共计有总关口7个,其下的小关口共60多个。主要有:黄埔口、佛山口、虎门口、紫坭口、市桥口、镇口口、澳门总口、乌坎总口、神泉口、甲子口、碣石口、汕尾口、长沙口、鲘门口、平海口、稔山口、湖东口、墩头口、庵埠口、汕头口、潮阳口、后溪口、江门口、海门口、澄海口、障林口、水东口、硇洲口、阳江口、海安总口、雷州口、赤坎口、钦州口、海口总口、廉州口、儋州口、崖州口等。(24)而随着新航线的开辟,前来广东贸易的国家和地区也不断增加。清代直接与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遍及亚、欧、美等各大洲,亚洲有日本、朝鲜、东南亚诸国、印度等;欧洲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丹麦、瑞典、普鲁士、意大利、俄国等;美洲有美国、秘鲁、墨西哥等。其中美国、俄罗斯是清代新开辟了直航航线以后,才开始与中国直接开展海上贸易的。

清代出口的商品仍以茶叶、生丝、丝织品、瓷器为主。输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药材、毛料、皮货、手工业品(自鸣钟、玻璃器皿等)。在17—18世纪,中国的瓷器大量从广东销往欧美。出口的中国瓷器包括景德镇瓷器、德化窑瓷器、广彩瓷器、江苏宜兴紫砂陶器、广东石湾陶器等等。中国瓷器在欧美大受欢迎的原因,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是在17世纪,茶、咖啡巧克力先后传入欧洲,热饮从此成为欧美社会的时尚,而瓷器以其质优、美观、价廉、耐热等优点,逐步取代了西方人传统的金属饮具,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日用品。二是中国陶瓷器的造型和装饰艺术所体现的华丽、秀美、逸致等特质,契合了当时欧洲所流行的洛可可精神。1710年德国迈森瓷厂成功生产出优质瓷器以后,欧洲自产的瓷器逐步开始与中国竞争市场,导致中国瓷器的外销自18世纪末开始渐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