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与外销陶瓷

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与外销陶瓷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7年中国交通部广州救捞局和英国一家海洋探测打捞公司在广东阳江海域调查沉船时发现,考古学家把它命名为“南海I号”。根据探测情况估计,整船文物超过8万件。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的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的标本。“南海I号”的整体打捞行动在2007年开始。该沉船曾多次遭到非法盗掘。目前所有文物已保存于海南省博物馆。船体的科学保护和复原工作也在进行中。

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与外销陶瓷

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爪哇海峡勿里洞水域发现了一艘触礁沉没的唐代船只,因在沉船附近有巨大的黑礁石,故沉船被称为“黑石号”。对“黑石号”的打捞始于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基本完成,从2000年开始对打捞文物进行整理。沉船上发现有中国唐代出产的陶瓷器、金银器及铜镜等文物共6万多件。出水瓷器67000多件,其中98%是中国陶瓷。包括长沙窑瓷约56500件,器型以碗为主,其次为执壶。其他器型包括杯、盘、盂、盒、罐、熏炉、油灯和少量肖生瓷塑。有件瓷碗带有“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铭文,碗心图案接近阿拉伯“安拉”。宝历二年为唐敬宗年号(826年)。有的碗中写有“茶盏子”,明确标清了瓷碗的茶具用途。有的瓷碗写有“湖南道草市石诸孟子有名樊家记”,说明产品来自长沙窑,带有广告语言性质。器物中大量描绘有花草、莲花、飞鸟、摩揭鱼等纹饰。这些新发现的长沙窑产品大大丰富了长沙窑瓷器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装饰,也为确立长沙窑的外销瓷器窑场地位提供了证据。带有阿拉伯风格的图案和装饰,说明唐代长沙窑为了适应西亚市场需求而调整了自己的产品特色。其他瓷器还包括200余件浙江越窑青瓷、350余件北方白瓷、200余件北方白釉绿彩陶瓷和700余件广东窑口烧造的粗糙青瓷。其中广东生产的青釉瓷器有罐、碗、壶、大瓮等等,主要产自梅县水车窑、新会官冲窑等。因为出水的长沙窑瓷碗上带有唐代宝历二年(826年)铭文,结合其他器物考证,沉船的年代被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黑石号”应是从中国扬州出航的外销船只,其沉没的位置正是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从沉船打捞文物的特征及纹饰看,纹饰多带有伊斯兰风格,符合西亚人的口味,说明所运载货物原应为阿拉伯、伊拉克、波斯中东国家的商人收购,欲运往中东销售。打捞瓷器中发现有3件完整的青花盘,纹饰具有伊斯兰器物的风格,从胎釉、纹饰和青花料来看,与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唐青花相一致,应出自河南巩县窑,青花料为西亚进口钴料,胎土瓷化程度很高,一时引起了全球瞩目。这几件青花盘的风格与伊拉克一带同时期流行的器物极为接近,应是专为外销而生产的。(图12—14)

图12 青花花卉纹盘/唐/黑石号沉船出水

图13 青花花卉纹盘/唐/黑石号沉船出水

图14 蓝花碗/伊拉克/9世纪早期(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南海I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沉没于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1987年中国交通部广州救捞局和英国一家海洋探测打捞公司在广东阳江海域调查沉船时发现,考古学家把它命名为“南海I号”。

图15 龙泉窑青釉刻花碗/南宋/南海I号出水(广东省博物馆藏)

(www.xing528.com)

图16 德化窑白釉瓶/南宋/南海I号出水(广东省博物馆藏)

图17 景德镇窑青白釉花瓣口碗/南宋/南海I号出水(广东省博物馆藏)

2002年3月,由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南海I号水下考古队”,对这艘宋代商船进行了小规模试掘,打捞出金、银、铜、铁和瓷器等各类文物4000余件。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包括福建德化窑和磁灶窑、景德镇窑系、龙泉窑系及磁州窑系的瓷器(图15—17)。根据探测情况估计,整船文物超过8万件。其中出水的一条镀金腰带长17.9厘米,由四股八条镀金线编织而成,器身截面呈方形,带钩为长方条,饰璎珞纹,后有方孔连接腰带。带的另一端有四个小环,用以调节松紧。从其风格来看,很可能是一件珍贵的舶来品。有的大瓷罐内装满了小杯等小件瓷器,与宋人朱彧《萍州可谈》中的记载是相吻合的:“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深阔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经探测和发掘,初步推算“南海I号”古船是尖头船,整艘商船长30.4米、宽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约4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近800吨。专家从船头位置推测,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的。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的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的标本。同时,它也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

“南海I号”的整体打捞行动在2007年开始。目前,该沉船已成功打捞,并已从海底成功平移到建于阳江海陵岛“十里银滩”上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内——这是一个巨型的大玻璃房子,房子内的水质、水温等环境都与“南海I号”沉船所在的海底完全一样。在保护沉船之余,人们可以围绕透明的“水晶宫”观赏沉船,甚至于水下考古队员的发掘、清理过程。

图18 青釉刻划花碗/南宋/华光礁I号出水(海南省博物馆藏)

图19 青白釉弦纹执壶/南宋/华光礁I号出水(海南省博物馆藏)

华光礁I号同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沉没在海南省西沙群岛华光礁环礁内侧,1996年由渔民发现。1998—1999年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2007年3—5月和2008年11—12月两次进行发掘。船体残长20米,宽约9米,推测舷深约3—4米,残留隔舱11个,船体上层已毁,底层保存基本良好。考古人员发现,该沉船的制造材料、工艺构造,与上世纪70年代泉州后渚港发掘的古沉船十分相似,因而推测该船应是由泉州港出发的。该沉船曾多次遭到非法盗掘。考古调查和发掘出水文物共万余件,以陶瓷器为主,主要产自江西景德镇、福建瓷灶窑和德化窑等。器型主要有碗、盘、瓶、盒、盏、罐、瓮等,釉色有青釉、青白釉、酱釉、黑釉等。(图18—19)发掘共提取船板511块。目前所有文物已保存于海南省博物馆。船体的科学保护和复原工作也在进行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