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香料贸易路线探索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香料贸易路线探索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香料贸易路线的开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不同地区的沿海居民以印度为中心分东西两段进行的。东汉时期,罗马人乘船东来,终于完成了东西香料的直接贸易。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但不管有没有绕道马六甲海峡,在汉代,我国已从岭南出发海路经东南亚航行到达印度南部是确信无疑的,这即是香料贸易的东段航线。但由于各地的地方性贸易保护主义的阻挠,使得这条路线的贸易发展缓慢。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香料贸易路线探索

香料贸易路线的开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不同地区的沿海居民以印度为中心分东西两段进行的。首先开通的是我国岭南至印度的东段航线,接着开通了从罗马至印度的西段航线,从而实现了东西香料贸易的对接。东汉时期,罗马人乘船东来,终于完成了东西香料的直接贸易。

(一)香料贸易路线的东段:岭南——中南半岛——印度

班固(32—92年)是第一个对汉代岭南对外贸易交通线进行记述和总结的中国学者。他在《汉书》第二十八卷《地理志》中详细记述了汉代岭南对外贸易的交通情况,这段记述也是正史中出现的唯一一次关于汉代岭南对外贸易交通线的记载: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巳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171]

史料中出现的地名是考察这段交通线的关键。日南即今越南岘港,徐闻即今广东徐闻,合浦即今广西合浦。对于域外的地名,中外诸多学者都仔细地做过反复考证,其观点可谓见仁见智。现将其主要观点一一列举如下:

都元国:藤田丰八[172]主张在马来半岛或苏门答腊岛之附近;岑仲勉[173]、周连宽[174]主张在马来半岛东北海岸克拉地峡北部的Htayan;劳干主张在菲律宾;许云樵[175]主张在婆罗洲;韩振华[176]、朱杰勤[177]主张在越南南圻的东缘海滨;章巽[178]主张在苏门答腊岛西北八昔河(Pasei)附近。

邑卢没国:藤田丰八、章巽主张在缅甸南部勃固(Pegu)附近;许云樵、韩振华、朱杰勤主张在泰国华富里(Lophburl);岑仲勉主张在苏门答腊北端之蓝无里,周连宽主张在爪哇北之Krabang岬;张星烺[179]认为邑卢没为色卢之误,因考今印度马拉巴(Malabar)沿岸古商港之patana;劳干主张在婆罗洲境,今之加里曼丹。

谌离国:藤田丰八、章巽主张为唐代之骠国悉利城,今缅甸蒲甘附近之sillah地方;许云樵、朱杰勤主张为梁代称之顿逊,今缅甸南端之丹那沙林;岑仲勉主张为今缅甸仰光附近的沙廉;张星烺主张为印度西南海岸的夏离耶威(Shaliyat);韩振华主张在泰国佛统(Prathom)。

夫甘都卢国:藤田丰八、费琅[180]、章巽等均认为是缅甸的旧蒲甘(Pugan,Pagan)城,其遗址在今伊洛瓦底江左岸;岑仲勉认为是缅甸的蒲甘城;周连宽认为在爪哇岛Kediri地区。

黄支国:藤田丰八、费琅、伯希和、冯承钧[181]、张星烺、岑仲勉、许云樵、苏继庼[182]、韩振华等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是唐时的建志补罗(Kancipuram),即今南印度东海岸的康契普腊姆(Conjervaram)。仅有极少数不同观点,如劳干认为在苏门答腊或爪哇,周连宽认为在苏门答腊岛西北部。

皮宗:藤田丰八、费琅、章巽、岑仲勉、韩振华认为是今马来西亚南岸的蒲牢皮散岛(Pulau Pisang);许云樵认为是马来半岛东部的柔佛或甘蔗岛;朱杰勤、周连宽认为是越南南部的平山或小岛Panjang。(www.xing528.com)

已程不国,藤田丰八考证为印度半岛之科脱伦基哈尔;周连宽认为在Sipora群岛;张星烺理解为今之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苏继庼考证为师子国,即今之斯里兰卡,大部分学者也都倾向于是今斯里兰卡。

从以上列举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一,关于这条路线的终点站——“黄支国”以及位于其南部的“已程不国”究竟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史学界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即“黄支国”就是位于今南印度东海岸的康契普腊姆,“已程不国”就是今斯里兰卡。二,当时的船只到底有没有绕道马六甲海峡在史学界还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但不管有没有绕道马六甲海峡,在汉代,我国已从岭南出发海路经东南亚航行到达印度南部是确信无疑的,这即是香料贸易的东段航线。

(二)香料贸易路线的西段:红海——印度洋——印度

香料贸易路线西段的沿海航线经过罗马人、希腊人埃及人阿拉伯人、锡兰人、安息人、印度人等的分段开辟早就已经贯通。但由于各地的地方性贸易保护主义的阻挠,使得这条路线的贸易发展缓慢。直到公元1世纪,由于一个偶然的事件,使得由红海出发经印度洋远洋航海至斯里兰卡的直接联系得以建立。据普林尼(Pliny)的《自然史》记载,在克劳狄一世(Tiberius Claudius Drusus Nero Germanicus)在位(41—54年)期间,有一位负责红海税务的收税官叫普洛卡姆斯,曾派遣一位名叫布勃里乌斯(Publics)的获得自由的奴隶赴红海以负责照料他在该地区的利益。这位代理人在被称为“香料之角”的瓜达富伊角(Cape Guardafui)被劲风卷走,在汪洋大海中漂流了15个昼夜之后,又在斯里兰卡的港口布鲁斯(Hippuros)翻船。他在此地滞留了6个月的时间,受到当地国王的殷勤款待,并学会了当地居民的语言。他向这位国王介绍了罗马的情况,致使国王对于罗马政府廉洁奉公的作风钦佩不已[183],并决定与罗马结盟。他派出四位使节出使罗马,首领是拉奇亚斯(Rachias)。大约与此同时或稍后,公元47年,希腊水手希帕鲁斯(Hippalus)利用海洋季风,渡过了印度洋,到达印度西海岸。这是欧洲人首次发现印度洋上极规则的定期西南风(Monsoon),后来人们便称这种季风为“希帕鲁斯风”[184]。从此,罗马商人便开始利用季风大力拓展其与东方的商贸活动。每年八月份,印度洋上刮西风和西南风,船只顺风东行,十月可到达印度。到第二年四月,印度洋面是东北风、东风、东南风,满载东方货物的船只向西返回。“西方商人在红海和印度洋之间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185]海路贸易迅速增长,一度造成罗马市场上东方的丝绸和香料等价格的下跌。

(三)香料贸易路线的初步形成:地中海——印度洋——岭南

罗马商人发现印度洋航道后,继续东进,很快他们就了解到盛产黄金的印度尼西亚。据当时的文献《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Periplus of the Erythraean Sea)的记载:

经过印度东海岸之后,如果直向东驶,那么右边就是大洋。若再沿着以下地区前进,并让这些地区始终在自己左边,那就可以到达恒河及位于其附近的一片地区——金洲,这是沿途所经各地中最东部的地方。恒河是印度所有江河中最大的一条,其潮汐涨落的情况与尼罗河相同。恒河之滨也有一个同样称为“恒伽”的市场。香叶、恒河甘松茅、固着丝以及号称为恒河麻布的优良麻织品等,都在那里转口。据说这些地区还有金矿以及一种称为“卡尔蒂斯”(Kallis)的金币河口附近有一个海岛,这是东部一带有人居住地区的边际,正当旭日升起的地方,名叫金洲。在厄立特里亚海的所有地区中,这里是出产最优质玳瑁的地方。[186]

戈岱斯(George Coedes)在《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导论》中指出,文中的“金洲”无疑就是印度文献中的Suvarnahumi之意译,它指的至少是孟加拉海湾东部沿岸地区的一部分;鉴于“金岛”的方位,它只能是印度尼西亚群岛中的一个岛屿或马来半岛本身。[187]

在公元2世纪前期,罗马人已经到达位于中南半岛的缅甸,并转乘缅甸的进贡船来到东汉的都城洛阳。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永宁元年,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188]掸国在今缅甸北部,这是文献上所见最早浮海来到中国的欧洲人。在此基础上,公元166年,罗马人终于将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由各地区人民分段航行的海上交通线连结了起来。《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189]虽由于“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立刻引起史学家猜疑的是“传者过焉”[190]。而后来发现,在西方文献中也没有看到有与此次出使相关的记载,所以不少学者亦认为这很可能是在印度或叙利亚的罗马商人冒称帝国使者,寻求与汉朝的直接贸易。但不管是不是官方的出使,史料证明罗马人的商船的确已经直航至中国。这展示出了中西之间海上交通贸易的广阔前景,也标志着香料贸易东西线路的初步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