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合浦:汉代起始之地,海上丝绸之路

合浦:汉代起始之地,海上丝绸之路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之一合浦县位于广西南部边陲,濒临北部湾,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区”之美誉,全县总面积2380平方公里,人口93万多,以盛产珍珠而闻名于世。合浦县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指位于廉州湾北端的乾体港,距合浦县城6公里,距北海市约10公里。由于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乾体港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合浦:汉代起始之地,海上丝绸之路

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之一

合浦县位于广西南部边陲,濒临北部湾,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区”之美誉,全县总面积2380平方公里,人口93万多(2009年数据),以盛产珍珠而闻名于世。1988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开放县。

早在四千多年前,聚居在这里的先民,已经使用石器从事农业生产和狩猎。战国时,合浦地属百越中的骆越。秦末汉初,地属南越国。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南越国被灭后,划出南海、象郡交界的地方,设置合浦郡和合浦县,“合浦”的含义就是江河汇集于海的地方。

合浦县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现在的合浦县海陆空交通便利,县内有沙田、西场等港口可直达全国沿海各大城市和东南亚各国;县境东西、南北都有国道公路贯穿;钦(州)北(海)铁路通过城郊,与湘黔线、湘桂线、南昆线、粤桂线相连,形成通行全国的铁路网络;境内还有合(浦)山(口)高速公路和桂(林)(北)海高速公路;北海机场距离县城仅20多公里。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指位于廉州湾北端的乾体港,距合浦县城6公里,距北海市约10公里。东有雷州半岛、海南岛及北海冠头岭作屏障。因有内河作依托,溯江而上,过分水坳(鬼门关)入北流江,进浔江、桂江过灵渠,进漓江、入湘江,进洞庭湖长江、沔水,直达西汉故都长安和中原地区。由于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乾体港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汉初的几十年间,特别是汉武帝平南越后,经济、文化都得到很大的发展,社会繁荣。公元前1世纪,张骞西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希腊的文化、物质开始交流,促进了东西方各大文明间的相互交流。

自“陆上丝绸之路”以后,汉武帝需要开辟另一条通往东南亚等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最后选择了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富的合浦作为始发港之一。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展的贸易,除了丝绸之外,还有陶瓷、珍珠和茶叶。合浦不但是丝绸、陶瓷、珍珠、茶叶的产地,也是丝绸、陶瓷、珍珠、茶叶的集散地。因此,汉初合浦已成为与交趾的“互市口岸”和“南疆的一大都会”。《廉州府志》云:“武帝威德远播,薄海从风,外洋各国夷商,无不梯山航海,源源而来,现在幅辏肩摩,实为海疆第一繁庶之地。”

外国商人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携玛瑙、璧琉璃、琥珀、香料及奇石异物,在合浦交换丝绸、陶瓷、珍珠、茶叶等商品,然后返航。他们不必溯江而上,千里迢迢到达长安和中原地区。而来自中原的商人,也可在合浦采购丝绸、陶瓷等商品,然后远航东南亚等国。

现在廉州附近,东起清水江南至禁山一带,东西长约12.5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60多平方公里的地域,有汉墓近万座,已清理发掘了1200多座,出土许多重要汉代文物,也出土了大量外国输入的玛瑙、琥珀、璧琉璃等工艺品。这些文物成为合浦与东南亚等国交通贸易的有力佐证。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合浦珍珠与“珠还合浦”的传说

合浦珍珠世称南珠,在秦始皇时代,已名扬神州,当时被定为贡品。由于长年滥采,到了汉初的几十年间,合浦珍珠已根断苗绝。东汉顺帝时,孟尝任合浦太守,采取了一些有效的保护措施,几年后合浦的珍珠生产又得到复苏。历史上为此曾有“珠还合浦”的优美传说。

合浦珍珠凝重结实、珠大而圆、瑰丽多彩、光泽经久不变,素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之美誉。

合浦古汉墓群

合浦古汉墓群主要分布在合浦县城东南郊的丘陵地带,东西长约12.5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60多平方公里。经勘探编号1/2标的汉墓有1200多座,而包括封土堆已消失、隐蔽于地下的汉墓总数则有近万座。以“珠还合浦”闻名的合浦县,自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郡,县城所在的廉州镇一直是历代郡县、州、府治所,纵观那累累的汉墓,可窥见当年古郡的繁华。

汉代厚葬风盛行,南来的官吏、将佐及移民等,死后葬于合浦的都有较多陪葬品,近年出土的文物有铜凤灯、铜屋、珍珠、玛瑙、琥珀及陶屋、陶瓷等1万多件,其中铜凤灯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些文物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文化艺术、政治、经济及中国人民同东南亚各国人民友好往来、贸易关系,提供了实物史料。

合浦汉墓博物馆 (北海市委宣传部提供)

三国古墓

三国古墓是广西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文物最丰富、器形最特殊的三国古墓,位于合浦县城郊。墓葬分为前室、后室、左右耳室、侧室及甬道,长10米、宽6米,呈凸字形,墓砖上刻有花纹。与同时期三国墓葬形制所不同的是,此墓室直卷顶在右侧室,左右耳室不对称,后期有明显加筑的痕迹。已发掘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铁器、金器、琉璃饰品7个品种,其中青铜器和瓷器有东汉遗风,器形独特。尤其是一长流铜壶在广西尚属首次发现,当中的铜镜也极为罕见。

广西曾在区内一些县份发现过3座三国时代砖石墓,但规模很小,形式很简单,出土的文物少而且种类只有陶器、瓷器、钱币、铁器。合浦三国古墓的发掘,对研究古代广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合浦文昌塔 (北海市委宣传部提供)

合浦文昌塔(www.xing528.com)

合浦文昌塔位于合浦县城南约2公里处,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塔为八角形,高约36米,塔座8.1米,内径2.6米。它的造型是从底层向上逐层收窄,塔尖是个红葫芦,每层开着东西通风门,其余为作装饰的假门。塔身为白色,角边和拱门边为红色,红白鲜明,既朴素又美观。

塔的取名,是取南方丁火文明之义,现为广西南部宝塔之冠,对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及建筑力学等均具有较大价值。

“海天胜境”海角亭

海角亭位于合浦县城廉州镇西南面的今廉州中学内,始建于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距今千年,是后人为纪念汉代孟尝任合浦太守施政廉洁而建。亭以海角为名,乃因此地当年濒临大海,取“在南海之角”之意。

海角亭原址在城西南半里处,经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重建、修建、移迁,才至今址。亭东北30米处原有砥柱亭,东面十几米处是海门书院,东南30米处有魁星楼,西为天妃庙,南有金波潮,横架湖面的金波桥,沟通海角亭与魁星楼。

海角亭分两进,第一进为门楼,门楼正中是大圆拱门,两旁是耳门。正门上方嵌着“海天胜境”四字。耳门上还分别雕有“漱月”“澈云”字样。正门两旁原有石刻对联:

不到此亭那知象群郡崖关山万里;

试观于海才见龙门冠岭云水千重。

门楼正中处一块长约90厘米、宽约50厘米的石碑上,刻着清朝陶冶一笔写成的“鹅”字。

第二进是亭的主体建筑,朱红墙壁,琉璃碧瓦,雕梁画栋。亭的正面两条古柱上镌着清道光年间陈司权题写的对联:

海角虽偏山辉川媚;

亭名可久汉孟宋苏。

亭后方立有巨碑刻“古海角亭”,亭内后门上方悬挂着“万里瞻天”匾额。这是苏东坡于元符三年(1100年)获赦,从儋县到廉州,于海角亭题写的。但亭几经兴废,原题匾额早已无存。现悬于亭中的一幅,是集苏东坡字体仿制的。

海角亭 (北海市委宣传部提供)

大士阁

大士阁又名四牌楼,位于合浦县城东南的山口镇永安村内,因过去在阁楼上曾供奉观音大士而得名,1980年重建,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士阁建于明洪武年间,为中国距海最近的古建筑之一,是合浦保存最长久的一座古建筑物。坐北向南,分前后两阁,上下两层,两阁相连,浑然一体。穿斗式与台梁式结合的木梁架,全用坚硬的格木制成,以榫卯相连。两阁均以四柱厅为中心,上层以木板围护,下层敞开无围护。重檐歇山顶脊上均饰精美的灰雕,两侧有各种形象生动的鸟、兽、花卉浮雕。在建筑手法上保留了宋元时期的遗风,整个建筑布局合理、协调,组成一个优美稳固的统一体。据载,自明代至清代合浦地区曾多次遭风暴袭击和地震摇撼,附近几里内庐舍都倒塌了,唯独大士阁岿然屹立。阁建筑艺术精湛,具有浓厚民族特色,是研究我国古代南方亭阁建筑的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大士阁 (北海市委宣传部提供)

合浦大型汉代窑址群

从2007年10月起,广西的考古工作者汇聚在合浦发掘一处大型汉代窑址群,到目前已经发现了20余座砖窑、陶窑以及多处手工作坊,并且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制、木质器物。在这个工坊遗址中,可以清楚看到一条从取泥、制坯到烧陶成形的完整流水线。这是迄今为止岭南地区首次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汉代窑址群。

窑址群位于合浦县城廉州镇草鞋村,由于这个地方有适合做陶瓷的白膏泥,所以又叫白泥湾。整个窑群大约有1.8万平方米,在窑址群中央,考古队发掘出了2座半倒焰马蹄形窑,古窑由窑门、火膛、窑床、烟道等构成。此外还清理出了包括灰沟、水井、建筑遗址、贮泥坑、工作坑、灶坑等50多处遗迹,很多都保存较好。

水浒传》拍摄基地——星岛湖

星岛湖位于距离合浦县城24公里的洪潮水库,方圆600平方公里,有大小岛屿1026个,形状各异,林木苍翠,宛如一颗颗璀璨星星撒落在绿水碧波上。湖光山色,绮丽迷人,是度假避暑的极佳处。隐于水下的古代“将军坟”更缥缈着神秘色彩。自1996年建成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拍摄基地后,这里更增添了一份新颖奇趣的色彩,许多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游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