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历程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历程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武帝时期开辟的航线,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中国的丝绸、瓷器也在此时源源不断地输出,海上丝路的商贸达到了繁盛的状态。巅峰过后,清代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海航业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渐渐消亡。图77海上丝绸之路线路示意图1.黄支国黄支国,汉时通焉。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历程

中国既有辽阔的大陆,也有漫长的海岸线海洋文明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六千年前,中国沿海居民就已经开始航海,五千年前广东的陶器已经开始出现在印度洋沿岸,海上贸易开始往来,秦时岭南的番禺(广东广州)已经成了犀角、象牙、翡翠、珠玑等奇珍异宝的集散地。秦灭六国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经过四年努力,于公元前214年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在岭南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发展了繁荣的岭南贸易。

西汉初年,武帝南越后,派使者沿着百越民间开辟的航线,从广州出发,带领船队远航南海和印度洋,经过东南亚,横越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的东南部,抵达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后返航。汉武帝时期开辟的航线,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对此,《汉书·地理志》有着明确记载: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航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八)〔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2]

这条远航线路从今天的广东湛江徐闻县出发,经过今天的广西北海合浦县向南,航行五个月到达苏门答腊岛南端,绕过马六甲海峡,再航行四个月,到达缅甸南部的勃固附近。经过二十多天的航行,到达缅甸仰光附近的谌离国。在此上岸,步行十日,到达缅甸的夫甘都卢国;从夫甘都卢国再次上船经两个月的航行,到达印度的黄支国。最后从黄支国返航,经八个月航程到马来西亚的皮宗国。再经两个月的航程回到中国的日南郡(今越南东河市)。此后,东南亚的各国商船纷纷到中国开展贸易,汉代的黄金、丝绸也大量出口到东南亚各国。

与此同时,罗马帝国的皇帝也欲“通使于汉”,公元162年,罗马东进,击败波斯波斯湾进入罗马帝国范围。公元166年,罗马皇帝派遣使者从亚历山大港出发,经海路直达中国,与中国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全线贯通。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当时南朝的政权同东南亚诸国均有使节的往来,波斯、天竺、狮子国、扶南、婆利等国均与中国有所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是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唐人杜佑对唐前海交通总结如下:

海南诸国,汉时通焉。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居大海中洲上,相去或三五千里,远者二三万里。乘舶举帆,道里不可详知。外国诸书虽言里数,又非定实也。其西与诸胡国接。元鼎中,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百越,置日南郡。其徼外诸国,自武帝以来皆献见。后汉桓帝时,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贡献。及吴孙权,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使诸国,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因立记传。晋代通中国者盖鲜。及宋齐,至者有十余国。[3]

中国与南海诸国在汉代有了联系,各国在交州南的大海之中,距离大陆近些的有三五千里,远些的有二三万里之远,由于海上乘船的缘故,具体的里程不易得出,而外国地理书中所记载也不一定确切。汉武帝元鼎年间(前116年—前111年),派遣伏波将军开辟南方,设立了日南郡(今越南东河市),从此,东南亚海上诸国都来朝见中国了。至后汉时期,大秦(罗马)、天竺(印度)诸国都派遣使节由海路前来,到三国时期的吴国,也曾经遣使节通南海,约有一百多个国家,晋代时期交通几乎断绝,到南朝的宋、齐时期,交通逐渐恢复,又有十几个国家开始了贸易往来。

隋唐统一之后,海上交通日益频繁,交通频繁已经超越前代。同为杜佑通典所记载:

自梁武、隋炀,诸国使至逾于前代。大唐贞观以后,声教远被,自古未通者重译而至,又多于梁、隋焉。[4]

至南朝末年、隋朝时期,南方的海上交通已经超越前代,唐代贞观时期之后,国力更加强大,声威远播,古时和中国未有往来的国家也开始建立了关系,交往比前代更加频繁。频繁的使节、商贸往来,使得公元7世纪前后,中国南海出现了大批印度和波斯的商船,交州、广州、扬州成为当时最为繁忙的港口

图76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泉州、广州港口至菲律宾等地的航线,航船远行至非洲的摩洛哥、欧洲的西班牙,各国的海上贸易也比隋唐时期大大增加。此时的造船航海技术也得以发展,在元朝时期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眼中,中国帆船最大的有十二张帆、四层甲板,可载一千余人,为了防备海上的海盗,船上还配备弓弩、火箭盾牌兵器,可谓坚不可摧了。中国的丝绸、瓷器也在此时源源不断地输出,海上丝路的商贸达到了繁盛的状态。

明朝时期,出现了著名的海上远航——郑和西洋,郑和带领他强大的船队,六次远行,足迹远达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东非海岸,达到了中国古代远洋的巅峰。巅峰过后,清代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海航业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渐渐消亡。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也对唐时南海诸国的概况予以了详细的记载,诸如方位、交通、历史、人口、特产等多有记载。但终因来往交通不便,交流过少,并且以当时的中原人士的角度观照南海诸国,犹有一些猎奇的色彩,便使得文字的叙述中充满了独特、奇异,甚至带有些许的神话意味,我们姑且选取一些对这些遥远的海中国度的描述,来看一下古人眼中的南海诸国吧!

图77 海上丝绸之路线路示意图

1.黄支国

黄支国,汉时通焉。合浦、日南之南三万里,俗略与珠崖相类。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明珠、玉璧、琉璃、奇石、异物。大珠至围二寸以下,而至圆者,置之平地,终日不停。[5]

黄支国,汉代已经有所往来,在合浦(今广西合浦县)、日南(今越南东河市)郡南三万里,产明珠、玉璧、琉璃、奇石、异物等,有珍珠周长两寸者,非常圆滑,放在平地上,能够转动一天而不停止。

2.哥罗国

哥罗国,汉时闻焉。在槃槃东南,亦曰哥罗富沙罗国云。其王姓矢利婆罗,名米失钵罗。其理城累石为之。城有楼阙,门有禁卫,宫室覆之以草。国有二十四州而无县。庭列仪仗,有纛,以孔雀羽饰焉。兵器有弓、箭、刀、槊、皮甲。征伐皆乘象,一队有象百头,每象有百人卫之。象鞍有钩栏,之中有四人,一人执槊,一人执弓矢,一人执殳,一人执刀。赋税人出银一铢。国无蚕丝、麻纻,唯出古贝布。畜有牛,少马。其俗,非有官者不得上发裹头。又嫁娶初问婚,惟以槟榔为礼,多者至二百盘。成婚之时,唯以黄金为财,多者至二百两。妇人嫁讫则从夫姓。音乐有琵琶、横笛、铜钹、铁鼓、簧。吹蠡击鼓。死亡则焚尸,盛以金罂,沈之大海。[6]

哥罗国,汉代时中国已有所闻,在“槃槃国”东南方向,也叫作“哥罗富沙罗国”,国王姓“矢利婆罗”,叫“米失钵罗”。其城池用石头对累而成,城有城楼,城门有禁卫把守,宫殿以茅草覆盖。全国有二十四个州,没有县。仪仗以孔雀羽毛作为装饰。兵器有弓、箭、刀、槊、皮甲等等,出征时都乘坐大象,一支队伍有一百头大象组成,每头大象有一百个士兵护卫;象鞍上有护栏,可坐四人:一人拿槊、一人拿弓箭、一人拿殳、一人拿刀。国家没有蚕丝、麻等布匹,只有木棉布。牲畜有牛、马等。其国家风俗,如果不是官员的话不能把头发盘在头上。婚俗上,订婚只用槟榔,多的可以有二百盘之多。结婚时用黄金为聘礼,多的可以达到二三百两黄金。女子嫁过即从夫姓。乐器有琵琶、横笛、铜钹、铁鼓、簧等。人死后则将尸体焚烧,盛在金色酒器之中,沉入大海。

3.林邑国

林邑国,秦象郡林邑县地。汉为象林县,属日南郡,古越裳之界也,在交趾南,海行三千里。其地纵广可六百里,去日南界四百余里。[7]

林邑国,属秦朝象郡的林邑县境,汉朝设象林县,属日南郡所辖,是上古中原和南越的分界。国家在交趾的南方,经海路行船三千里。其国长六百里,距离日南郡界为四百余里。

4.扶南国

扶南国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岛中,去日南可七千里,在林邑西南三千余里。其境广袤三千余里。国俗本裸,文身被发,不制衣裳。其先有女人为王,号曰柳叶,年少壮健,有似男子。其南有激国人名混溃来伐,柳叶降之,遂以为妻。恶其裸露形体,乃穿叠布贯其首,理其国。子孙相传……土地坳下而平博,气候、风俗、物产大较与林邑同。有城邑宫室,国王居重阁,以木栅为城。海边生大若叶,长八九尺,编其叶以覆屋。国人亦为阁居。为船八九丈,广才六七尺,头尾似鱼。国王行乘象。人皆丑黑拳发,裸身跣行。耕种为务,一岁种,三岁获。又好雕文刻镂,食器多以银为之。出金钢,可以刻玉,状似紫石英,其所生乃在百丈水底盘石上,如钟乳,人没水取之,竟日乃出,以铁锤之而不伤,铁乃自损,以羖羊角扣之,漼然冰泮。贡赋以金、银、珠、香。亦有书记府库,文字类胡。[8](www.xing528.com)

扶南国在日南郡的南方,在大海西面的大岛屿中,距离日南有七千里之遥,在林邑西南三千余里。其国境广袤,方圆三千余里。风俗崇尚赤裸,身上文着文身,披头散发,不制作衣裳。其国家有一个女性国王,号曰“柳叶”,年轻健壮,有点类似男人。南方有一个激国人叫“混溃”来讨伐,柳叶降相他投降,成了他的妻子。“混溃”讨厌她赤身裸体,就让她穿上衣服,戴上帽子,治理了她的国家。从此,穿衣的风俗子孙代代相传。土地多广袤平坦,气候、风俗、物产与林邑国大致相同。国家中也有城邑宫室,国王住在高阁之中,国家用木栅栏做城墙。海边生长着大树叶,有八九尺长,就把这种大树叶编织好来覆盖住屋子。国家可以造长为八九丈,宽却只有六七尺的长船,它的头和尾像鱼一样的形状。国王出行时是乘坐大象的。国人都长得黑丑并且卷发,赤身裸体。主要以耕种为业,种一年的种子,可以连续收割三年。又喜好雕刻,器皿多以银做成。出金刚石,可以雕刻玉石,它的形状类似紫石英,出产于百丈深的水底岩石之上,就像钟乳石一样,人潜入水中开采,需要一整天才能采出一块,这种石头若用铁锤锤打是打不坏的,反而铁锤会损坏,开采时需要用山羊角来扣,石头就会涣然冰释了。国家以金银、珍珠、香料为供奉。对于府库的物品也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文字像西方胡人的文字。

5.顿逊国

顿逊国,梁时闻焉,(一曰典逊)在海崎上,地方千里。有五王,并羁属扶南,北去扶南可三千余里。其国之东界通交州,其西界接天竺、安息徼外诸国,贾人多至其国市焉。所以然者,顿逊回入海中千余里,涨海无涯岸,船舶未曾得经过也。其市东西交会,日有万余人,珍物宝货无种不有。又有酒树,似安石榴,采其花汁,停酒瓮中,数日成酒。出藿香,插枝便生,叶如都梁,以裛衣。国有区拨等花十余种,冬夏不衰,日载数十车货之。其花,燥更芬馥,亦末为粉,以傅身焉。其俗又多鸟葬。将死,亲宾歌舞于郭外,有鸟如鹅,口似鹦鹉而红色,飞来万计,家人避之,鸟食肉尽乃去,烧其骨沈海中,以为上行人也,必生天。鸟若回翔不食,其人乃自悲,复以为己有秽,更就火葬,以为次行也。若不能生入火,又不被鸟食,以为下行也。[9]

顿逊国(又叫“典逊国”)在南朝时的梁朝已经为中国所知了,处在南海中的高地上,有千里之广阔。向北距离扶南国有三千多里,顿逊国的东边界和中国的交州相接,西面的边界和天竺、安息等国家相接,商人多到该国贸易。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顿逊国国土从大海中横绝而出,并伸入大海之中一千多里,使往来的船舶很难绕过。其国家正处在东西方贸易的交汇之处,每天有上万人在这里交易,奇物珍宝无所不有。其中有一种叫“酒树”的,长的类似石榴,将它的花蜜采下来,放在酒瓮中,几天后自可成为美酒。又出产藿香,将其枝干插在土中便可成活,叶子很像都梁,其香气可以用来熏衣服。还有类似“区拨”的十多种花,一整年都不凋谢,市场上每天有数十车出卖,这种花,香气更加浓郁,可将花瓣磨成粉,扑撒在身上。其国丧葬为“鸟葬”:当某人快去世时,他的亲朋好友都在城外载歌载舞来吸引一种很像鹅的大鸟,这种鸟嘴是红色的,形状又类似鹦鹉,会飞来成千上万只,亲属及家人避开后,鸟将该将死之人的肉都吃掉,而后飞走,家人再将尸骨以火烧尽,骨灰沉入海中,这被认为该人的生前品德很好,去世后一定会升入天堂。如果鸟在天空盘旋而不吃人肉的话,该人自己就会悲伤,并认为自己有污点,就只好选择火葬,这是生前品德稍差些的。如果不能活着的时候就进行火葬,又不被鸟吃的话,该人就被认为生前品德很差。

6.毗骞国

毗骞国,梁时闻焉,在顿逊之外大海洲中,去扶南八千里。传其王身长丈二尺,头长三尺,自古来不死,莫知其年。其王神圣,知将来事,南方号曰长头王。国俗,有室屋衣服,啖粳米。其人言语小异扶南国。不受估客,有往者亦杀而啖之,是以商旅不敢至。王常楼居,不血食,不事神鬼。其子孙死如常人。又传扶南东界即涨海,海中有大洲,洲上有诸薄国,国东有马五洲。复东行涨海千余里,有燃火洲。其上有树生火中,洲左近人剥取其皮,纺绩作布,极得数尺,以为手巾,与蕉麻无异而色微青黑。若小有垢污,则投火,复更精洁。[10]

毗骞国,南朝梁时为中国所知,在顿逊国更南的大海中,距离扶南国有八千里远。传说这个国家的国王身高一丈二尺,但是只是他的头就有三尺长,自古以来没有死过,没人知道他有多大。他神奇的地方就是可以预知未来,南方人把他称为“长头王”。这个国家的人住在屋里,也穿衣服,吃粳米。语言上和扶南国有一点小的差别。该国不接受商人,若有去该国经商的就会被杀,并且被吃掉,所以客商们不敢到这个国家去。国王常常居住在楼上,不祭祀,不侍奉神鬼。他的子孙去世后就像普通人一样安葬。又传说扶南国东面的边界即是南海,南海中有很大的岛屿,岛上有“诸薄国”,这个国家东面又有“马五洲”。在大海东一千多里,这个国家有一处叫“燃火洲” 的地方,上面有一种长在火里的树,国人将这种树的树皮剥下,纺成布匹,因数量稀少,一般只纺成几尺,就用来做成手帕,这种手帕质地和蕉麻差不多,但颜色稍呈青黑色。使用后如果有小处的污垢,就投进火中再取出来,自己就干净了。

7.干陀利国

干陀利国,梁时通焉,在南海洲上。其俗与林邑、扶南略同。出斑布、古贝、槟榔。槟榔特精好,为诸国之极。武帝天监中,遣使贡方物。[11]

干陀利国,南朝梁时和中原有所往来,在南海的岛屿上。该国风俗和林邑国、扶南国大致相同。出产木棉布、木棉、槟榔。尤其槟榔,是南海诸国中最好的。在梁武帝天监年间,曾经派遣使节前来朝贡。

8.真腊国

真腊国,隋时通焉,在林邑西南,本扶南之属国也。去日南郡舟行六十日而至,南接车渠国,西有朱江国。王姓刹利,自其祖渐以强盛,至其王质多斯那,遂兼扶南而有之。死,子伊奢那先代立。大业中,遣使朝贡。居于伊奢那城,郭下二万余家。城中有大堂,是其王听政之所。大城三十所,城有数千家,各有部帅,官名与林邑同。其王坐五香七宝床,施宝帐,以文木为竿,象牙金钿为壁,状如小屋,悬金光焰,有同于赤土。有五大臣及诸小臣。朝于王者,辄于阶下三稽首。王唤上阶则跪,以两手抱膊,绕王环坐,议政事讫,跪伏而去。其国与参半、朱江二国和亲,数与林邑、陀洹二国战争。王初立之日,所有兄弟并刑残之,或去一指,或劓其鼻,别处供给,不得仕进。人形小而色黑,妇人亦有白者,悉拳发垂耳,性气捷劲。居处器物颇类赤土。以右手为净,左手为秽。饮食多酥酪、沙糖、粳粟、米饼。欲食之时,先取杂肉羹与饭相和,手揣而食之。其国北多山阜,南有水泽,地气尤热。有婆那娑树,无花,叶似柿,实似冬瓜。菴罗树,花叶似枣,实似李。毗野树,花似木瓜,叶似杏,实似楮。婆田罗树,花叶实并似枣而小异。歌毕佗树,花似林檎,叶似榆而厚大,实似李,其大如升。自余多同九真。海中有鱼名建同,四足,无鳞,其鼻如象,吸水上喷,高五六十尺。有浮湖鱼,其形似,嘴如鹦鹉,有八足。多大鱼,半身出水,睹之如山。每五六月中,毒气流行,即以白猪、白牛、白羊于城西门外祠之;不然者,五穀不登,六畜多死,人众疾疫。东有神名婆多利,祭用人肉。其王年别杀人,以夜祠祷,有守卫者千人。其敬鬼如此。多奉佛法,尤信道士,佛及道士立像于馆。大唐武德六年,遣使献方物。[12]

真腊国,隋朝时已经有所往来了,其国在林邑国西南,本是扶南国的属国。从中国的日南郡向南船行六十天可以到达,南接车渠国,西邻朱江国。其国国王王姓刹利,从其祖父开始渐渐强盛起来,到国王“质多斯那”时期,就兼并了扶南国。“质多斯那”去世后,其子“伊奢那”先继位。在隋朝大业期间曾派遣使臣来朝贡。国都为伊奢那城,有二万多户。都城中有大堂,是国王处理政务的地方。国家有三十个大城市,每个城市有数千户,分别由将领镇守,官职名称与林邑国相同。

国王坐在五香七宝床上,床上有宝帐,用文木做竿以支撑,象牙、金钿为帐壁,整体形状像个小屋子一样,发出类似红土般金灿灿的光焰。朝中有五位大臣及很多小臣。若拜见国王,必须于台阶下三次跪拜,等待国王传唤,到台阶上应该跪下,用两手抱住胳膊,围绕国王坐成一圈,待政事议论完毕后,仍跪伏着离开。真腊国与参半国和朱江国和亲,屡次与林邑国、陀洹国发生战争。国王登基之日,国王所有的兄弟一起受到刑罚,有的人被砍断一根手指,有的人劓去其鼻子,都到别处生活,不能再参与政治。

该国国民身材短小、肤色黝黑,女子也有皮肤白皙的,都卷发过耳,性情急躁。在居住、使用的器物上,和赤土国颇为近似。以右手为洁净,左手为污秽。食物多为酥酪、砂糖、粳粟、米饼。将要进食的时候,先拿肉羹与饭混合,并用手揉搓而食。

该国北方多山丘,南方有湖泊沼泽,气候炎热。有一种叫作“婆那娑”的树,不开花,叶子像柿子树的叶子,果实像冬瓜。另一种“菴罗树”,花朵和叶子都类似枣树,而果实则像李树。还有“毗野树”,花朵像木瓜的花,叶子像杏树的叶,果实则像楮树的果实。“婆田罗树”,花朵、叶子、果实都与枣树接近只有细小的不同。“歌毕佗树”,花朵像林檎,叶子像榆树却比榆树厚大,果实像李子,却比李子大得多。其他的树木多和九真国相同。

该国海中有一种鱼叫作“建同”,有四只脚,没有鳞片,鼻子像大象,吸满水后向上喷出,可以喷出有五六十尺高。有一种“浮湖鱼”,其外形类似,嘴像鹦鹉,有八只脚。海中有很多大鱼,半个身子跃出水面,离远望去像小山一样巨大。每到五六月,国内毒气横行之时,就用白猪、白牛、白羊在都城西门外祭祀这些巨鱼;不然的话,粮食不能丰收,家畜多病死,瘟疫则会在人群中流行。国家东边有一个叫“婆多利”的神,祭祀他要用人肉。国王就杀人以祭祀该神,夜晚的时候祈祷,整个仪式有近一千人守卫。该国敬奉鬼神达到如此的程度。并且多信佛法,更信道士,供奉了很多佛家和道家的塑像。在唐武德六年时,该国曾经派遣使节来中国朝贡。

9.罗刹国

罗刹国在婆利之东。其人极陋,朱发黑身,兽牙鹰爪。时与林邑人作市,辄以夜,昼日则掩其面。隋炀帝大业三年,遣使常骏等使赤土国,至罗刹。[13]

罗刹国在婆利国的东边。该国人相貌非常丑陋,有着红颜色的头发和黑色的身体,像野兽一样的牙齿和像老鹰的爪子一样的手。因为相貌丑陋,在与林邑国人做交易时,一般都选择在夜里,如果在白天就把脸挡住。在隋炀帝大业三年时,隋朝曾派遣使节常骏等人出使赤土国,并曾经到过罗刹国。

10.杜薄国

杜薄国,隋时闻焉,在扶南东涨海中,直渡海数十日而至。其国人貌白皙,皆有衣服。国有稻田。女子作白叠华布。出金、银、铁,以金为钱。出鸡舌香,可含,以香不入衣服。鸡舌其为木也,气辛而性厉,禽兽不能至,故未有识其树者。华熟自零,随水而出,方得之。[14]

杜薄国,隋时即为中国所知,其国在扶南国东方的南海中,径直渡南海约数十天的航行可以到达。这个国家的人皮肤白皙,并且都穿着衣服。国家农耕以稻田为主。女子可以织出白叠华布。出产金、银、铁,并且以黄金为钱币。也出产“鸡舌香”,可以含在口中,这种香可以不沾染衣服。“鸡舌” 是一种树木,气味辛辣,禽兽都不能靠近,所以没有能够认识该树的。花朵成熟后凋落,随着河流流出,才能得到。

11.婆登国

婆登国在林邑南,海行二月,东与诃陵,西与迷黎车接,北邻大海。风俗与诃陵同。种稻每月一熟。有文字,书于贝多叶。其死者,口实以金,又以金钏贯于四支,然后加以婆律膏及檀、沈、龙脑等香,积薪以燔之。大唐贞观二十一年,遣使朝贡。[15]

婆登国在林邑国南,在海上航行两个月可以到达,东面与诃陵国、西面与迷黎车国相接壤,北面邻大海。该国风俗与诃陵国相同。稻子一月一熟。有文字,在贝多叶上书写。人去世的时候,在口中填满黄金,同时用金镯子戴满四肢,然后以婆冰片、檀香、沈、龙脑等香料,堆在柴上火葬。在唐贞观二十一年时,曾派遣使节来中国朝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