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上倦勤,皇子与社稷齐付

太上倦勤,皇子与社稷齐付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次月,贤妃潘氏生皇子旉。三月,授赵璩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称皇侄。史浩对赵玮力言率师前驱之非,告诫危难之时父子不可跬步相离。四月,他对陈康伯表露出“倦勤”之意:“朕年老多病,皇子将四十,可付社稷。”五月,高宗下立皇太子诏,赵玮改名赵眘,正式成为皇储。高宗退居德寿宫,自称太上皇帝。此外,在位的最后三四年,高宗受到一些精神上的打击。

太上倦勤,皇子与社稷齐付

北宋末年,遭逢靖康之难,汴京为金人所陷,宋朝宗室三千余人被掳,太宗子孙几无幸免。建炎元年五月,高宗即位于南京应天府,宋朝国祚得以不绝。次月,贤妃潘氏生皇子旉。建炎三年四月,赵旉被立为太子,但不到三个月即告夭折。高宗此时虽年仅23岁,却丧失了生育能力,仙井监乡贡进士李时雨上书,请求高宗在宗室中择贤良者立为太子,这触犯了高宗的忌讳,立刻引起高宗震怒,下诏将之逐出国门。

战乱带来剧烈的社会动荡,给人们心理造成极大冲击,民间涌现出种种离奇的谶纬之说。太宗当年篡夺太祖皇位的故事又被提起,人们传说金太宗吴乞买相貌“绝类我太祖皇帝塑像”,议论北宋的灭亡就是太祖的报复。高宗虽然继承了皇位,但并不完全合法,很多人不肯信服,认为是到了把帝位归还给太祖一系的时候了。建炎四年,高宗被金人追踪而浮海求生,境况窘迫到了极致。当年秋天,隆祐太后向高宗提及“尝感异梦”,据说高宗由此恍然大悟,随即命惠襄靖王赵令懬留意择选太祖后人。绍兴元年(1131)六月,上虞县丞娄寅亮上书,声称正因为自太宗以后北宋诸帝对太祖子孙的忽视,才使得太祖之灵不肯再庇佑赵宋江山,他恳请高宗遴选太祖子孙中有贤德者,立为皇子,“上慰在天之灵,下系人心之望”。

经过隆祐太后的劝说,高宗的想法发生了改变,他对娄寅亮的上书“大为感叹”,对群臣表示,太祖以圣武定天下,子孙却零落四方,自己如果不效仿仁宗为天下考虑,择取太祖后代立为皇嗣,将无以慰太祖在天之灵。继而又道:“此事亦不难行,正是道理所在。朕止令于‘伯’字行(太祖第七世孙为‘伯’字行)中选择,庶几昭穆顺序。”绍兴二年夏,宗子伯琮(后赐名瑗)被选入禁中,时年六岁,由张婕妤抚养。不久,才人吴氏也请得一子养育,于是绍兴四年(1134),宗子伯玖(后赐名璩)入宫,时年五岁。

高宗欲在二人之间择贤而立,对二人同等看待。绍兴十二年,封赵瑗为普安郡王;十五年(1145),封赵璩为恩平郡王,二人官属礼制相当,号称东、西府。尽管如此,赵瑗处境仍不乐观。张婕妤于绍兴十二年正月去世,吴氏被册封为皇后,即宪圣后,她极力为赵璩争取政治地位,意在取赵瑗而代之。赵瑗还与时相秦桧屡次发生摩擦,《齐东野语》说:“孝宗英睿夙成,秦桧惮之。”绍兴二十四年(1154),秦桧擅自调动殿前司兵卒千人赴衢州捕盗,赵瑗报告高宗,高宗召来秦桧责问。秦桧得知是赵瑗通报消息,随即向高宗举报赵瑗十年前为本生父持服时,开去一切差使,却没有停薪,应该从现在开始扣薪。在秦桧主政的17年间,士大夫慑于秦桧威势,无人敢提及建储之事。

秦桧死时,高宗也已年近五十,由于储位未定而致使人言籍籍,建储的呼声逐渐再现。绍兴二十九年(1159)六月,国子博士史浩转对,奏称应从赵瑗、赵璩二人中择一贤者立为皇子,使天下人心有所系。高宗颔首称是,除史浩二王府教授。高宗决定对赵瑗、赵璩作最后的考验。他手书两本《兰亭序》,命二人分别临摹五百本。赵瑗最终写了七百本,表现出对高宗的顺承之意;而赵璩借口事务繁忙,卒无所献。第二次考验更重要,高宗赐给二王宫女各十人,史浩劝告二王,这些宫女平日侍奉高宗左右,应该以庶母之礼对待。不久,高宗将宫女召回,宫女言赵瑗待之以礼,而赵璩无不昵之者。经过两次考验,高宗在二人间已经有所取舍。绍兴三十年(1160)二月,高宗立赵瑗为皇子,改名玮,进封建王,授宁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三月,授赵璩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称皇侄。(www.xing528.com)

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海陵王完颜亮败盟入侵,迅速攻破南宋两淮防线。高宗震恐之下,甚至准备危急时解散百官,再次航海避敌。陈康伯等力请高宗亲征,刚被册立为皇子的赵玮激愤之下,竟然冒失地请求率兵前驱。宋朝太祖以陈桥兵变开国,高宗的帝业也是凭着兵马大元帅的资本得来的,宗室领兵,本就违反祖宗家法,赵玮的建议立刻引起高宗的疑忌和愤怒。史浩对赵玮力言率师前驱之非,告诫危难之时父子不可跬步相离。他列举唐朝的例子,唐玄宗安史之乱中移幸蜀川,太子李亨以天下兵马大元帅北上抗敌,却于灵武继皇帝位,是为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史浩批评肃宗虽早为天子数年,但也终身不得为忠臣孝子。他代赵玮草拟奏章,“痛自悔改”,把率师前驱改为扈从高宗,服侍饮食汤药,以尽子职,并请皇后代为解释。高宗这才释怀,称赞史浩“真王府官也”。

十月,赵玮随同高宗亲征,一路上充分展现出其孝子的形象,每日早晚两次记录高宗的生活起居,进呈宫中。当随驾大臣坐在肩舆内避雨时,赵玮乘马扈从高宗,“雨渍朝服,略不少顾”。赵玮的表现令高宗颇为欣慰,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月,高宗返回临安不久,就作出禅位的决定。四月,他对陈康伯表露出“倦勤”之意:“朕年老多病,皇子将四十,可付社稷。”五月,高宗下立皇太子诏,赵玮改名赵眘,正式成为皇储。六月,高宗行内禅之礼,将皇位让给赵眘,是为宋孝宗。高宗退居德寿宫,自称太上皇帝。

高宗决意禅位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年老多病”只是一个借口。他退位时只有56岁,正值“春秋鼎盛”,退位后甚至新纳了十多名姬妃,直到81岁才去世。“倦勤”,也就是想释去重担,才更加接近事实。高宗内禅时已在位36年,他的作风是掌握决策权,把具体的行政和执行事宜委任宰执。秦桧死后,他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宰相分担朝政,先后换了5位宰相、11位参知政事。此外,在位的最后三四年,高宗受到一些精神上的打击。先是生母韦太后去世,不久又得知钦宗死讯,令高宗当场饮泣。雪上加霜的是,完颜亮撕毁和议,金人铁骑卷土重来。高宗的政权建立在和议的基础上,为了缔结和议,他忍受了巨大的屈辱,但最后几乎再次成为丧家之犬,这无疑是对他威信和政策的严重打击。朝臣中主张乘机北伐的呼声逐渐激昂,高宗不乐闻其事,遂决定让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