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秦腔艺人和教师的成果和荣誉

宁夏秦腔艺人和教师的成果和荣誉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现代时期,多个秦腔表演艺术团体在宁夏各地得到长足发展,涌现出大批秦腔表演艺人和专工秦腔教学的教师,代表人物有李长清、孙广乾、何振中、王庚寅、刘晏奎、张贵荣、席子才、姚茂秦、杨正俗、王安民等。他的唱腔艺术,更令人拍手叫绝,得到了多方好评。1942年,姚茂秦再次来宁夏,并加入省保安处所属庚辰俱乐部,任秦腔教师。

宁夏秦腔艺人和教师的成果和荣誉

近现代时期,多个秦腔表演艺术团体在宁夏各地得到长足发展,涌现出大批秦腔表演艺人和专工秦腔教学的教师,代表人物有李长清、孙广乾、何振中、王庚寅、刘晏奎、张贵荣、席子才、姚茂秦、杨正俗、王安民等。

李长清(1878—1962),甘肃条城人。拜陕西秦腔名须生刘毓中的父亲刘立杰(艺名木匠红)为师,跟班学戏,先学胡子生,后改学花脸。师徒在陇东一带很有名气。1913年,李长清来宁夏搭班孙葫芦的光盛班,在宁夏中卫、中宁、宁朔、平罗等地演出。1935年,宁夏成立觉民学社,李长清随光盛班的部分艺人参加了觉民学社,从此结束了流浪生涯,在觉民学社演二花脸兼演丑角或配角。李长清尤其擅演不同剧目中的判官(属配角),而且造型与众不同,自成风格,能刻画出不同性格与形象。他在舞台上演瘦判官亮相时“吹火”“耍牙”,演胖判官动作有“扑蛾”、摆“天下太平”四字,动作纯熟,得心应手,堪称一绝,故得“活判官”之称号。

孙广乾(1883—1948),陕西人。外号“孙葫芦”,擅演剧目《李陵碑》等。早年在西安学艺,出科后自己组班,自任班主,取名“光盛班”,在陕西、甘肃一带演出。他在班社中是须生演员,因他博学多艺,各个行当无所不会,台上缺什么样的角色都能顶上去,人称“戏包袱”。1918年被朔方道道尹陈必淮接来宁夏,从此在宁夏扎根。孙广乾不仅是位出色的演员,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秦腔艺术教育家。他的学生为数众多,其中他亲授的党玉亭,开始时以演旦角出名,俗称“大嘴旦”,后改唱胡子生,是著名的秦腔演员。1934年,光盛班戏箱被军阀抢走,大戏无法演出,孙广乾就组织小戏班子坚持演小戏。1935年,觉民学社成立时,他一度加入该社,不久后离开。他先后组织过几个秦腔小戏班子,辗转演出于宁夏各地,直到病逝。

何振中,陕西人。擅演剧目《武家坡》《断桥》《玉堂春》《游西湖》等。陕西榛苓社出科,旦行无所不通,嗓音甜美,吐字真切。1935年来宁夏,任觉民学社副社长。他在《放饭》一戏中,表演吹火技巧,一口气能达三十多次,堪称绝活。他的唱腔艺术,更令人拍手叫绝,得到了多方好评。王绍猷先生评价说:“何振中歌唱则调叶商羽,娴雅动人。碧梧鸣凤,翠柳啼莺。壮士闻歌,默然无声。”

王庚寅(1890—1957),陕西长安人。擅演剧目《绝龙岭》《打銮驾》《斩单童》《苟家滩》《游西湖》《抱火斗》等。早年在西安投师学艺,1924年加入陕西正俗社,任演员兼教师。1934年,到甘肃兰州搭班演出。1935年,参加宁夏觉民学社,为该社创始人之一,并任总教师。1940年,庚辰俱乐部成立后,兼任该俱乐部总教师。王庚寅工大花、二花脸,功底深厚,文武不挡,尤其是“摔碗”“踏瓦”之技堪称一绝。早年在陕西演出时,就有“小老虎”之称。

刘晏奎(1901—1954),陕西人。擅演剧目《五丈原》《拜台》《祭灯》等。工须生,幼年在家乡学艺,出科后赴甘肃兰州,在化俗社搭班演出,与号称“须生一绝”的麻子红郗德育同在一社。因郗德育的须生已负盛名,刘晏奎索性改演丑行,专与郗德育配戏,久而久之,刘晏奎竟以丑角为观众所熟悉。1932年,刘晏奎来到宁夏,加入孙广乾的光盛班,以唱须生为主,兼演丑角,轰动宁夏。他嗓音甜润,刚柔兼济,运用自如,常饰演《五丈原》《拜台》《祭灯》中的诸葛亮,有“活诸葛”之称。刘晏奎虽工须生,但精通丑行,他饰演《玉虎坠》中的贺其卷这一角色,宁夏丑行无人能比。1935年,宁夏觉民学社成立,聘请刘晏奎为演员兼教师。他戏路宽,会戏多,深得学员敬重,被评为觉民学社“八大教师”之一。经常演出的剧目和角色有《空城计》中的诸葛亮、《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晋、《玉虎坠》中的须生冯彦和丑角贺其卷等。他嗓音洪亮,吐字清楚,特别是在托腔中善用鼻音,韵味十足,悦耳动听。

张贵荣(1902—1974),外号“大个子胡子旦”,陕西眉县人。擅演剧目《张公背张婆》《女起解》等。自陕西眉县秦剧团学艺出科后,便辗转于陕甘宁一带搭班演出。1943年,驻宁夏第一六八师组建新声秦剧社,聘请张贵荣担任总教师兼演员。他的戏路很宽,生、旦、净、丑无所不会,功底扎实,扮相潇洒英俊,行腔洪亮,吐字清晰,在艺术上极有造诣,有“戏包袱”之称。他一生排演各类戏剧二百多本,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

席子才(1909—?),陕西长安人。宁夏秦腔剧团演员,擅演剧目《三滴血》《白先生看病》《女起解》《庚娘传》等。1929年,在陕西秦钟社(后改为新声社)学艺三年,工丑角。其表演洒脱自如,诙谐幽默,自然流畅,演唱吐字清晰。最拿手的戏是《三滴血》中的晋信书、《白先生看病》中的白先生、《女起解》中的崇公道、《庚娘传》中的王十八、《夺锦楼》中的万化楼、《柜中缘》中的淘气等。《可怜虫》《蝴蝶杯》也受到观众欢迎。1935年,席子才受魏鸿发、任绍九之托,在兰州多方联络艺人,接演员数十名来宁夏演出,并成立觉民学社,他为创始人之一,担任教师及剧务主任。席子才不但能演戏,还能修改和移植剧本,经他修改和移植的剧本有数十本之多。

姚茂秦(1914—1948),陕西人。擅演剧目《伍员逃国》《拆书》《杀府》《葫芦峪》等。幼年入陕西秦钟社学艺,出科后加入新声社。1932年,随新声社来宁夏演出约两年,后到甘肃兰州一带演出。1942年,姚茂秦再次来宁夏,并加入省保安处所属庚辰俱乐部,任秦腔教师。姚茂秦在担任教师的同时,经常和学生同台演出。他多才多艺,戏路很宽,生、旦、净、丑无所不通,扮相、身段俱佳,动作大方、流畅、潇洒,嗓音洪亮、深厚、富有韵味。姚茂秦一生演出剧目百余部,最大特点是,能熟练地运用戏剧程式动作技巧来塑造人物。如在《伍员逃国》一戏中,为表达伍员逃走时的仓皇,他一边挥舞马鞭,一边舞动剑穗,同时抖动髯口。姚茂秦还擅演丑角,在《玉虎坠》一戏中,他饰演贺其卷,极受观众欢迎。此外,姚茂秦还能司鼓、操琴,凡是学生演出,他一般都亲自司鼓或操琴。(www.xing528.com)

杨正俗,陕西人。陕西正俗社出科的著名旦角。1935年来到宁夏后,基本放弃了舞台生涯,专心担任觉民学社的教师。他在教授觉民学社乙班学生期间,多方寻找师资力量,请来教师王安民、鼓师王屏藩、名角庄正中和王应钟等参与教学。在宁夏期间,除了担任觉民学社的教师,杨正俗还教授庚辰俱乐部、民化剧团的艺人练功、排戏,为宁夏培养秦腔人才。

王安民,陕西人。擅演剧目《软玉屏》《三滴血》《颐和园》等。曾是陕西易俗社知名旦角。1937年来到宁夏,在觉民学社担任教师,一边教学一边排戏,经他排练的秦腔戏有《软玉屏》《三滴血》《颐和园》《夺锦楼》等五十多部。

此外,张贵荣、康正中、席子才、李俗民、丁醒民、杨觉民、苏金荣、赵守中、龚乃中、钟新民、钱森、李振民、李德民、萧信中、杨正俗、屈效梅等优秀秦腔艺人在近现代宁夏秦腔艺术界享有很高声誉,这些艺人在之后宁夏的秦腔发展与传播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综合来看,近现代时期是宁夏秦腔发展的关键时期,演出活动繁多,艺人队伍庞大,演艺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内涵,是对宁夏一方水土和人文特色的别样诠释。

近现代时期,宁夏戏剧的繁荣离不开与外界戏班剧社的广泛交流。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罗王府戏班在光绪年间,每年来宁夏府城演出一两次,他们有时单独演出,有时与宁夏府城文田戏班合演。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陕西人刘喜带领二十余人的秦腔戏班经常出现在宁夏府城各大庙会宣统年间陕西人裴大黑带领二十余人的戏班经常出现在宁夏府城,演出剧目有《铡美案》《黄河阵》《百宝箱》《玉堂春》《取成都》《五雷阵》等。刘毓中组建的新声社在银川演出秦腔《三滴血》《史可法》《算卦骗人》《巫水缘》《看病》《秋水秋雨》《一字狱》等,大受欢迎。1922年,天津同乐班由张家口一路到银川,在曹翠云戏班搭台演出。1936年,甘肃平凉顺德社、平乐社等频繁到固原进行长期或短期演出。1938年,陕西三边七七剧团来到宁夏盐池县,演出抗日救国剧目。延安边报剧团在宁夏盐池慰问演出,编演了《劳动英雄王科翻身记》。1939年4月至6月,陕西正艺社来宁演出。社长李正敏,艺人有王易民、李正斌、靖正民、大麻大等三十余人,演出秦腔戏有《五典坡》《白蛇传》《白玉楼》《玉堂春》《凤仪亭》等。在宁演出期间,李正敏经常指点觉民学社学生的唱腔和演技,对提升宁夏秦腔技艺大有帮助。

孙仁玉创建的易俗社曾两次受邀来到宁夏。1941年3月至5月,易俗社在宁夏共演出《木兰从军》《新忠义侠》《夺锦楼》《颐和园》《宦海潮》《投笔从戎》《儿女英雄传》《秋雨秋风》等戏剧二十余场,受到宁夏秦腔票友和社会各界人士一致好评。这期间,觉民学社认为易俗社名角很多,应该资源共享,以此推动宁夏秦腔的进步,便邀请易俗社名角王天民、马平民、杨令俗指导排练了新戏《劝新郎》《葬花》等,并于1941年4月29日在觉民学社剧场进行了公演。1942年3月9日,宁夏觉民学社提倡以戏剧救国,激发群众抗战热情,邀请易俗社第二次来宁演出。这次演出地涉及平罗、吴忠等地。易俗社来宁夏的名角有马平民、刘建中、刘文中、李可易、雒秉华、杨令俗等六十余人,演出秦腔戏有《双愚记》《黛玉葬花》《拷红娘》《忠烈殉国》《四杰村》《紫金冠》《梅花岭》《新忠义侠》《走雪山》《龙门寺》《民族英雄史可法》等。易俗社到宁夏演出对于宁夏秦腔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梁培华组建的兴华社于1943年6月来到宁夏,先后在银川、吴忠等地演出《洗衣》《杀仇》《伍员逃国》《断桥》《苏武牧羊》《二进宫》《飞云坡》《三娘教子》《白花庵》《得胜图》《升官记》《南天门》《三回头》《八件衣》《蜜蜂计》等秦腔戏。

外地戏班、剧社的演出剧目题材新颖,思想积极,具有移风易俗、普及教育的意义,不但丰富了当时宁夏人的精神生活,还为宁夏戏曲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