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艺术史:各族人民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

宁夏艺术史:各族人民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地区的歌谣主要咏唱境内纵横交织的河渠。因此,宁夏民间文艺是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各族人民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是他们生活的最好写照。在我国流传的口头文学,是各民族人民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刻地揭示了劳动人民内在的精神世界,反映了那个时代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宁夏民间文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宁夏各民族人民历经数千年创造出的文化瑰宝。

宁夏艺术史:各族人民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

在文字产生之前,口耳相传是人类最早的交流与表达方式,岩画也是人类最早的图解式语言表达的方式之一。至今保留在贺兰山岩壁上的岩画应该是生活在这一地域的先民们最早记录他们生活的“图画式符号”,也是最早用口头形式讲述的神话故事以及献给神的颂歌,或者说岩画是最早的口头文学甚至文学艺术的雏形。贺兰山岩画中太阳神人面像,从其装饰来看,应该是远古时期的巫师。巫具有通神的能力,传达神的旨意,上报人的诉求。人们通过对太阳神人面像的赞颂,希望得到太阳神的庇佑,植物繁荣、人口繁衍动物成群。除了颂歌还有舞蹈,连臂舞蹈的岩画就是记录远古先民们在巫师的引导下,献祭神时跳的祭祀之舞。

宁夏汇集了马家窑、仰韶与齐家等多种文化遗存,形成了以陇山为中心的泾河、渭河、清水河上游的诸河谷地带,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相当广泛密集,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中国优秀传统文艺对宁夏地区影响深远。宁夏固原西郊地区出土的北魏时期墓葬漆棺画,主要反映的是虞舜、郭巨、丁兰、蔡顺、尹伯奇五个孝子的故事。这些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绘制在棺椁的左右两侧,每幅绘画都标有题记,介绍故事的内容。西吉县西滩乡和将台乡的两座北宋墓葬中出土了孝子故事砖雕。历史上宁夏一带的一些少数民族在建构本民族的“孝”文化时,基本都秉持着尊儒重儒的文化策略,他们翻译儒家经典,使民族文化本地化、儒家化。如西夏十分注重翻译注释儒家经典,吸收儒家文化的精髓,将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孝经》翻译成西夏文

在民间传说方面,《柳毅传》的原型很可能来自泾河流域的民间,而泾源的老龙潭是《柳毅传》中的一个地域性符号和该故事得以传承至今的文化基础。

明清时期,宁夏地区歌谣的种类很丰富,有六盘山花儿、固原小调爬山调、信天游等,只是极少被记录下来。宁夏地区的歌谣主要咏唱境内纵横交织的河渠。黄河是宁夏的生命之河,宁夏因为黄河才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誉,因此,当地民众称赞新河渠的建成也是发自内心的咏唱。

明清时宁夏盐池地区有一批民间艺术家,他们既能即兴创作与演唱,也能够从现实生活与劳动中获得灵感,创作非常贴近贫困百姓情感与愿望的作品,为群众所喜爱,还被群众广泛传唱。(www.xing528.com)

新中国成立后,宁夏人民群众需要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作品,需要用民间文艺创作来讴歌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民间文艺历来都是人民群众最好的精神食粮,也是他们最喜闻乐见的艺术。于是,一些宁夏民间文艺作品被挖掘出来,这从客观上开启了宁夏现代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成立和《宁夏民间文学》的创办是宁夏民间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方面,宁夏民间文学研究终于有了自己的研究性机构和刊物;另一方面,推动了宁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的开展。

现代宁夏民间文艺则是扎根在宁夏的土地上,是宁夏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的咏唱。正如宁夏花儿所唱的那样,“花儿本是心头话,不唱由不得自家”。因此,宁夏民间文艺是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各族人民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是他们生活的最好写照。他们用说神话、讲故事、唱民谣、诵谚语、演戏曲、剪纸、刺绣与塑泥像等形式,将内容广博的宁夏民间文艺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来,并镌刻到他们的记忆里。

在我国流传的口头文学,是各民族人民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刻地揭示了劳动人民内在的精神世界,反映了那个时代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宁夏民间文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宁夏各民族人民历经数千年创造出的文化瑰宝。用宁夏民间文艺讲好宁夏故事,应该就是对宁夏民间文艺最好的利用与传承。以史为鉴,为今所用,这就是我们研究宁夏民间文艺的价值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