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新知萧翼不是辨才,只是骗子

揭秘:新知萧翼不是辨才,只是骗子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证据表明,那一天,被请进禅室的萧翼,不仅喝了辨才的茶,当晚还喝了辨才的酒。在这首诗中,萧翼显然是以“心猿”作为自己得体的谦称,表示此前心意躁动、难以控制的自己,终于遇到了得道高僧。当晚,二人尽兴,大醉分手。第二天,萧翼载酒来访,如此这般,酬酢往还达半个多月之久。几乎可以肯定,当年萧翼拿出的,不仅是原本,而且是全本。辨才此时此刻还不知道,自己眼前的这个书生萧翼,正是为此而来。

揭秘:新知萧翼不是辨才,只是骗子

有证据表明,那一天,被请进禅室的萧翼,不仅喝了辨才的茶,当晚还喝了辨才的酒。

当时他俩越聊越投机,眼看天色将晚,辨才便留萧翼一起共进斋饭,并且还专门为他打开了一坛缸面酒。缸面酒,又称“缸头黄”,是唐朝时天下皆知的越州名酒。

那一夜,谈兴助酒兴,酒兴助诗兴。酒过三巡之后,在酒精的作用下,主人辨才率先分韵作诗,写下《设缸面酒款萧翼,探得来字》:“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寞,步月共裴回。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燃灰。”

萧翼也唱和一首《答辨才探得招字》:“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泛,心猿躁似调。谁怜失群雁,长苦业风飘。”

仅从两首诗来看,喝酒的两个人之中,辨才是真醉了。不仅仅是因为酒精,他还陶醉在新结识的远方知音的友情之中。“新知万里来”一句,表达的正是他的这种欣喜心情;而“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燃灰”,表达的是因为与萧翼倾心交流,辨才那一颗像“死灰”一样的心,也被知音照亮了。要知道,当时辨才都已八十多岁了,还这么单纯,这么天真,难得难得。

但是很遗憾,萧翼显然没醉。证据,也在他的这首诗当中。他的和诗总共八句,除了前两句诗是感谢辨才款待的客气话以外,余下六句诗,他竟然连续使用了四个佛教典故。

“弥天俄若旧”中的“弥天”,典出《晋书·习凿齿传》:当年僧人道安见习凿齿时,自称“弥天释道安”,习凿齿则对以“四海习凿齿”,由此“弥天”成为佛教高僧代称。此句萧翼用以借指辨才,有明显的讨好之意。

“初地岂成遥”中的“初地”,典出《华严经》:佛教认为,修行过程共分十个阶段,是为“十地”,“初地”就是第一阶段。萧翼这是再次引用佛教典故,以争取获得辨才的好感。

“心猿躁似调”中的“心猿”,典出《维摩经》:“以难化之人,心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在这首诗中,萧翼显然是以“心猿”作为自己得体的谦称,表示此前心意躁动、难以控制的自己,终于遇到了得道高僧。

“长苦业风飘”中的“业风”,也是佛教用语:系指恶业所感的猛烈大风,也指劫末大风灾和地狱所吹的大风。

只有短短八句诗,萧翼在连用四个佛教典故的情况下,还把一首诗写得情真意切、文采飞扬,你说他醉没醉?

萧翼当然没醉。他在辨才面前,如此频繁地引用佛教典故,显然是为了讨得辨才的欢心。

萧翼的讨好之举,耐人寻味。两个男人,就算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毕竟也只是第一次见面。而在第一次见面时,萧翼就如此用心地讨好,其隐藏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萧翼如果不是出于友情地投其所好,那么就是别有用心地曲意逢迎。萧翼到底是存的什么心呢?有一句俗话用在此处,恐怕正中切要:“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当晚,二人尽兴,大醉分手。第二天,萧翼载酒来访,如此这般,酬酢往还达半个多月之久。席间当然不免论及书画,萧翼适时拿出了梁元帝萧绎亲笔所绘的《职贡图》,辨才“叹赏不已”。

萧翼为何能拿出梁元帝萧绎的《职贡图》?因为,他本人就是梁元帝萧绎的曾孙。在我们今天,这个《职贡图》原本已佚,我们只能看到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宋人摹本,而且已经残缺不全。几乎可以肯定,当年萧翼拿出的,不仅是原本,而且是全本。曾孙拿祖爷爷的东西,那还有拿错的?

辨才为何又“叹赏不已”?因为,他的俗家姓袁,他本人还是南梁司空袁昂的玄孙。袁昂虽然早逝,没有当过梁元帝萧绎的臣子,但他们二人显然是相识的,而且袁昂立朝三十年,是南梁的柱国台鼎之臣。这样的前朝君臣后裔关系,这样的共同经历、故旧故情,一下子就让两个人的友谊,又平添了一份亲密,平添了一份认同。至此,两个人无话不谈了。

既然都谈到了画,于是也就自然而然地谈到了翰墨书法

顺水推舟,萧翼又拿出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字帖,即所谓“二王杂帖”,不无炫耀之意地供辨才赏玩。这一次,辨才看了半天,反应却是不屑,说道:“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

此处,我要给萧翼配一个画外音:“来了来了!终于说到正题了!”当然,这是一定不能让辨才听到的画外音。

而当时当事的萧翼,只是强捺着心中的狂喜,问道:“何帖?”辨才回答:“《兰亭》。”

辨才这里说到的《兰亭》,就是被今天的我们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等人一起,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欢度上巳节。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之后,众人要求王羲之为结集的诗集写一篇序。王羲之于是乘醉提笔,信笔而书,如有神助,最后写了28行、324个字,笔法遒媚劲健,遂成绝唱,铸就“天下第一行书”。

传说王羲之酒醒之后,曾多次重写此序,希望达到更佳效果,但最后仍然是以第一次微醺时所写的版本为最佳。对于此帖,王羲之“亦自爱重,留付子孙,传掌至七代孙智永”。可是,王羲之的这位七世孙智永,后来出家为僧,没有子嗣,所以将《兰亭集序》传给了自己的弟子、永欣寺僧辨才,“智永禅师年近百岁乃终,其遗书付弟子辨才”。(www.xing528.com)

辨才此时此刻还不知道,自己眼前的这个书生萧翼,正是为此而来。萧翼在此前大费周章、费尽心机地要讨得辨才的欢心,正是为了这一刻,他终于听到辨才亲口说出了“兰亭”这两个字!

于是,萧翼再次按捺着心中的狂喜,佯作大笑说:“几经战乱,真迹哪里还有可能保存下来?肯定是复制的伪作了。”辨才全然不知自己已经掉入彀中,辩解道:“我师父在世时,珍重保存,到去世之时才亲手交给我的。来源清楚,传承有绪,怎么可能是伪作呢?你明天来,我让你看真迹。”

第二天,萧翼果然就见到了辨才亲自从屋中房梁上取下的《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此时明知是真,却故意指指点点,说其中有瑕疵,仍然认为是伪作。此帖辨才本是传自师父,当日师父说真,他自然也就以为是真,此时经萧翼一番指点,倒也有些疑心,于是就随手将真迹放在书桌上,供自己进一步鉴别和临帖之用,不再放到房梁上去了。

萧翼要的,就是这个机会。几天之后,萧翼等到一个辨才外出赴宴的机会,他独自来到寺中,对辨才的弟子谎称自己的衣物落在辨才房中。弟子见师父老友来取衣物,亦不起疑,于是打开房门,让萧翼轻轻松松、堂而皇之地取走了《兰亭集序》的真迹。

东西到手之后,萧翼当即前往当地官府,亮明了自己的身份和任务:唐太宗李世民驾前的监察御史萧翼,奉旨前来寻找《兰亭集序》真迹。

在官府的保护之下,萧翼召来了发蒙的辨才,告诉他:“我本是奉旨来取《兰亭集序》真迹的。现在真迹到手,特唤禅师前来话别。”辨才当即昏厥于地。直到此时,辨才才知道,自己一见倾心的“新知”萧翼,原来是朝中的监察御史,原来是骗子,不仅骗取了自己的友情,还骗取了自己一直珍藏的《兰亭集序》真迹。

萧翼可管不了辨才如何伤心,他一路“春风得意马蹄疾”,驰驿到京。唐太宗李世民见到梦寐以求的《兰亭集序》真迹,龙颜大悦,重赏萧翼,又是给钱又是升官。

前面说辨才在知道原由之后,为何当场昏厥?不仅是因为他意识到萧翼是个“骗子”,而且因为他发现自己犯下了欺君大罪。

原来,此前唐太宗李世民在听说《兰亭集序》在辨才手中之后,曾经三次邀请辨才前往长安,希望能够得到真迹。但百般套问之后,辨才总是说:“以前我侍奉师父的时候,确实曾经见过真迹。但自从师父去世后,几经战乱,真迹丢了,现在不知道在哪里。”如此三次之后,李世民没有办法,只好放他回到越州。

一方面,李世民确切地知道真迹就在辨才手中;另一方面,辨才又坚决不肯认账,不肯交出。考虑到自己的明君形象,也怕逼急了真迹被一把火烧了,李世民不想用强制手段逼迫辨才交出来。可是,设计骗辨才交出真迹,一时还真没有合适的人选。他平时命将统兵、处理政事,都是一言立决,可此时这个雅贼派谁去当才好呢?他犯了难。

还好,李世民手下不是有“房谋杜断”吗?关键时刻,“房谋”房玄龄出来谋划了:“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房玄龄举荐了萧翼。不愧是“房谋”啊,看人的眼光,太准了。

李世民当即召见了萧翼。萧翼表示,如果自己以朝廷钦差的名义去见辨才,肯定没戏;不如打扮成潦倒书生模样,先以个人名义去见辨才,等交上朋友之后,再以手中“二王杂帖”等字画作为诱饵,才有可能诱出真迹所在。只要知道了真迹所在,届时或暗偷或明抢,再临机决定。李世民表示强烈赞同。

至此,一场由皇帝、宰相、监察御史设计的,针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和尚辨才的大阴谋,正式展开。事实证明,“房谋”名不虚传,萧翼不辱使命。尤其是萧翼身为南梁皇帝后人的身份,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最后,长安的骗子们——唐太宗李世民、房玄龄、萧翼,设计的骗局得逞了。兴奋的李世民,吩咐拓书人将真迹扫拓数本,分赐皇子大臣。李世民确实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真爱粉啊,据说他在临终时,还要求儿子唐高宗李治,将《兰亭集序》真迹陪葬昭陵,遂使一代书法珍宝,至今人间难寻。

然而,辨才的结局就比较悲惨了。虽然唐太宗李世民沉浸在真迹到手的喜悦中,同时念及辨才年迈,并未追究他的欺君大罪,但他一来心痛真迹被骗,有负师父临终所托,二来惧怕欺君大罪被朝廷追究,自昏厥醒来后,身体就陡然间垮了,一年之后就在越州去世了。估计直到咽气的那一刻,辨才都一直在骂:“都是骗子!都是无耻的骗子!”

辨才可能至死都没有想明白:大骗子李世民是从哪里得到如此准确的线报,竟然如此笃定《兰亭集序》真迹就在自己手中,以致从万里之外派来小骗子萧翼精准打击、一骗到手的呢?

其实,辨才不知道这个结果可能更好。他要是真的知道了,很可能会死不瞑目的。因为,给李世民准确线报的,其实是他的熟人,当年和他一起师从智永、学习书法的同门师弟——虞世南

旧唐书·虞世南传》记录了虞世南师从智永的往事:“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由是声名籍甚。”虞世南与辨才,都是智永的弟子。所以,师父藏有书法至宝《兰亭集序》,虞世南知道;师父临终将《兰亭集序》传给辨才,虞世南自然也知道。

当贵为皇帝的李世民需要《兰亭集序》真迹的时候,作为臣子的虞世南,当然要责无旁贷地献上准确的藏宝之处。所以,李世民才三次邀请辨才前来长安,各种威逼利诱,希望得到真迹。

可惜,辨才不识相,连续三次揣着明白装糊涂,这才有了长安城里的一番合谋,这才有了小骗子萧翼的越州之行,这才有了这幅《萧翼赚兰亭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