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鸣区革命老区:从同盟会到革命群体

武鸣区革命老区:从同盟会到革命群体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1927年3月武鸣县内第一个农民协会成立,到1930年灵马地区农民协会改称农民革命同盟会,中共地下组织指派农民运动骨干到灵马指导和支持灵马革命同盟会活动,武鸣革命群众组织始终与中共地下组织休戚与共,历尽艰难曲折,开展革命活动,不仅共同开辟武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还在解放战争时期重整旗鼓,成为中共武鸣县地方组织开展人民武装斗争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革命同盟,再立新功。

武鸣区革命老区:从同盟会到革命群体

自1927年3月武鸣县内第一个农民协会成立,到1930年灵马地区农民协会改称农民革命同盟会,中共地下组织指派农民运动骨干到灵马指导和支持灵马革命同盟会活动,武鸣革命群众组织始终与中共地下组织休戚与共,历尽艰难曲折,开展革命活动,不仅共同开辟武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还在解放战争时期重整旗鼓,成为中共武鸣县地方组织开展人民武装斗争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革命同盟,再立新功。

1948年冬,中共武鸣县委在中区、南区、西区部分乡村建立农会。随后,全县各区乡村都逐步建立健全农会,配合中共武鸣县地方组织从事武装斗争、解放武鸣、清匪反霸和农村土地改革等。直到1952年11月,武鸣县农村土改结束后,农会专职干部陆续全部调离,农会组织自然消失。

1949年3月,中共武鸣县地方组织领导双桥、锣圩、邓广等乡部分村19个自然屯开始组建妇女会。会员为游击队舂米、送柴、做饭、护理伤员、送布鞋、送毛巾、缝补衣服等。双桥乡板罗村妇女会有30人,每人做了一双鞋和30条毛巾送给游击队。同年9月,在东区马头乡马头圩,武鸣、上林两县中共游击队与国民党军武鸣部队遭遇。中共游击队突围后,有9位伤员被送到南区板罗屯托付给妇女会护理。为保证安全,妇女会趁黑夜把伤员转移到天井岭的老虎岩中疗养。(www.xing528.com)

中共武鸣县委在解放战争中十分注重发动和组织青年投身革命。在游击队和地下交通联络站的人员中,绝大多数是贫苦农民青年或者刚从学校毕业出来、向往革命的青年学生。1949年4月中旬,人民解放军已经解放了大半个中国,准备渡过长江。在这大好形势下,武鸣县的革命力量也日益壮大,不仅组织起近700人的武装队伍,在中区、西区和南区的游击根据地先后建立了民兵、农会组织,有些地方还建立了妇女会组织,人民群众的革命情绪空前高涨。同年6月,中共武鸣县委领导人李东明、洪田获悉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国城乡广泛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指示后,决定在南区的几个乡率先建立青年团组织,要求中共武鸣县南区工委立即行动,并且对建立青年团工作作了具体布置。

中共武鸣县南区工委接受任务后,于次月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会议认为,双桥、腾翔、伊岭3个乡互相毗邻,双桥、腾翔2乡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建立过中共支部,当时的双桥乡已有中共平洪村、孔镇、路西支部和合美、杨李2个党小组,伊岭乡也建立了中共支部,党的力量、武装力量和群众基础、地理环境条件等都比较好,于是决定由武鸣南区工委副书记韦宗遗和合美党小组、地下交通联络站的负责人罗荗柑具体负责建团工作。与此同时,黄建宗、潘成活也分别在双桥的杨李、合美和伊岭的雅亭等地发展青年入团。同年8月至9月间,腾翔、伊岭、双桥3个乡先后发展团员40余名。10月,中共武鸣县南区工委在平洪、陆陈、仁美、鹤鸣、五合、孔山、杨李、坛雷、平稳等村均建立了民兵中队或分队组织,总共约70人,遂决定建立双桥乡民兵大队。同年下半年,中共武鸣县委及抗征团派原抗征团第一大队副大队长梁增津回老家腾翔乡组织民兵队伍,不久即组织了3个中队54人,经中共武鸣县南区工委同意,成立腾翔乡民兵大队。这2支民兵队伍都坚持武装斗争,主要是配合主力投入战斗,战果卓著。9月6日晚,双桥民兵配合主力一大队接应武鸣专署独四营副班长刘才聚起义,他们13人携带2挺轻机枪、14支步枪、1支驳壳枪、1匹战马投奔游击队。9月中旬的一个晚上,各村民兵统一行动,将从双桥通往伊岭、太平、葛阳、腾翔等乡及县城的国民党电话线全面破坏,使敌人上下联络中断,情况不明,人心浮动,惶惶不可终日。乡革命委员会统一各村民兵加强放哨守卡,敌人来就及时递送情报,发信号。12月2日,腾翔民兵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邕武公路的三坳岭伏击国民党溃逃的散兵,缴获军车36辆,并俘虏300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