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量子世界中的教育智慧

量子世界中的教育智慧

时间:2023-09-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清政府于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之前,私塾称得上是中国唯一的直接教育机构。在古典小说《儿女英雄传》中摹画了一位叫顾綮的塾师,他在对后进生纪献唐的转化教育中所表现出的教育理念、教育智慧,至今看起来仍不无借鉴价值。在际会顾綮之前,他对平庸的塾师、平庸的说教问疑诘难,甚至拳脚相向,曾引发多次教育冲突。此时的顾綮并非无为,而是在精心营造教育契机。

量子世界中的教育智慧

在清政府于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之前,私塾称得上是中国唯一的直接教育机构。它和侧重于教育管理的“县学”“府学”“国学”等官方机构并行,在开启蒙昧、化育人才,乃至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纵然有瑕,难掩其功。

在私塾教育中并没有专门培养教师的机构,更没有教师的考核准入机制,因此师资来源颇为庞杂。其中既有孔子这样的“至圣先师”,也有如《红楼梦》中贾雨村这样在野的两榜进士,还有如《儒林外史》中周进那样久试不第的老童生。其教育水平当然也高下参差。

古典小说《儿女英雄传》中摹画了一位叫顾綮的塾师,他在对后进生纪献唐的转化教育中所表现出的教育理念、教育智慧,至今看起来仍不无借鉴价值。

《儿女英雄传》为清代满族文人文康所著,最早刻本见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众多研读者倾向于书中纪献唐这一人物的原型即为雍正时期权臣年羹尧。从人物的名字也可看出端倪,有“纪对年,献对羹,唐对尧”之谓。

书中的纪献唐生来即为桀骜不驯、顽劣异常而又天资聪颖的人物。在际会顾綮之前,他对平庸的塾师、平庸的说教问疑诘难,甚至拳脚相向,曾引发多次教育冲突。他也因此处于失学状态。此时落魄寒酸的顾綮翩然而来。

顾綮首先通过与纪献唐的父亲纪太傅的恳谈达成了教育共识,从而获得了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天下无不可化育的人材,只怕那为人师者本无化育人材的本领……自然就难得功效了。如今既承大人青盼……晚生定要把这位公子送入清秘堂中,成就他一生事业。只是此后书房功课,大人休得过问。”

开学伊始,顾綮并未急于求成,而是先示之以弱:“我料公子决不打我……想他那讨打的原故,不过为着书房的功课起见。此后公子不愿到书房来,我正得一觉好睡,从那里讨你的打起?”纪献唐也因此缓和了戒备和敌对心理:“倒莫看你这等一个人,竟知些进退!”

此时的顾綮并非无为,而是在精心营造教育契机。终于,在一个天气晴明、月光如雪的晚上,在纪献唐带领家人子弟跨马玩耍时,顾綮用一时如金戈铁马破空而来,一时如流水落花悠然而去的琵琶声引起了他的注意,并激发起了他的向学之心。纪献唐开始主动接近老师:“先生,我学得会学不会?”

顾綮因势利导:“既要学,怎有个不会!”便把丝弦、竹管、羯鼓、方响各样乐器一一地教他。渐次学到手谈、象戏、五木、双陆、弹棋,又渐次学到作画、宾戏、勾股、占验,甚至镌印章、调印色。凡是他问的,顾綮无一不知,无一不能。纪献唐也每见必学,每学必会,每会必精,却是每精必厌。(www.xing528.com)

顾綮的本意当然不是教授这些游戏杂学,他意在借此收敛纪献唐的心性,等待合适的教育契机把他导入所谓的“正学之途”。终于在又一个月夜,在纪献唐提出“这一向闷得紧,还得先生寻个甚么新色解闷的营生才好”时,顾綮适时进行了教育转化:“我那解闷的本领都被公子学去了……我们‘教学相长’,公子有甚么本领,何不也指点我一两件?”

纪献唐嗜武成癖,对自己的武技颇为自得:“我的本领与这些顽意儿不同。这些顽意儿尽是些雕虫小技,不过解闷消闲;我讲得是长枪大戟东荡西驰的本领。先生你那里学得来!”然而在与顾綮较量时却“说破英雄惊煞人”,原来顾綮竟是深藏不露的武学大师:“……纪献唐一个站不牢,早翻筋斗跌倒在地。顾先生连忙丢下杆子,扶起他来,道:‘孟浪!孟浪!’”

至此,纪献唐已对顾綮完全消除了戒备心理,并由衷产生了信任感:“先生,你这才叫本事!我一向直是瞎闹!没奈何,你须是尽情讲究讲究,指点与我!”而顾綮则通过两次教育契机完成了身份转化,从寒蹇落魄复回睿智深沉、宝相庄严的真身。他顺势而为,把纪献唐导入“正学之途”:“你岂不闻西楚霸王有云‘一人敌不足学,请学万人敌’的这句话么……要学‘万人敌’,却也易如拾芥。只是没第二条路,只有读书……”纪献唐因此被一语点破,从此潜心向学,不数年连捷进士、放官外任、建牙开府。

剖析这个教育案例,可以发现在教育之初,教师首先运用的是循序渐进的教育等待策略。曾经有教育者说过:“教育是慢的艺术”“三分教育,七分等待”,仓促、急功近利往往适得其反。其次,该案例很好地运用了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消除学生戒备心理,以拉近师生距离的方法。另外,在抓住教育契机、恰如其分地设置教育情境,以推动教育过程质变方面,该案例也让人颇受启发。

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由博返约”“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言传身教,尊师爱生”等宝贵的教育思想。该案例对此多有体现。

这个案例虽然是虚拟的,但是据此也可以想见在一百三十多年前的私塾教育中,对这些教育思想的践行并不罕见。而回想起仅在数十年前中国尚经历为时不短的教育蒙昧期,洪荒过后,华夏因之荆榛遍野,对比此案例,让人有不胜喟叹的感觉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14年8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