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量子世界中的华国-量子世界里的花果山

量子世界中的华国-量子世界里的花果山

时间:2023-09-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日读方鸿辉、陈建新两位先生编纂的《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杨福家院士的科学与人文思考》一书,为先生播扬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先进的人文与教育理念的文章而心折,觉得先生一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鼎力于第三件事业——以文章华国,而且相较于前两者,春风化雨,惠泽四方,其意义和价值或许更为宏大。

量子世界中的华国-量子世界里的花果山

十余年前曾受益于杨福家院士的《博学笃志——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一书,也曾关注过报道先生的诸多报章及新闻动态。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窃认为也是对先生做出最适切评价的,是作者署名柯宣的《杨福家:理想主义者心路历程》一文中的几句话:

“……他本来或许应该是一位诗人……充满了梦想或者幻想,激情满怀或者豪情万丈,像一名手执戈矛随时准备脱手一掷的战士。但造物主却把他塑造成了一位儒雅的学者,一位院士,一位执掌中英名牌大学的教育家。不过,我们透过他那厚厚的眼镜片,仍能从他严谨缜密的科学思维背后,看到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闪烁着的‘对人生、对世界、对祖国、对自己、对未来’的理想主义光彩。”

这段话概括了先生毕生求索的两件事业——谋科技兴邦和化育英才,数十年如一日,惟日孜孜,无敢逸豫,遂卓有大成。近日读方鸿辉、陈建新两位先生编纂的《博学笃志 切问近思——杨福家院士的科学与人文思考》一书,为先生播扬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先进的人文与教育理念的文章而心折,觉得先生一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鼎力于第三件事业——以文章华国,而且相较于前两者,春风化雨,惠泽四方,其意义和价值或许更为宏大。

本书无疑是一部精心之作,在内容上,两位编者从浩繁卷帙中,遴选先生有关科学与人文思考的一系列已出版或未出版的讲稿和文章,并极具匠心地化用复旦大学校训,以“博学编”“笃志编”“切问编”“近思编”“笃行编”贯穿之。在形式上,采用红色绸面精装,书名以烫金字呈现,封面中下部凸印圆形复旦校徽,在华美庄重中增添了立体感。加之典雅含蓄、意蕴深沉的编名和精当的选文,使该书既显时代气息又呈现一种新古典主义色彩。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写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一推崇文章价值的名句千古传唱,并得到“文章千古事”“千古文章未尽才”等诸多应和。无疑,这里说的文章并非寻章摘句或抒发性情的轻灵絮语,而是有补于世的深刻文字。读完本书,窃认为书中所载的,杨福家先生基于“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笃行”而凝结的思考成果和文化结晶,无疑应当归属于这类文章。微言大义,斯之谓也。

本书首篇选文为《知识经济》,该文部分内容于1997年10月3日首发于《文汇报》,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为《解放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南风窗》等数十家重要媒体转载,其流布之广凸显了该文的价值。在十余年前,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对这一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已经显示出勃勃生机并表现出巨大发展潜力的全新经济形态,国人确实所知不多,甚至相当多的人闻所未闻。当时先生基于广博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捕捉到了它,受盗取“天火”般的使命感驱使,他迅速撰文推介,而且为快速推动这一概念传播风尘仆仆奔走四方。在今天,知识经济已经是个耳熟能详的概念,我们国家、我们每个人都泳动于这一浪潮中,中流击水甚至挺立于潮头,重读此文,感慨良多。

本书第二篇选文为《博雅教育》。该文基于先生6年主持复旦大学、12年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以及亲力亲为创办宁波诺丁汉大学等的经历,基于多年对国内外教育的比较研究和深刻思考而成文,意在推动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教育国际化进程。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写几篇这样的文章?相信不会多,因为这样的文章,不是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成文,而只能是以毕生心血铸就。书中后续选文如《量子百年话创新》《科学与文史》《大师与英才成长》《自主创新的关键》《对中国高教发展的困惑》《质疑——培育杰出人才的关键》等,莫不如是,从中我们可以读取先生数十年孜孜献身于科研领域和呕心沥血于杏坛的非凡途程。(www.xing528.com)

先生为什么能写出这种文章?这无疑和其经历有关:曾被选派到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做访问学者,曾有过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14年所长的经历,曾先后主持复旦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曾当选为“防核恐怖倡议”董事会成员……足迹几乎踏遍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活跃于国内外社会活动的舞台,从而使得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刻,成为一位活跃的社会活动家。

但是,这样的经历只是能写出这种文章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不能解释先生为什么必须写这种文章的内驱力,如果探求其原因的话,笔者认为应该是先生在本书前面的题字,及书中的同名文章——《中国,是我心中世界开始的地方》,更准确地说是这句话所蕴含的拳拳报国情怀。这种情怀引领着先生的毕生信念,导引着他一生的行动。从文中可以追溯这一信念的源头,那是一种薪火相传的危机感和使命感。20世纪60年代初,先生即将到丹麦哥本哈根学习,临行前聆听了时任外交部部长陈毅元帅讲述的一次亲身经历:当年陈毅留法,在一次乘无轨电车时主动给一位老妇人让座,未想到当老妇人知道陈毅是中国人时,竟倨傲地说:“中国人坐过的位子我不要坐。”这件事给先生以无比的震撼,让他铭记终生,并由此深刻认识到,在这个以实力排座次的世界,一个衰弱的民族不要说是逞强,即使表示友好都没有资格。从此先生开始了“怎样使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的追问和追求。

“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实现这一信念,先生奉献了毕生心血,无论科教兴邦、化育英才,还是文章华国,其为报效一也。如今“这盛世,如你所愿”,强国梦圆的背后,是众多如先生这样把情怀安放在“心中世界开始的地方”,为了祖国发展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竭忠尽智、筚路蓝缕,奔跑着度过人生的人们。

愿更多的读者能打开这本书,让我们通过它再次仰望这些伟岸的身影。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16年11月1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