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静宁文史大观1:刘江瑞芝的完美典型

静宁文史大观1:刘江瑞芝的完美典型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瑞芝有一首佚诗《于归感怀》:奴自于归握节符,三朝庙见定称呼。刘文珠三子,刘元居长。于是,从小养尊处优的刘江瑞芝一扫脂粉,洗尽铅华,布衣荆钗,亲操井臼——“事祖父母曲尽孝道,相夫子以敬,与叔妹以和,且教习诗礼,次第授以室家,聘奁之物,无所薄厚,内外咸服其德”。无论衡之以旧道德新道德,刘江瑞芝都堪称完美典型。四子经其母精心指授,俱成通儒,其中刘曰萃最为知名。

静宁文史大观1:刘江瑞芝的完美典型

如果有人把江瑞芝理解为“见花落泪,见月伤心”的娇小姐的话,那就大错而特错了。优越的家庭环境,并没有培育出弱不禁风的“豆芽菜”,江瑞芝与生俱来的,是自强不息的丈夫气概、君子潜质。在家学诗,她硬是苦磨苦吟,无师自通;嫁为人妇身处艰难,她无怨无悔,从容应对,同样名扬闾里。江瑞芝有一首佚诗《于归感怀》:

奴自于归握节符,三朝庙见定称呼。

堂空未克礼翁舅,闱冷何由拜阿姑。

举目重庭惟二老,回头阶下尽诸孤。

我来如此萧条况,那得心中免苦荼。

此诗如实反映了她初适刘门的窘境,读来令人感叹唏嘘,顿生怜悯。个中原委,得从丈夫刘元的家世说起——(www.xing528.com)

江瑞芝长大成人,到了当嫁的年龄,父亲远在外地,公务缠身,遂由母亲和亲族张罗,送女成吉。婆家相距不远,在通化后街。根据静宁《刘氏家谱》记载,刘氏祖先为宋代水洛寨主刘沪将军,沪之后裔遂家水洛城西北花沟。明中叶,其一支迁居静宁,遂为静宁州城刘氏之祖。刘元祖父名登俎,庠生;父文珠,庠生。刘文珠三子,刘元居长。刘元字殿一,性情至孝,博览群书,人号“小通鉴”。他三岁丧母,未成年丧父,青年丧偶。江氏过门之日,舅姑(公婆)已前逝,祖父母尚在堂,叔妹年幼,家中用度,全靠刘元教书维持,拮据之状,可想而知。困难面前,父亲给她讲过的仁智、贤明、贞顺、节义的古代列女形象,在她脑海里一一映现,给了她无穷的精神动力和面对现实的毅力。于是,从小养尊处优的刘江瑞芝一扫脂粉,洗尽铅华,布衣荆钗,亲操井臼——“事祖父母曲尽孝道,相夫子以敬,与叔妹以和,且教习诗礼,次第授以室家,聘奁之物,无所薄厚,内外咸服其德”。《刘氏家谱》这短短的五十个字里,凝聚了江瑞芝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寒儒之家付出的日夜熬煎,血汗泪水!婚后某年,她应父之召省亲,“依违踌躇,忍别祖父母”,含泪登程。在天津、秦皇岛盐署小住的两三年时间里,刘江瑞芝“一饮一食,必念祖母。常寄银家中,以为奉养之资”。同时,江氏把她对祖母、对家乡的怀念,一一倾之于诗,如《春雁》:“奈何西地来,未有尺书寄?”《春柳》:“开眸见春色,回首忆秦州。”《秋日感怀》:“乡书写就凭谁寄,塞雁流连盻未归”……睹景思亲,真挚动人。当江瑞芝旋归故里时,祖母裴氏已年届耄耋,她殷勤服侍,胜如亲生。迨至九旬,病在床褥,孙媳“日夜扶持,手涤厕牏,衣不解带者数十日,无怠容。及殁,哀痛几绝”。无论衡之以旧道德新道德,刘江瑞芝都堪称完美典型。

刘江瑞芝生子四:曰观、曰豫、曰复、曰萃;女二(一说长女为前室高氏生)。四子经其母精心指授,俱成通儒,其中刘曰萃最为知名。《甘肃通志稿》说他“器识高迈,学问亦博,教子侄得燕山遗意,工书能诗”。著有《三梅斋诗稿》。

江氏晚年,与丈夫刘元诗酒唱和,赌茶为戏,如南宋赵明诚、李清照故事,闾中传为美谈。嘉庆七年(1802)五月二十三日,79岁高龄的刘江瑞芝无疾坐化。

江氏昔日的一个细节不容忽略——那是她在临榆(今属秦皇岛市辖)归化盐场衙署小住之时,每当江自岷处理盐场诉讼案件,女儿总要预先提醒父亲审时度势,力戒滥刑。众所周知,自从西汉武帝时始,历代王朝实行盐铁专卖。由于丰厚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人不惮以身试法,贩卖私盐,遭到严刑处治。所以江自岷对女儿的劝告颇不以为然,说“此国法也,我何敢徇私?”这时,年轻的江瑞芝慷慨陈言,通过对儒家核心价值观“仁、义”的透析,阐明了赏厚罚薄的处讼思路。一番话,说得出仕多年、听断经验丰富的父亲心悦诚服。自此以后,江自岷处理署务,格外审慎,力求公允,使无不平。归化任内,口碑尤佳。这则故事,使人想到江瑞芝的一段名言,她说:“读圣贤书,当于身心上体察,方觉有味,方能收益。事父母果能竭其力,事君果能致其身,与朋友交,果能言而有信,兄弟果能翕,夫妇果能和,此即是学矣。世人竞以能文章、能诗赋为有学问,盖去圣贤之旨远矣。”江氏以社会为学问,以治家为学问,且数十年躬行亲践,夙夜匪懈,其言堪比经典,其行令人仰止。假若她生为男儿身,以她的禀赋才华,何难月中折桂,平步青云?以她的超迈器识,又何难调和天下,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刘江瑞芝《赋得有鸣仓庚》诗“养翮宁无待?深啼应有情”,“东风若借力,好去上林鸣”,正是她渴求报效国家心声的抒发。然而时代所囿,刘江瑞芝一生只能围着锅台扫把转,终老牖下,怎不令人为其扼腕,感叹唏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