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口头传递到现代通信:大众传媒在擂鼓寨村的演变》

《从口头传递到现代通信:大众传媒在擂鼓寨村的演变》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前,大众凭口头相互传递信息。1974年4月24日夜,吉家坝小学教师邹德本从收音机里听到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的新闻,马上到山头向全村广播这一消息。1949年以后,乡设邮电所,有邮递员传递信函,分平信、快件、包裹、电报。每逢3日、9日,邮政业务在庙垭口设点办公,方便群众。不少青年人腰带上携有传呼机、手机,可随时随地通话。

《从口头传递到现代通信:大众传媒在擂鼓寨村的演变》

1949年前,大众凭口头相互传递信息。人们时常询问物价:“盐卖多少钱一斤?”

1951年,擂鼓寨小学教师用篾编纸糊成广播筒,由学生早晚轮流在村子里宣读报上新闻。

1952年,广纳始放电影《重返前线》,村民连夜跑去观看,甚感稀奇。

1956年,各社安装有线广播,不少老人去看“木匣子”唱戏。

1958年以后,通江县电影队下村,一年巡回放映两次,经费由乡统一提留。

1969年,乡广播站成立,每天早晚向村民播音2小时。(www.xing528.com)

1974年4月24日夜,吉家坝小学教师邹德本从收音机里听到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的新闻,马上到山头向全村广播这一消息。

1982年,乡有电影队到各社轮流放映,每年两次。翌年,乡文化站买回黑白电视机,设室收费放映。当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黑白电视机,少数人还有彩电、收录机、影碟机,各种品牌档次都有,收音机都显得过时了。各社都订有《巴中日报》《通江报》,不少青年订有科技报刊,各类小说文艺刊物,特别是武侠、传奇之类更为普遍。村办公室有县图书馆捐赠的图书。

1949年前的通信设施,只木溪浩有“邮政代办”。1949年以后,乡设邮电所,有邮递员传递信函,分平信、快件、包裹、电报。现在,村里也有人在网上购物,由快递专送。

1998年,庙垭口先后安装了一部公共电话和7部私人电话,随时都可与在外打工的人通话联系。每逢3日、9日,邮政业务在庙垭口设点办公,方便群众。不少青年人腰带上携有传呼机手机,可随时随地通话。现在,95%的人都有手机,年轻人多用智能手机,老人用屏幕大、字体大且音量足的老人机,学生爱用智能机打游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